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心得] 读书摘要--巴巴罗萨:德国入侵苏联的内幕

楼主: Leon (Achilles)   2022-02-10 12:34:01
※ 引述《Tukhachevsky (总参谋部舰种观测组组长)》之铭言:
: 希特勒与他的将领对于下一步目标在八月中的强烈冲突,不再特别陈述。但本书作者
: 认为8/21的元首命令没有问题,原因如下:
: 1. 尽管古德林跟霍特分别巩固了南北两翼,但还是有遭遇苏军大规模反攻的风险。
: 基辅合围能够消除这个风险。
: 2. 八月底九月初往莫斯科进军只会有56个师,比起史实10月初的78个师少了将近1/3
: 而且八月底的苏军比起九月底的更强大,他们被用到了错误反攻中
: 3. 41/8月下旬,中集补给状况异常恶劣,根本无法维持进攻。而到了九月第二周击退苏
: 军反突击后,这个状况才好转,才开始能准备未来的补给
: 4. 由于德国铁路线在八月底抵达了戈梅利,因此只有古德林的二装集与第二军团适合发
: 动攻击
: 而且,相对于陆总的战役层级思考,希特勒的战略层级思考更为正确:这场战争已经变成
: 一场长期战,夺取战略资源更为重要。如果希特勒的意图最终落空,并不是因为他要求往
: 南进军是错误的,而是他无法接受一个事实,对苏战争在八月底时已经实质失败。
我有不同的看法, 互相分享一下.
OKH 是知道攻击苏联的风险, 甚至很多人在战前都有和苏联交流过.
最基本的问题是: 进攻苏联的战略目标是什么?
好吧,现在看到的历史文件,希特勒是打算 "开拓生存空间"
这就变成了种族存亡之战,就是说..战略目标就是全部消灭对方
OKH 有这种老板,只能尽力计画了
: 台风的过程省略,但到了11月中,理应停止攻击之时,德军却做着一次霜降把道路冻住后
: 再发动进攻夺取莫斯科的幻梦,并为此开始囤积弹药与油料。令人惊奇的是,希特勒
: 跟这个决定毫无关系,这是哈尔德跟波克的意图。在41/10-11希特勒少见的没有干预陆
: 总的决策,如果他能在这时拒绝哈尔德的提议,或许就能避免几周后的灾难
这部分我有不同的解读:
在这个态势下,只有放手一搏,知道自己的风险以及可能的收获
莫斯科是苏联的铁公路中心,能够占领这个据点
苏联的各地就无法联络.
而且作战靠的是人心.拿下莫斯科后,俄罗斯人有可能脱离苏共统治
(当然后来没弄好就是了)
错过了这个机会,德国就不存在胜利的可能了
: 巴巴罗萨本质上就是一个会失败的计画,因为实力严重不足、后勤假定实施根本一团儿戏
: 情报获取与判读更是完全不行,而德军高层过度执迷于包围歼灭战,而没有考虑火力
: 、后勤、战争中必然出现的摩擦等等因素。
我并不同意这一段.
双方实力就在那里,指挥官以及参谋就只能尽力而为.
如果以这个标准的话,隆美尔决定打 Battle of Gazala 不是搞笑吗?
: 国人做了什么,而是苏联在前六个月把数百万后备人员动员并投入战斗,同时发起总体战
: ,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而德国人却不愿意为了胜利而做牺牲。
我不清楚你怎么会有这个结论的.
当时的历史事件有很多的蝴蝶效应,举个例子吧..
如果日本接受赫尔备忘录,美国+德国调停中日冲突
你觉得苏联和德国最后会变成怎样?
作者: cht1234 (cht1234)   2022-02-10 14:04:00
纳粹的话术是 越打越有钱,所以也没进入总动员,纳粹话术一直到汉堡大空袭跟总动员后才破灭纳粹一大败笔就是装没事,自以为高手没总动员
作者: saltlake (SaltLake)   2022-02-10 15:36:00
很有说服力。军事为政治服务,战略设计自应服从国家战略国家战略是否有误,不是军方可以置啄的。充其量是从军事角度指出本国军力是否力有未逮以及做风险分析供国家元首参考。元首下令,军方服从。难道要像二战日本军队扯著政府机构前进?
作者: PAULDAVID (oops)   2022-02-11 14:00:00
纳粹的政府结构恰恰就是军事跟政治两者责权切割不清 纳粹早先出身于低席次低支持度执政党 军方则是一战后少数运作稳健的政府单位 拥有过多隐形的社会与资源控制力党军方两边互相捞过界插手对方权责绝非对苏作战才开始
作者: nanpolend (不败杨)   2022-03-12 13:18:00
希特勒其实是大赌徒把德国国运整个压下去,又陷入以往德国两面战线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