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 二战时北非多国作战部队的协调(3)

楼主: puremonk (紫罗九音)   2021-05-01 20:16:55
加查拉战役中防守多布鲁克的南非第二师(师长:克洛普(Hendrik Klopper, 1903-1977
)):
时间是战后的1948年。英国主要的官方媒体之一英国宪报(The London Gazette)刊登了
一系列战时重要时刻的特刊(Despatch):该系列横跨整场二战,从1939-40年远驻法国
并参与法国惨败的英国远征军到1945年9月对日本的战略空袭,每段都是由当时指挥该地
区作战的高阶指挥官所撰,可以说是在官方战史发行前的“官方看法”。
1941年11月到1942年8月的中东部份由当时的中东总司令奥钦列克所撰,并在1948年1月15
日发行;但,没人能想到这段特刊会引发一连串英国和南非的国际和国内的政治冲突。原
始版本的特刊是在奥钦列克去职后不久即完成,目的是“表达(指挥官)当时的想法…出
于善意,目的是反应出当时手上的知识…”;但是在英国当局和南非政府沟通后(沟通的
过程离题过远,但是英国负责对外关系的资深官员对此的看法是“真相在这事件当中是个
危险的事情。”),其结果却让所有当事人都不满:奥钦列克被“说服”做了数次修改之
后才出版以免引起南非方面的不悦,造成他的困扰和不满;而克洛普,认为该特刊并没有
说出全部的事实和角度,于1950年开始在南非当地颇受欢迎的杂志开始连载一连串多布鲁
克之前和遭受攻击当时的大大小小“事件”:其中并没有解释为何南非部队几乎没有战斗
便束手就擒,大多的篇幅都在指控英军“遗弃”了南非部队。
当然不是巧合的,1952年南非政府出版了第一辑官方战史,主题跳过战前情势、第一场在
东非和意大利的战斗以及西地里齐的不幸篇章,而直接讨论多布鲁克(这里要注意的是,
英国方面描述多布鲁克的官方战史一直到1960年才出版);大部分的历史学家同意该战史
考虑了多方面的时空背景以及各个指挥官在当时捉襟见肘的窘况,可谓平衡各国立场的良
史;也因此许多后来的官方战史在讨论到这一段期间南非部队的角度时,其看法被多次的
采用。
和严谨的历史学家平行的是南非政府以及其他人对于此事的立场:克洛普于1950-53年任
南非国防军总参谋长,53-56年任南非军督察长,56-58年任第一任国防军总司令,虽然历
史学家对于这段时间南非政府的“反二战”态度多有保留,但是这一连串的任命恐怕也有
不甘示弱的意味;而一些相关事件的书籍则大多从拘泥在当事人的数句证词上做文章,到
聚集风言风语作人身攻击的扯谎。官方战史参考的许多资料要一直等到80-90年代才陆续
解密,其中包括了1942年8月时在开罗召开的多布鲁克调查庭报告:其中针对许多问题搜
集了许多当事人的第一手证词,我们才得以真正的剥离政治考量和远久失准的个人记忆,
试图去探讨当时第八军团和英军高层究竟发生了什么问题。
南非第二师在北非的第一次战役是在十字军行动的收尾阶段,在英军击退轴心军后奉命包
围并攻下被切断后路的巴尔地亚-索伦-哈法亚一带的要塞。当时身为师参谋的克洛普对攻
击行动写下了超过100页的极其详细且繁琐的计划书,基本上显示了其对于沙漠战场不确
定性的缺乏认知;而结果也是可以预料到的:在邱吉尔的催促下,南非部队在12月30日凌
晨4点对巴尔地亚港口要塞发动攻击,虽然事先有极密集的砲击支援,一开始的预定目标
很快便出现了延迟:在步兵扫开地雷阵地通路后步兵战车随即前进,却遭到埋伏的轴心军
包含2门88公厘砲在内的战防砲防线重击而死伤惨重;而当南非部队在第二天见到难越雷
