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好像被锁了,但由于看到这个问题觉得颇有趣,所以仍是抱持一个自我解惑的心情回
头查了一下,希望这样没有违反版规之嫌。
另,由于欧阳泰在谈火药的书主要就是一本,台译《火药时代》,中译《从丹药到枪炮》
,实则是同一本。我会以台湾这边时报出版的译本为主。
我先前读欧阳泰的时候,不记得他有提倡过中国之所以没有发展出重砲,是因为“中国城
池太高太厚了,不管啥砲都轰不开,连现代武器都办不到,所以放弃把砲做大做强。”
那么,欧阳泰是否真有主张,中国的城墙厚到连现代的大砲都轰不破,所以放弃把炮做大
做强?
答案是,欧阳泰没有这样主张过。
为免误会,我们先来看欧阳泰主张的是什么。
欧阳泰笔下,最符合原po所说的这主张的一段,应该是第六章〈大型火炮的诞生:为什么
是西欧?〉页一六八页左右(书末结论时又概括性地提了一次)。欧阳泰提到,欧洲城墙
的厚度远远不及中国的城墙,而且在西欧与鄂图曼土耳其纷纷打造“大砲”之际,中国似
乎没能有与之相应的发展。
欧阳泰写道:
中国虽为火药的诞生地,但大砲*始终并未问世。中国人只使用小型的管型火器,所以那些
古城的城墙才能始终屹立不摇,直到二十、二十一世纪才被拆毁。就在西方人开始打造重
达数吨的巨砲之际,十四、十五世纪中国管型火器的重量还是远远不如西欧大砲....
**大砲两字的定义,可参页一七四:“所谓大砲,我指的是前述那些十五世纪初(在鄂图
曼土耳其与西欧所发展出来)的巨砲,或是十五世纪末那些威力更强的大砲。”
尽管许多历史文献都载明了管型火器是历次围城战役使用的武器,但它们的功能并非用来
摧毁城墙,而是攻击军队所用,有时候则是用来瞄准木门与木塔。中国人并非没有能力打
造大砲。中国的冶金术极为先进,而且一三七○年代....的确也曾打造过大砲,只是没有
继续进行研发而已。
从这段(与后面好几段)可以看出几件事:
1. 欧阳泰说中国未发展出重砲,约略指的是14世纪左右(元明之际),并不是之后都没有
发展出来。
事实上,欧阳泰的主要论点之一就是,中国并没有花多久就在火炮发展上追上欧洲(某些
学者所说的小分流,中国很快就弥补了这个差距),明、清两朝时皆有引进欧洲的重砲并
融合本土火砲加以改良。而尽管中国的重砲技术曾在十四、十五世纪落后于西方,但这并
不表示中国就不重视火炮或有什么先天上的“落后”,而是因为在“当时”中国的城墙太
过厚实、使得在十四世纪投资更大的火砲CP值比较低(以及战争频率降低等影响)。而欧
洲的重砲之所以在当时有用,也只是因为欧洲在十五世纪前相对来说缺乏和中国一样厚重
的城墙。
2. 欧阳泰的第一段文字是在试图说明为什么中国的古城或城墙(例如万里长城、或者一些
巨城)可以残存到二十、二十一世纪。但它这段并不是在主张这些墙硬到火炮打不穿。
充其量,也只是当时(十四、十五世纪或更早)打不穿而已。而欧阳泰也的确主张早期火器
几乎不可能用来摧毁城墙。
但正如前述,欧阳泰也主张,尽管中国在元明之际的确没有特别发展(欧洲定义上的)重
砲,但这一差距很快就被弥补。明清之际,有许多清军的砲手都是使用红夷砲的专家,而
且崇祯末年与明朝的战争中就曾经使用大砲摧毁了许多城墙。(只是中国更偏爱登城强攻
,或至少是用火砲轰击城门与城楼,而不是拿来炸城墙)
换言之,欧阳泰并未主张中国城墙坚不可催(更不用说主张现代火器打不穿),所以原po
拿十九、二十世纪的例子其实没有是在反驳欧阳泰的。而十七世纪登洲城的例子,似乎也
还是符合欧阳泰所说,火炮较难直接打穿城墙、不如直接轰击城门或城楼,或者派兵强登
城楼来得直接划算。
而对于“为何中国在火药时代没发明出重砲?”那要看所谓的火药时代是指什么时候。
如果指的是十四、十五世纪,那欧阳泰的答案是肯定的,他认为那时候中国的确没发展出
重砲,原因之一是因为在当时那个moment缺乏动机、CP值过低(除了城墙,第七章也主张
还有当时中国国内相对和平、战争需求较少等因素);而不是因为中国人对火器不感兴趣
,或是中国不会把火砲用于战争中等(西方)刻板印象。
而十六、十七世纪以后,中国就开始从与西方的几次交手中开始引进与改良大砲了。
至于为何中国后来在清中叶以后,军事方面开始输给欧洲,那就是另外一个问题了。
希望没有理解错误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