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聊] 杂谈1560-70年代的法军与西欧战术

楼主: jimmy5680 (不太会飞的企鹅)   2018-08-10 19:14:39
最近重新翻了一下The King’s Army (James Wood, 1996)这本书,该书内容是法国宗教
战争前几次冲突(1562-76)的王室陆军,分析相当详尽,从步骑炮兵种的编制与规模,到
官兵的年龄、体格、装备、战术,再到历次作战的案例、官兵受伤来源与部位,全都援引
文献来进行探讨。对法国宗教战争有兴趣的板友可以到google books上试阅这本书,当作
roy板友之前的亨利系列文的补充和前传。
以步兵而言,法国王室陆军在1560年代可以按籍贯分为本土和外籍两类。德国步兵的编装
是最全方位的,可是法国王政府雇来的多半是些贪财怕死的二流佣兵;瑞士步兵精于野战
冲锋,但是枪枝和甲冑太少,因此不善攻坚;意大利步兵以无甲的火枪手居多,既不善冲
锋也不能攻坚,但是长于守城寨或作为辅助。法国的本土步兵在编装上与德国人比较类似
,虽然比例不算非常高、待遇也较差,却承担了大部分的城镇攻防与辅助任务。
以上是王政府的步兵概况,敌对的胡格诺教派步兵此时甚弱,只有打不了硬仗的德国兵和
法国新教民兵,野战经常不堪一击,只有防守城池或战壕的时候能够发挥出较高的功效。
就骑兵而言,枪骑兵使用单列阵冲锋,手枪骑兵则以可高达十六列的纵深战斗,两者的战
术思维有很大的差异。新教徒虽然步兵较弱,却在骑兵方面享有较大优势,很大程度上抵
销了王政府的总兵力和步兵、炮兵优势,也能靠机动力缓解后勤瓶颈。
该书作者认为法国王政府的官兵在组织与战略层面上有严重缺陷,导致1576年虽然集结五
万大军试图死守巴黎,最终仍被迫求和,签署内战期间对新教徒最有利的和约。法国政府
当时在承平时期仅维持小股兵力且缺乏有效动员机制,战争时必须大量聘雇外籍佣兵,然
而外籍步兵不仅昂贵且功能性不足,战争结束后更立即解散;虽然巴黎周边坐拥强大的军
事机能,政府军却相对缺乏战略投射的后勤能力,结果在几次失败的攻势中耗尽了元气,
转攻为守;扩充和运用重骑兵的政策缺乏长远规划,结果骑兵规模看似有所提振,人员素
质却严重下滑,也因抽调各地重骑兵而使地方官府战力空虚、难以应付新教徒的起义或奇
袭。
==
如果拿1561年的第四次川中岛合战,与1562年的德勒(Dreux)会战相较,其实是个很有趣
的对比,因为天主教军此役有将近两万人、与武田军相彷,新教军则有一万三千人、规模
类似上杉军。更有趣的是,胜利的天主教军损失与胡格诺军一样惨烈非常,正如同武田军
也在第四次川中岛折损多名将领;此外,兵败的新教军也如同上杉军一般与胜利仅一线之
隔。
话虽如此,法军以炮击开场、重骑兵冲击的战术,毕竟和日本的战场环境迥异。即使单论
步兵,日本关东地区的铁炮装备率连瑞士佣兵都不及(计入弓箭则相当),更是远逊于法、
德、义、西等各国步兵;在白刃战部分,西欧此时采十列到十二列的密集枪阵,日本则使
用单列、几乎无纵深的稀薄队形,也有非常大的差异。
==
1560、70年代,恰巧是嘉靖末到万历初,戚继光、俞大猷等人的巅峰时期,也是日本战国
中期一个战争较为频繁激烈的阶段。法国宗教战争前期的新教徒主要进行游击战,与日本
战国或明代南方较为相似,可以稍做比较。
胡格诺军的步兵编装上以铁炮为主,长枪兵仅两成左右;战术上以连为基本单位进行运动
战,只在面临强力冲击时才结为营级的防御阵型。因为一个连只有一百多人,每个连的长
枪兵估计只有二、三十人左右,和日本、明朝同时期的白刃战步兵基层单位人数相仿。惟
此等编装在游击战中轻灵迅捷,却难以维持高强度会战的阵线,这大概也是日、明两方分
别在朝鲜与辽东骤然意识到的窘境。
1562年德勒会战中,缺乏实战经验的胡格诺步兵即在交战时望风而溃、惨遭屠戮;不过他
们几年后在1567年的圣丹尼之役中,奇蹟般的成功坚守战壕数个小时,协助骑兵击退兵力
为己方七倍之多但泰半为乌合之众的天主教军,显示出己方的磨练成果。同时期的日本与
明军精锐步兵也有相仿特性,意即在野战工事后方即能发挥较高的防御力。
==
由于法国战场上的王者是重装骑兵,并且王政府仍握有强大的瑞士方阵和法国步兵军团,
新教徒步兵在野战中经常处于下风。为了更有效的挑战天主教徒,亨利四世在1580年代下
令要新教步兵只以团为单位列阵,不过他主要仍是靠骑兵获得会战胜利,并且也仰赖瑞士
或德意志的佣兵补充步兵战力。
值得一提的是,用于肉搏的瑞士戟和刀盾手在1560年代已难以在西欧步兵战术中取得定位
,因而逐渐汰换为能够列阵冲击或抵御骑兵的超长枪。相较之下,俞大猷、戚继光此时运
用的龙刀枪、虎叉、钩镰、钂钯、大棒、夹刀棍等武器,大部分属于三公尺以内的“短兵
”,与瑞士戟一样讲究混战肉搏。
这样的冷兵器思维差异,一部分源自于欧洲在意大利战争末期面对新锐火器的崛起后,渐