池一步而转为据守已攻陷据点时,德义守军随即趁著黑夜奇袭,夺回了4个据点。
攻击前即给予“避免不必要的南非部队伤亡”指令的八军团指挥官李特奇(Neil
Methuen Ritchie, 1897 – 1983)趁著1月1日白天的沙尘暴增援砲兵以及装甲部队,南
非部队在当日晚间10点再次发动攻击;由于原先计划表早已打乱而无法使用,这次的进攻
仅订立了较模糊的目标并由指挥官根据现况口头临机应变,反而能较灵活的调动部队:南
非部队小心的扩展并巩固每一个攻下的阵地,到了隔日的下午1点,在最后一门88公厘砲
阵地也沦陷后,守军指挥官在向隆美尔寻求投降许可并获得批准后,交出了巴尔地亚要塞
。索伦-哈法亚一带阵地的德义守军则苦撑到水源也完全被切断的1月17日才投降,十字军
作战和第二南非师的初次作战到此也告一个段落。隆美尔在其后对英军前线发动的奇袭并
没有任何南非部队参与其中,在前线退回到加查拉-比尔海齐一线后,双方都停下脚步整
备部队,准备下一次的攻击。
在这期间,南非部队的指挥高层则有了一波调动:南非第一师师长布林克在3月因背伤辞
职,其职务由皮纳尔接任;南非第二师师长维利尔斯(Isaac Pierre de Villiers,
1891-1967)和其参谋群大多调离回国,师长一职由无太多实战经验的克洛普接任,师参
谋则大多由同样无太多实战经验的军官们替补,可能部分影响到该师最后在多布鲁克的表
现。
在1942年2月时,英军中东总司令部的高层开了一次关于防守多布鲁克的会议:海军高层
认为海军在前一次围城战当中损失惨重,认为海军无法再次承受同等的损失;空军方面同
意,认为空军难以稳定提供运补要塞所需的空中掩护。因此英军高层认为多布鲁克不应该
再次承受一次围城战;当情势无法避免时,守军应该在毁坏一切设备后且战且走撤退到埃
及后方。也因为这样,许多历史学家在讨论多布鲁克在第二次攻城战中为何如此不堪一击
时,错误的引申为要塞防务没有得到维持(包括英国官方战史都提到了此一可能性);在
后来终于解密的多布鲁克调查庭文件,我们可以看到这显然是和事实有出入。
虽然第八军团的工兵官作证说多布鲁克防务确已失修,包含地雷和铁丝网都挪作构筑前线
阵地使用,攻城战当日负责防守东南方的印度第十一步兵旅的旅长(在其他文件中)也持
此看法;但是同席的其他单位工兵官持不同看法:第十三军(南非第二师的直属上级部队
)的工兵官作证挪用后方要塞防务资源以供他用从来不是英军的政策;南非第二师的工兵
官也作证,要塞东南方确实有移除地雷和铁丝网(为了十字军作战时让要塞守军突围),
但是在该师接手防务后已经重新布设并维持防务强度;克洛普本人亦作证说,一开始的确
有被移除的地雷被挪去前线构筑阵地,但是都已经重新布雷以维持防务。所以至少关于多
布鲁克防务松弛一事,关键证人的证词有矛盾可疑之处。奥钦列克本人在“特刊”中持防
务并无废弛的看法,而南非官方战史注意到多布鲁克沦陷时要塞内仍有大量地雷,持的看
法则是“(在地雷仍有充足供应时)移除要塞地雷去构筑前线阵地是很奇怪的事情”。从
轴心军可以看到支持类似看法的记录:隆美尔本人在其文件中提到攻城当天工兵们自要塞
东南方“在敌军砲火下扫出一条血路”,并在要塞内“发现大量地雷”,认为英军原先计
画更广泛的布雷。
克洛普在上级允许一定的行动自由以及有充分时间熟悉要塞防务的情况下,可以理解的对
前景感到乐观:南非的友军在5月30日访问要塞时其现出主动和乐观的精神;决定守城的6
月16日与英军高层的会议中,也记录了其对于防守要塞90天的信心;直到攻城开始前一天
的6月19日,克洛普都仍然认为前景没有问题,并认为“会有最好的英军部队来支援我们
”。一些战史学家认为,也许正是因为前线指挥官一律的支持守城,奥钦列克才会认为邱
