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Reewalker (报告馒头班长不够)》之铭言:
: 1934年7月25日亚洲第一次人工击破原子核实验就是台北帝国大学的荒胜文策团队成功完成
: 的,仅次于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希实验室(荒胜文策曾在此前到该处留学)在1932年的成
: 功实验,并作为该次实验的重要验证。当时日本除了台北之外也有许多研究团队致力于这
不知道这个说法是怎么来的。
人工击破原子核早已有之﹐并且就是因此才証明了质子的普遍存在。
(参与实验的各种类原子核﹐都能被击破放出质子﹐这証明质子是原子核的必然构成)
退一步来说﹐不说质子与α阿尔法粒子﹐就说1932年的那个中子好了﹐
卡文迪许实验室1932年的成就是証明了中子的存在﹐这没错﹐
但那也不是第一次击破原子核产生中子。
至少在1930年﹐德国科学家就已经击破原子核产生了中子﹐
祗是当时他们不知道生成的那个东西是中子﹐他们以为是一种γ伽马射线。
1931年﹐法国科学家再次击破原子核产生了中子﹐再次以为是一种γ伽马射线。
(就是Curie夫人的女儿女婿)
然后这次他们的论文﹐被英国的卡文迪许实验室看到﹐
卡文迪许实验室在1932年初重复了实验﹐并完成了从可能是中子﹐到肯定是中子的论証。
因此﹐发现中子的头衔冠在了卡文迪许实验室Chadwick头上。
可见的﹐到此时击破原子核得到中子的实验﹐也已经多次了﹐就更别说是击破原子核了。
1934年台北帝国大学的实验﹐是验証卡文迪许实验室的实验﹐
是按照卡文迪许实验室的论文﹐重复一遍实验以验証论文所讲为真。
祗是具有地域政治上的首例性、宣传性﹐而不具有科学上的开创性、启发性。
几年以前我也有在ptt上看到类似的文章﹐说台北帝国大学是世界第二例﹐
当时我指出﹐即使不算1932年之前﹐在1932年发现中子之后﹐
由于中子是比原本的α阿尔法粒子更好的 轰击原子核的炮弹﹐
所以在1932年之后用中子来击破原子核的案例就迅速增加到无法详细计数﹐
在1932年当年就发明了加速器来加速中子使其更好击破原子核﹐
1933年提出链式反应理论﹐1934年发现慢中子﹐这些都是在台北帝国大学之前。
现在这个说法不说台北帝国大学是世界第二例了﹐说是亚洲第一例﹐这可以﹐
亚洲第一例这个可能是真的﹐虽然当时亚洲最好的物理学者是印度人﹐
亚洲物理最好的大学是印度的加尔各答大学﹐首个亚洲诺贝尔奖获奖者的Raman﹐
在量子力学有极大贡献的Bose﹐还有Meghnad Saha﹐Homi J. Bhabha等。
(题外话﹐可怜的Homi J. Bhabha﹐连中文wiki的页面都没有...)
但说是 仅次于英国卡文迪许实验室1932年那次﹐
那也太把1932-1934年间的美法德英一堆科学家当空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