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终于把Terence Zuber教授的两本书看完了,虽然之前看过他和其他学者论战的论文
,但是书本篇幅明显较多,补足了论文中没办法详述的很多议题,包含法国在抢先装备速
射炮后的优势、日俄战争后德国对俄军的历年情报等等,也详细描述了德法一战前的历次
兵推和施里芬计画在文献中的起源。
由于这两本书提到了德、法两国在1890年代到一战前夕的情报战、兵棋推演和军备建设,
也顺带提及了帝俄、奥匈、意大利、英国等列强成员在同时期的状态,所以可以在这边探
讨与清军的差距。
==
首先是规模。清军的陆军建设目标是三十六镇(师),但是清朝灭亡时仅组织起27万人的正
规军兵力,其中北洋六镇就占了七万多人,再加上湖北的不足两万人,合计约九万人是战
力能放上台面的部队。只有十四个镇和禁卫军有达到师级编制,合计不过十多万人,相当
于一个兵团的规模,完全无法与欧陆列强相提并论。
在1905-07年前后,法军有39个常备师,德军有52个。换言之,清军在推行陆军建设的时
候,36个常备师其实是非常具野心的目标。比较大的问题在于,清军没有任何后备单位可
言。
倘若开战,法军将有约54个师的主要战力,德军则有约72个师,三线战力与要塞部队另计
。俄军被预期能部署约60个步兵师抗衡德、奥两国,其中八个师主要用于国内绥靖,52个
师用于前线作战,西伯利亚和远东另有驻军;日俄战争的损失尚未完全回复,但是俄军常
备兵力在1904到07年间已经扩充了十一万人。
时至1911年,清朝灭亡的前夕,法、德、俄三方的兵力都有所成长,法军能够部署67个师
,德军提高到79;俄军动员后全国可以达到超过一百个师。奥匈陆军动员后有约五十个师
;塞尔维亚有十个师;保加利亚有九个师;希腊有四个师。
在1905年到1911年间,清军从六个师增加到15个师,共计新编成九个师;法军的常备师从
39增加到45,新编六个师;德军没有新编的常备师,保持52个常备师。虽然看起来清军的
扩军速度算快,但是要注意法军另外添加了六个后备师,德军添加了七个后备师;此外,
俄军在同一时期扩充了超过三十个师的总兵力。
清军的陆军主要战力规模,仅与希腊(11万)、塞尔维亚(23万)、保加利亚(35万)等国相仿
。后备兵力和军事经费不足是最大的缺陷。
==
在装备上,虽然清末新军试图舍弃陈旧的武装,而且每镇编制上装备54门火炮,实际上大
约半数的镇都有缺编,混成协(旅)也只有部分装备较多火炮,平均下来和奥匈、义军的步
兵师相去无几。更要命的是清军的枪炮款式在不同单位之间并无达成统一,这就对后勤造
成很大的负担。
此外,清军完全没有大口径的重炮,没有军属炮兵编制,机枪数量也不足。换言之,清军
的火力与列强相较时面临严重的劣势。这个劣势在1905到07年前后还不至于过于明显,但
是到了清朝灭亡前夕的1910年已经严重恶化(举例来说,德军在1908年完成火炮换装)。
==
人员方面,考虑到俄军当时有近两成的军士官缺额,或者奥匈陆军无能的战术训练,清军
其实不能说异常低劣,尽管要和列强比还是颇显不足。
由于清末新军已开始实施仿效德、日风格的会操(演习),而且历次会操是以遭遇战为主轴
,训练方式应该还算符合潮流。然而从历次操练的情况来看,大概只有北洋军能够达到列
强标准,湖北稍次,其他可能都放不上台面。
==
顺便一提,保加利亚在1900年代除了全力提高军事预算外,又拿相当于国家总预算的借款
继续买武装。这才叫做武装到牙齿,巴尔干的普鲁士名符其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