趋强调以施放铳炮作为主要的杀伤手段,超长枪则承担方阵在关键时刻发起或受到的冲击
,短兵较难占有一席之地。类似的情况出现于荷兰,游击战阶段的起义军大部分为铳手,
戟、盾手和长枪手偏少;战斗正规化之后,起义军大力裁减铳手、扩充长枪兵;随着重火
枪的普及和官兵素质提升,再完全裁撤短兵并再次提高铳手比例。
另一方面,法国此时仍存在人马披铠、甲骑具装的超重装枪骑兵,只有多层的超长枪方可
勉强抵御,是以不会出现戚继光在蓟镇要求步兵列鸳鸯阵之后冲前击杀骑兵的思维;此外
,法国重视会战,对重装骑兵多有扩充和集结运用,自然也会强调步兵阵型的防御力。
1562年德勒会战中,法军就是凭借瑞士方阵的血战才避免惨败,而瑞士人是役无论是抵挡
骑兵的轮番疾驰冲击还是逆袭新教步兵,都是靠密列如林的超长枪进行爆发性的交锋,并
无出现持续绵长的肉搏,由此可以看到短兵在这样的战场上并无发挥空间。
法国并无弓箭骑兵,是与明代华北或东欧另一个迥异之处──德勒会战中曾出现枪骑兵一
击之下骑枪断折后,对尚未溃败的长枪方阵无能为力的情景。当然法国已有手枪骑兵,不
过面对甲冑数量不多的瑞士长枪手,装填缓慢、射程短的手枪毕竟效率不如弓箭。东欧步
兵大多是兼持短兵的铳手,则与戚继光在北方的步兵战术比较类似。
==
由于1570年代,重火绳枪在欧洲尚未普及各国,野战炮技术也不够成熟,明军、日军与欧
洲或有战场环境造成的战术差异,同时也因技术扩散缓慢而难以达到较高水平,然而已有
取得同等战力的潜能。可惜的是,虽然东亚在十六世纪末颇有急起直追之感,欧洲却又有
更进一步的军事变革──明清直到崇祯、顺治年间才大量引进重火绳枪,且直到康熙、雍
正年间才达成普遍装配──较西欧晚了半世纪;日本更在元和偃武之后压抑军事力量,再
无持续变革。
==
主奥参考资料
James Wood, The King’s Army
Robert J. Knecht, The French Religious Wars 1562-1598
John A. Lynn, Tactical Evolution in the French Army, 1560-1660
Marjolein’t Hart, The Dutch Wars of Independence
Pal Fodor & Geza David, Ottomans, Hungarians, and Habsburgs in Central Europe
常修铭,《16-17世纪东亚海域火器交流史研究》
吴承瑾,《阵法与身体:晚明军事文化中的鸳鸯阵》
作者: savvik (Essay)   2018-08-10 23:21:00
但超长枪阵在中国用来对付后金这种步战军队不知会不会有用
作者: kuma660224 (kuma660224)   2018-08-11 00:09:00
要看是哪个年代的后金?
作者: Enolagay (飞来飞去)   2018-08-11 01:08:00
武田和上杉能动员这么多人吗?
作者: savvik (Essay)   2018-08-11 02:04:00
皇太极时代?
作者: wuchianlin (chianlin)   2018-08-11 03:47:00
后金的年代欧洲火力普遍上升,估计会在一堆超级红夷砲前面一蹶不振戚继光那个步兵小队硬干骑兵的战法超神奇的,正常人会觉得这样行得通吗
作者: kuma660224 (kuma660224)   2018-08-11 09:41:00
皇太极时期把红夷炮摆牛车拉去野战破阵了。超长枪阵估计是对付万历时期女真蒙古较有搞头
作者: c22748872 (噜噜喵)   2018-08-11 12:51:00
胡格诺军的步兵编装上以铁炮为主让我脑子打结了一下
作者: Wtaa (窝塔)   2018-08-11 18:35:00
好文推
作者: PAULDAVID (oops)   2018-08-11 19:55:00
作者: KoujikiOuji (古事記王子)   2018-08-11 21:31:00
大推
作者: ImprovingMe (改善自己)   2018-08-11 21:53:00
作者: Swallow43 (绝对领域命者)   2018-08-11 22:11:00
看完有推
作者: Reewalker (报告馒头班长不够)   2018-08-12 08:37:00
推,原来此时中国已落后西方这么多...
作者: GTHO (多龙少将)   2018-08-12 11:37:00
作者: roseritter (满城皆带闪光弹)   2018-08-12 18:46:00
作者: Zsanou   2018-08-12 22:18:00
作者: slightwing (后钦春期的诗)   2018-09-23 01:23:00
大推法军研究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