吉尔和史末资的提议是可行的。而随着战争迷雾的降临,这些乐观的前提都将出现问题,
北非的同盟军也将遭遇最大的军事灾难。
在轴心军的反攻于2月初结束后,接下来超过3个月的时间双方都在积蓄力量等待着攻击的
时机;英军方面预估6月时其享有的物质优势可以使其发动攻击并且成功;但是隆美尔却
快了一步:1942年5月26日,德义联军的机动部队往南绕过英军在加查拉一带的防线,朝
英军防线后方发动一次大攻势;虽然一开始打算3天击败敌军并快攻多布鲁克要塞的企图
在低估英军力量时随即失败,但是轴心军尤其是其摩托化部队在作战上较高超的技艺决定
了战事的胜负;在3周的恶战之后,英军的装甲部队损失惨重,迫使李特奇在6月14日下令
弃守加查拉防线。
南非第一师沿着滨海公路撤退,原本皮纳尔收到的命令是该师应该在15日时据守要塞外围
东南的艾阿登一带阵地,但是此时该师已经撤退到多布鲁克以东的地区,加上轴心军的动
作更快一步,15-17日已经攻下西地里齐到艾阿登一带的阵地,迫使英军放弃用要塞和其
东南外围阵地构筑一道新防线的企图,转而考虑暂时围城据守多布鲁克要塞。远在伦敦的
邱吉尔在14日拍电报给奥钦列克“讯问”多布鲁克要塞的防务,实际上的强迫后者定调英
军将会再次防守多布鲁克。李特奇和高特在16日和克洛普开完会并和奥钦列克确认据守多
布鲁克之后,加派了第十一印度步兵旅据守要塞东南方阵地,从前线阵地撤入要塞的二零
一近卫旅和三十二战车旅加上新指派的砲兵则据守港口要塞正中央,担任机动预备队的角
色。维持原本的防守计划,南非第二师的两个步兵旅加上南非第一师在撤退经过要塞时多
留下的一个步兵营则是据守要塞西方、西南方到南方居高临下的良好阵地。
从帐面上来看,这些部队各方面的战力比起第一次守城战可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而且各
式弹药后勤物资都十分充足;但实际上却未必能够发挥出更强的防卫能力,因为首先各式
火砲大多分散在整个防线上,无法针对轴心军的集中攻势第一时间发动强而有力的反击;
再者,虽然担任关键东南方阵地防务的印度第十一步兵旅和预备队的第三十二战车旅旅长
都是久经战阵的指挥官(原第二零一近卫旅的旅长在13日受伤而暂由其麾下营长暂代),
但是这些部队都已经在先前的战斗中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接连的失败和看到姐妹旅的惨
重伤亡可能也一定程度的影响了其主动精神。
缺乏实务经验的资浅要塞指挥官加上消极的资深部队指挥官可能一定程度的影响了英军在
整场攻城战的表现,一位在现场的美军观察员描述道:“…15日下午2点克洛普召集其麾
下指挥官表达该师将防守要塞至少3个月的决定,但是并没有讨论战术的细节,高级的部
队指挥官和较理解现实情况严峻程度的师参谋群显然出现各自为政的现象…”。16日第三
十二战车旅的旅长和克洛普协商防务,认为现在火砲布置太过分散,请求将所有的装甲车
辆归在其麾下统一调动以应对任何可能来自西方的攻击,并集中火砲在要塞中央的地区以
对任何可能方向的敌军发动强力的反击。克洛普耐心的听完,但是并没有清楚订立该旅的
责任,以及做必要的调动。同日的一场会议上也确认要塞内弹药存量充足;虽然克洛普在
战后的访问谈到要塞缺乏弹药(南非官方战史因此也作此看法),但是在调查庭上当时负
责弹药配给的军官和砲兵部队的指挥官却作证说弹药充足,因此克洛普的说法有可议之处

17日各部队忙于强化其配属阵地的强度,到了18号克洛普才提出关于机动预备队的提议:
他同意所有的火砲和装甲车辆应该归于一个指挥体系下统一调动,并同意二零一近卫旅旅
