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eli5816459 (司任平)》之铭言:
: 在江户时代初期,有关长篠之战,武田胜赖决定主动攻击织田德川联军的状况,曾流行过
: 一个说法,就是胜赖中了织田信长的计谋
: 在武家事纪跟常山纪谈这两本书里,都记述了织田家臣佐久间信盛向武田胜赖假投降,表
: 示会战前倒戈,进而将武田胜赖引来攻击织田德川军的谋略
: https://i.imgur.com/V1ztA5Y.jpg
: https://i.imgur.com/XGha7ra.jpg
: 但这件事并没有具体的佐证显示存在,所以只能说有是有此一说,聊备参考而已
关于胜赖的功过,是一个争论多年却没有定论的议题。
我们可以讨论他继承家业后坚持对织德联盟抗战是否为正确的选择、
长篠败后没有立刻与织田和谈是否失策、处理御馆之乱是否失当、兴建新府城的对错等。
针对上面这几个面向,各方莫衷一是,有认为他选项有限且已尽力者(如在下),
也有认为他能力有限、处理欠佳而应该给予负面评价者。
我认为这样的争论会一直持续下去,直到有更具决定性的权威史料出炉给予定论为止。
不过,长篠之战的确是胜赖责无旁贷,我虽认为应该寻求与织德联盟的决战,
但这场战役,武田方面实在打得太差、差到匪夷所思,完全失去关东第一兵的水准,
也因为表现太过奇怪,才会有“是否中了诈降计”、“后路被断导致铁头”的说法。
别家大名可以不熟悉孙子兵法,擎著孙子四如旗数十年的武田不可不懂。
孙子有云:兵贵胜,不贵久。胜赖率军包围长篠城月余未能攻陷,实属“其下攻城”。
等到织德联军逼近,而长篠城弹尽粮绝,胜赖可以强取城池,再据城对峙。
孙子有云: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先确保退路,再谋求胜利,乃兵家正道。
可是胜赖没有攻城,而是在观望数日后,主动把主力部队前移至战场,
后面留下两千余人看守长篠城、四百人看守鸢巢山阵地,把自己原就劣势的兵力再分散。
孙子有云: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胜赖反其道而行,我分而敌专。
之后,酒井中次率领的四千人别动队打垮鸢巢山分队,结合长篠城守军反杀武田分队,
导致武田主力失去退路,被前后包夹,胜赖责无旁贷。
也许是对这种奇妙决策的不理解,宫下老师解释为“胜赖是乾坤一掷”,
明知会被断后路,故意让出后方,引诱敌军分散兵力,自己则一举进取织德主力。
我自己是很难相信,因为15000的武田军,分出3000顾后路,这可不是小数目。
而且鸢巢山守军、长篠城别动队临敌惊慌溃败的反应,很难说是预先知情。
还有一种可能,胜赖意图效仿项羽破釜沉舟、韩信背水一战,
想激发善战的武田军的最大潜力,试图在野战中打败素不以善战闻名的尾张军。
然而,钜鹿之战时,秦军一面围城、一面分心防备项羽,还要顾及旁观的诸侯军。
韩信则是先以诈败将敌方从山上的阵地骗至平地进行运动战,然后包抄后路。
两者都不是直接率领劣势兵力直冲敌方的优势兵力固守的阵地,
而是有进行分兵与调略,将自身劣势缩小,放大敌方首尾难顾的劣势。
我很难相信,胜赖不知道织德联军已经在设乐原构筑坚强的防御阵地。
面对一倍以上的对手,纵使没有火枪优势,想要突破阵城可说是难上加难。
问题是,胜赖可以不知兵,他手下名将如云,怎么可能人人不知兵?
现有史料,指出多数家臣不赞成开战的,只有可信度不高的甲阳军鉴。
目前看不出来武田内部多数倾向避战,那为什么这么多宿将名臣会一起脑冲送死?
而且是在行军布阵上犯下那么多新手的低级错误,把自己背后让出来冲上去送头。
所以,我认为以前俗说的“内部矛盾导致意气用事”、“上了佐久间的当”,
未尝不是一种可能的解释。
结论:其他的面向还有得说,长篠之战打崩,胜赖做为统帅就是责无旁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