[分享] 王家卫访谈:捍卫我们真正信仰的电影

楼主: booksweet (太晚睡睡太晚)   2013-02-20 14:15:29
王家卫访谈:捍卫我们真正信仰的电影
柏林——今年柏林国际电影节(Berli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的开场夜电影《一
代宗师》是一段时间以来最花哨的影片之一,这部备受期待的新片是香港导演王家卫的大
作。
该片是王家卫的第10部影片,也是他自2007年的美国公路片《蓝莓之夜》后的首部新片,
《一代宗师》主要是讲功夫大师叶问的故事,他是李小龙的师父,因此而广为人知。已经
有好几部讲述这个故事的电影,最近还有过一系列通俗传记体影片,由甄子丹主演。但是
王家卫的风格是无可救药的浪漫主义,他用自己的方式来讲述这个故事,让它在伤感的沉
思与精心设计的动作大爆发之间转换;一再展示那些反映旧时代的时刻,以及主演梁朝伟
和章子怡的魅力。
此外王家卫还是本届柏林电影节评委会的主席,评委会成员包括演员蒂姆·罗宾斯(Tim
Robbins)、导演苏珊娜·比尔(Susanne Bier)和阿锡娜·瑞秋·特桑阿里(Athina
Rachel Tsangari),以及电影摄影师爱伦·库拉斯(Ellen Kuras)和艺术家施林·奈沙
(Shirin Neshat)。
这周早些时候,王家卫像往常一样戴着墨镜,在柏林丽思卡尔顿酒店房间的窗边吸着烟,
从忙碌的审片安排中抽出时间来和我们聊《一代宗师》,温斯坦公司今年将在美国发行这
部影片。对话节选如下:
问:你有最喜欢的功夫片吗?
答:我觉得《精武门》很好,还有邵氏兄弟公司早期的一些影片。
问:《一代宗师》在这里上映的国际版和上个月在中国放映的版本有什么不同?
答:(国际版)有时间限制,所以短了10分钟。我们调整了几幕戏,特别是开头和结尾,
所以影片变得更加直接,更适合国际观众。中国的版本里有一段尾声,在某种程度上更加
开放一些。
问:我觉得这部片子是你很早以前就想拍的。
答:(1996年)我在阿根廷拍《春光乍泄》的时候,有一天我们在火车站拍张国荣和梁朝
伟的一场戏。我在杂志摊边闲逛,惊喜地发现李小龙的照片出现在一本布宜诺斯艾利斯的
杂志封面上——也就是说,在他去世20年后,在这样一个遥远的世界里,还有人视他为英
雄。
但这还不是我拍这部影片的真正原因。大约在1999年,我看了一段叶问宗师的家庭录像,
这是他儿子在他去世前3天拍的,地点在他的起居室里。你可以看到他年过70,身体虚弱
,穿着睡衣,和孙子在一起,示范自己的武艺。他的儿子告诉我,那天早上叶问给他打电
话说:“我希望你来录一段这个。”叶问展示的是咏春拳的核心108式。还没到结束,他
就把手放在了腹部——镜头没有拍到他的脸,但你可以从他的背影看出他很痛苦。
他不是太虚弱就是病得太重,要不就是把功夫都忘了,对于我来说,那个时刻非常感人。
这是中国式的传递火种——在影片中国版的结尾,我拍了一幕戏,是发生在一个寺庙里,
一座有着1400年历史的令人惊叹的寺院,完全是用砖瓦盖成的,保存得很好,有一个镜头
里,所有的光都亮了起来。
这就是我想拍这部片子的原因——它关乎慷慨、关乎传递火种的责任。所以我没有给影片
取名《叶问》而是取名《一代宗师》。它讲的其实是一位宗师的道路与品行。
问:你能说说为这部片子所做的研究工作吗?
答:我花了两年时间做研究,看了很多书籍、杂志、档案和照片。影片不仅是关于一个人
的,而是关于一种力量,一个时期,那是现代武术史上的黄金时代。但我发现这还不够,
不和传授武术的人交谈,你就不可能了解那种思维方式。在《蓝莓之夜》之后,我花了3
年时间旅行。从北京出发,一个一个城市地访问了几百位功夫大师。
在如今的中国,武术更多是被视为一种体育,它把所有门派融为一种形式,其中不再有师
徒关系,而是更像教练与运动员。这其中有各种各样的结构与哲学;有些人觉得它和瑜伽
差不多,是有益健康的东西。但是在传统意义上,武术和体育的区别在于,武术是一种武
器,可以用来保护自己,也可以成为杀人的技能。如果你有机会见到那些武术师,你会发
现,愈是功成名就的大师就愈谦卑,他们对于传授这门技艺非常谨慎,因为他们知道这是
一种能致人死命的武器。
问:你觉得《一代宗师》是类型片吗?
答:我不会把它称为功夫片——它更有《功夫往事》(套用电影《美国往事》的名字——
译注)的感觉。放映第一天晚上,我介绍这部片子时对观众说:“如果你是功夫的铁杆拥
趸,这部片子适合你。但如果你是第一次看功夫片,那就更好了。”如果功夫片不是你喜
欢的类型,那正好借这个机会改变一下。这部片子拍的不仅是拳打脚踢,而是关于两代武
术师和他们不同的理念。其中有些是真实人物,他们在祖国最艰难的时刻坚守自己的原则
。我觉得这部片子可以向观众展现关于中国更多的东西,而不仅仅是武术。
问:这是你第二次担任大型电影节的评委会主席了。2006年,你曾经担任过戛纳电影节的
评委会主席(那年肯·洛奇[Ken Loach]的《风吹麦浪》[Wind That Shakes the Barley]
获得了金棕榈奖)——这次的感觉有什么不一样吗?
答:我一直都对评委会成员们说同样的话——我们来这里不是为了评判电影的,我们是来
捍卫我们真正信仰的电影,这对于这个时代来说真的非常重要。
本文最初发表于2013年2月16日。
翻译:董楠
http://cn.nytimes.com/article/culture-arts/2013/02/20/c20wongkarwai/zh-hk/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