长的提议,让担任主要反击部队的二零一近卫旅和第三十二战车旅建立联合指挥部来指挥
它们;此外他终于让师砲兵指挥官和两位旅长接洽商讨砲兵支援事宜。战史学家大多认为
此一调动让攻城当日反击的力道过于稀疏且缺乏协调,并一定程度的决定了要塞的命运。
随着对要塞的包围圈在18到19日逐渐紧缩,原本二零一近卫旅旅长提议应该对东南方集结
中的部队发动一次先制攻击,但随即改为对敌军集结地区发动一次密集砲击;南非官方战
史声称此次密集砲击是让部队缺乏弹药的主因,但是担任攻击矛头的非洲军无碍的集结让
人怀疑此次砲击的实际力道和效果。
英军高层此时已经确定轴心军的方针将会是进攻要塞:李特奇19日联络奥钦列克,认为敌
军往东的行动只是佯攻,主要目标应该还是多布鲁克要塞;奥钦列克同意,并认为主攻方
向应该是东方,同时,驻守东南方阵地的印度第十一步兵旅派出侦查部队,确认敌军即将
进攻(可能侦查到了轴心军事先大规模集结的砲兵部队)。20日清晨,在南非少数砲兵砲
兵部队微弱的试图攻击轴心军集结地区后,大规模的轴心军砲兵和空军开始轮番攻击要塞
东南方的外围阵地,集中在第63号阵地附近。根据隆美尔和英军驻守部队的记录,该攻击
摧毁了许多地雷,并严重打击了防守部队的士气:印度第十一步兵旅被迫躲入阵地内避难
,在接下来的几个小时都无法组织有效的反击。在砲击结束后,轴心军步兵随即发动突击
,在2个小时之后于早上8点攻下要塞东南方第58到69号的外围阵地,并在反战车壕上搭好
临时桥梁;轴心军的装甲部队随即蜂拥而入,直指要塞心脏地带的国王十字路口。
轴心军的指挥官讶异于英军微弱的反击力道,因为在这紧要关头英军的指挥出现混乱的现
象:在确认进攻开始后,预备队的二零一近卫旅正忙于建立联合指挥部,但第三十二战车
旅的旅长却不愿意离开旅部;南非官方战史认为该旅长不愿意离开是因为克洛普希望装甲
部队的指挥官能够留在指挥部附近,并认为此举毫无疑问的破坏了2天前建立联合指挥部
的意义,克洛普在访谈中声称该旅长已经被被“击败”,虽然那个时候他并未察觉到此事
。根据克洛普的访谈,此时他命令战车旅旅长应该指挥整个预备队,并和遭到突破的阵地
部队联合发动一次反攻;早上7点时印度第十一步兵旅的联络军官来到联合指挥部等待第
三十二战车旅和指挥官,早上7点45分潜伏等待的砲兵团开始朝突破地区开火,但是似乎
效果有限;早上8点时第三十二战车旅旅长命令距离突破地区最近的第四战车团应该立即
组织麾下最近的战车营和步砲兵联合对敌军发动一次反击;但,该团因“军事史上少见的
莫名延迟”(调查文件的用词),直到9点30分才终于到达国王十字路口;到达之后,该
团团长以未接到指令为由,拒绝和步兵联合发动攻击;而近卫旅的步兵部队因为同样没有
收到指令,仅缓慢的在集结地对作战作相对应准备。
早上10点时,在情势每况愈下的印度第十一步兵旅旅长坚持下,近卫旅的步兵部队终于到
达指挥部等待指挥官调遣,但是近卫旅旅长坚持该旅部队应该用于扩大战果或是巩固战车
部队的占地用;因此,近卫旅从头到尾都没有离开国王十字路口发动反击,只因为战车部
队没能“夺回阵地”:在经过超过2个小时的延迟,敌军战车部队已经前进到可以由联合
指挥部目视可见的距离了。此时第四战车团突然决定不和步砲兵部队或联合指挥部商讨,
迳自对敌军发动攻击:当战车部队终于开始缓慢朝敌军前进时,赶到指挥部西方不远的第
七战车团在和第四战车团团长讨论后,从该团的右方加入行列;而没有协同步砲兵反击的
战车部队在轴心军的砲火下渐渐不支,在下午1点时撤回集结地区并回报攻击发动时全旅
的61辆可作战战车此时仅剩下6辆战车仍可作战。
前线逐渐绝望的情势并没有传到要塞指挥官克洛普的耳中,因为轴心军一开始的密集砲击
