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 moslaa: 顺便问一下。 11/10 07:26
: 推 moslaa: 板主提到法国军官认为进攻要有视死如归的勇气 11/10 07:28
: → moslaa: 跟黄埔军校早期进攻因为缺少武器 11/10 07:28
: → moslaa: 所以很仰赖黄埔生在缺少武器的情况下 11/10 07:29
: → moslaa: 依然发起进攻 11/10 07:29
: → moslaa: 是否可以类比? 11/10 07:30
: 推 overno: 中国军队的火力密度一直很低啊,才有机会被人近身肉搏 11/10 07:40
: → overno: 北伐时其他军阀的火力密度根本不能跟欧洲日本比 11/10 07:41
其实一战前的列强强调进攻主义,并不全然是因为否定火力优势,
而是有许多后世认为较具争议性的理论假设,其中一个想法是:
认为透过进攻作战、抢先集中兵力物力,可以在局部战场争取火力优势,
从而取得战役上的胜利与突破
这种思维其实并不完全错误,普法战争时的德军就是集中兵力和火炮来取得战略突破
一战初期在部分战场上,也都证明此等作战艺术是有可能取得成果的
像是著名的坦能堡战役,德军也是声东击西后以集中猛攻的方式包抄俄军
然而一战初期的西线战况,却是显示出善用地形和野战工事,
即可以相对有效的阻止敌方进攻,再不济也能迟滞敌军推进速度
西线经过最开始几个月的运动战后,更陷入双方都形成连续且具纵深的战线的消耗战
任何集中兵力实施进攻的作战,即使勉强推进也会被多层次的阵地和预备队阻滞
东线虽然兵力密度较低,战场相对宽阔,但是到了战争中期状况也差不了多少
更别提伊松佐河、马其顿、加里波利、巴勒斯坦等各战线了
======
一战初期的进攻,因此不完全是重视精神更胜于火力的结果
更包含了军事理论家崇尚歼灭战、意图避免消耗战的观点
只是执行上受限于技术条件和经验不足,所以很少取得成功
这点也可以观察一战美军的经验
潘兴为首的当时美军高层,就是在参战时仍坚信能以大量伤亡为代价、迅速突破战线
结果事实证明美军连局部战场都很难迅速扫荡
相对而言,国民革命军的冲锋作战可能就真的更多是受迫于军械匮乏和训练不足
而不是有什么集中火力的想法
只能希望用机动性和冲击动能来打破战场平衡
其实观察年代相近的战争,还有一场较少讨论的墨西哥革命战争
该冲突也是可以看到很多装备较困窘的派系,战法其实是游击作战的概念
也就是避实击虚,若捕捉到机会就试图迅速突击
这也同样是因为火力不足而采行的作战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