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明的火力瓶颈(续)
明军的对手是善用弓矢又能冲锋陷阵的满蒙精锐,车营武器却是佛朗机、三眼铳、灭虏炮
,无怪乎长山之战中虽“岿然不动、从容应战,齐发枪炮”,仍以大败收场。在同一时期
的东欧,车兵的标志性武器是能发射三、四盎司(85~113g)子弹的重型钩铳,百米外即可
贯穿四毫米厚的铁甲或十公分厚的木材,后金的楯车和铠甲都难以抵御。[1]
明清鼎革之际流传于东亚的单兵火铳,威力最强者或为斑鸠铳与交铳。考虑到清军入关后
最严重的惨败就是在桂林、衡阳吃了交铳的亏,关外明军之所以奋勇应战仍一败涂地,军
械无力应是一大因素。前段所提的钩铳,其枪管与交铳、斑鸠铳长度相仿,只是口径更大
、枪身更重、威力和后座力也更惊人,因而必须安在车上或墙上来使用。
早期的明军鸟铳枪管长三尺(90cm)、子弹重三钱(11g),在一百公尺外仅可射穿一毫米厚
的铁甲,对于能抵御箭矢的满州铁甲而言效果有限,也因此后来加长枪管和威力;枪管不
足两尺的三眼铳就更不待言。孙承宗编练的步兵每车有六人用三眼铳,对满州的铁甲与战
车无法造成明显威胁,徒然浪费人力物力,徐光启就曾建议完全汰除三眼铳。[1][2]
孙承宗规划编制的车营重武器中,佛朗机在近距离或能撂倒敌人,但是有效射程受到后膛
工艺问题限制;灭虏炮炮管较短,发射霰弹的威力恐怕不足。[3]
步兵与车营的合理武装
随着车兵在崇祯年间逐渐显示出无法与满人抗衡的弱点,明军试图加强骑兵战力,然而在
蒙古各部落陆续被皇太极攻略后战马始终不足。明军的问题出在应具备强大防御力的车营
始终无法展示出阻击能力,又存有部署缓慢的弱点,不但在长山之战以大败收场,松锦之
战中更是先在前哨战受重创,而后被包围歼灭。[4]
在不用战车的步兵方面,卢象升的编制虽然一个两千人的营有百数十门炮,又有为数不少
的铳手,火器装备比例仍显偏低。同时期的西欧步兵编制,铳手编制接近三分之二,实际
上往往达到七、八成;卢的编制中铳炮手仅约五成,更别提所用铳炮多为旧式。[1][5]
茅元仪曾计画每个六千人的车营(步骑合营)装备四门红夷炮、十二门大铳,但是面临炮少
营多的窘境;实际上天启年间明朝就已取得三、四十门红夷炮,只是过半部署在关内,并
未悉数投入关外与后金交锋。[6]
虽然前文提过孙元化希望十五营各四千人、十六门西洋大炮有些困难,他建议的鹰铳一百
、鸟铳一千两百其实与同时期的鄂图曼步兵不无相似之处。当时的土军习惯在战车上施放
火炮和重型火铳,部分步兵则持轻铳(即明朝的噜密铳)在车后成数列轮流起立开火,也有
部分步兵使用弓箭。土军也装备一些数十到一、两百公斤重的小炮,不过十七世纪时已显
过时,新铸的轻炮多在五百公斤上下(约八百斤),弹重约3~4磅;较重的新铸火炮则以
1200公斤左右最多(约两千斤),发射约8磅的炮弹。值得注意的是鄂图曼陆军17世纪的火
炮比例中,轻型火炮的比例比西欧更高,或可视为东欧、西亚的车营作战标准。[7]
茅元仪估计红夷大炮每门需要50人,次一级的大炮则每门需25人,包含装备火铳或弓箭的
护卫士兵;戚继光和孙承宗都编制战车可装备佛朗机两门,一门需要三人操作。
崇祯年间,明军关内外各营多在两千人之数,颇合欧洲旅级步兵。如果装备徐光启说的八
门大铳,即为200人;孙元化说的1200挺鸟铳、100挺鹰铳,合计1300人;剩下的五百人持
冷兵器,则火器装备比例约75%。
万历年间戚继光的蓟镇编制中,辎重营约两千人、装备约八十辆车。假使车营是重装部队
,或可装备茅预期的四门红夷炮、十二门大铳,合计五百人、16辆车。剩下的约64辆战车
如果分别装备两门佛朗机,则需炮手近两百人。剩下约1300人与前段火铳数字相符。
营数与火炮数估计
步骑合营 X 6:步兵六千,骑兵一万两千
骑兵营 X 4:骑兵四千
步兵营 X10:步兵两万
车营 X 3:步兵六千(崇祯年间关外维持三个车营)
总和 :骑兵一万六千,步兵三万两千,和之前计算的目标差不多。
野战军重炮数量(假如骑兵没有重炮):火营60+车营48=108门
前面估计关外共需两百门重炮,则关外八城平均可分配到11门重炮(史实的宁远)。
孙承宗12车营、骑兵八营的火器 =>本文计算结果
三眼铳 27,776挺 =>c. 6,000挺
鸟铳 3,072挺 =>c.23,000挺
灭虏炮 1,344门 => 432门
佛朗机 3,072门 => 384门
战车 1,536辆 => 240辆
数量推估完之后,接下来要算成本。
[1] Warfare in Eastern Europe, 1500-1800;The Cossack Military System as
Described by the Sieur de Beauplan;Ottomans, Hungarians, and Habsburgs in
Central Europe
[2] Nomic板友有许多文章非常值得参考,另外可参考The Knight and the Blast
Furnace一书的穿甲能力分析。对岸网友曾有相关的讨论:
http://dq.tieba.com/p/2369513898
[3] 〈明末萨尔浒之役的溃败与西洋大砲的引进〉
[4] 《明代战车研究》
[5] The Later Thirty Years War;Naseby 1645;Dunbar 1650
[6] 〈欧洲沉船与明末传华的西洋大砲〉;〈吴桥兵变:明清鼎革的一条重要导火线〉
[7] Ottoman Warfare 1500-1700;Ottoman Warfare 1453-1826;Firearms and
Military Adoption: The Ottomans and the European Military Revolution,
1450-1800;Ottoman Artillery and European Military Technology in the
Fifteenth and Seventeenth Centu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