摧毁了前线阵地的联络线路,随后早上10点在被突破的阵地部队被俘后更是音讯全无;而
联合指挥部的混乱情况更是延迟了讯息的传递,并给他错误“没有消息就是好消息”的假
象:毕竟他早在早上7点时便已经下令反攻,而防守要塞的印度步兵部队(在讯息中断前
)也回报情况仍在掌控当中;第三十二战车旅旅长没有回报情况也被乐观解释为一切顺利
进行中。当早上11点最新战情终于到达指挥部,克洛普抱怨“没人回报情况”并打算亲自
动身前往联合指挥部了解现况;不幸的是,他的参谋长说服他说他应该待在指挥部,因此
并没有动身。
下午1点用完午餐后,战车旅旅长才传来坏消息:第四战车团已经被敌军击毁。之后每况
愈下的战情雪崩式的传来:下午2点40分时敌军突破内层地雷阵地,下午3点25分时敌军战
车部队已经突破阵地并朝国王十字路口前进,要塞东南地带已经无险可守;4点前战车旅
旅长回报2个战车团都已经遭敌军击毁,基本上反击预备队的装甲部队已经全灭。克洛普
从防守西南方阵地的南非步兵旅抽调了两个步兵营试图固守国王十字路口及其两侧要塞的
新防线,但是此时联合指挥部已经遭俘,预估敌军可能马上就要继续进攻的要塞指挥部在
下午4点摧毁了自己的无线通讯设备和Typex码机并向西撤退,少了指挥部协调调动的要塞
守军们已经自顾不暇,只能死守所在阵地做零星的抵抗。
此时非洲军调转往东北方前进,目标是大量物资堆栈所在的的港口地区;一些后勤人员自
发的摧毁其所管辖的补给以防落入敌手,但是整场攻击来得太快让要塞指挥部来不及下令
摧毁战略物资,大量的补给、食物、燃油、车辆和一些仍可用的战车都被轴心军俘获;一
些高级军官理解到战俘们将会需要这些物资而没有自发性的下令摧毁它们。夜幕低垂时,
轴心军已经占领了整个港口地区以及大部分要塞东方的区域,整个要塞已经行将就木。
克洛普在晚上8点到达麾下南非第六步兵旅旅部并重新建立和部队及上级的通讯,通知第
八军团司令部部队现况并请求突围的许可、救援部队反击的可能性和时间表。李特奇此时
并不在军团指挥部而是由其副手代替给予不够清楚的指令:“(准许)明夜突围如果不是
今夜…重复一次,如果情况许可,明夜突围”。显然不满此一回答的克洛普一方面要求和
第八军团维持通讯并请对方找到指挥官,另一方面则前往检视各个驻守部队的情况并讨论
突围的可能性。在和几个营长讨论后,克洛普在晚上10点下令部队开始做突围的准备;但
是南非第四步兵旅旅长因为大量的运输车辆已经在港口地区遭俘,反对突围并提议在要塞
西南方阵地死守。可能是认为救援部队有机会到达,又或者是受到上级指令要多撑一天的
影响,再加上高级指挥官的反对,克洛普收回突围命令并转而下令做死守的准备。
根据两人在调查庭的证词,李特奇在和第三十军(预定的救援部队主力)会商完于21日的
半夜3点30分回到军团司令部,在和奥钦列克会商并得到批准后,亲自向克洛普传达突围
的许可并给予详细指令;克洛普在战后的证词则没有那么明白:“很明白的事实就是没有
救援部队在附近…我请求突围,但是回应却是这不符合(上级的)意图,我必须等到隔日
夜晚…”。同一时间,回到自己旅部的南非第四步兵旅旅长和驻守的营长详谈后,“神奇
的”转变态度,打电话给克洛普并告知部下们并不想死守阵地。克洛普回应此时再收回成
命将会让部队“乱成一团”,并说服他继续准备抵抗。但,克洛普在和部下深谈后显然再
次改变看法,认为死守并不能给英军带来多大好处而只有不必要的伤亡;他在早上6点30
分拍电报给李特奇,说明他正做“最坏打算”,并已经通知德军打算协商投降事宜。李特
奇急电询问必要设施是否已摧毁,克洛普回答肯定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