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兵作战时要是有机会, 也有时间思考怎么杀人, 那他就会像典型的谋杀推理小说中的杀
手一样, 评估自己的动机, 方式和机会. 谈论过多次的以色列心理学家Ben Shalit曾开发
过一套目标价值评估(target attractiveness)模型. 笔者则稍为修改后再纳入各种因素:
1. 杀人策略和有效性
2. 杀人的潜在收益- 也就是动机
1. 策略和有效性: 战术和技术优势可以增进杀人的有效性. 为了提高有效性, 必然尽可
能以埋伏, 侧翼或从背后发动攻击. 在现代战争中还能借助夜视镜和热显像设备, 攻击缺
乏这些战术或技术的敌人.
欺善怕恶是所有生物的天性, 如果能让士兵有信心去杀人却不必担心自己被杀的风险, 那
士兵杀人的动机就会大幅提高- 像是狙击手或从背后追杀的骑兵. 这些行动都是不必担心
自己安危却有高效率的战术.
2. 动机: 士兵一但有信心能不冒险却能杀敌, 下一个考量因素就是, 该杀哪个? 是否和
战术一致, 能否获益?
最常见的作战杀人动机就是战时自卫或保护同袍的情境. 而士兵若能从一群人中挑出一人
, 那他多半会直觉地挑出对自己所得最大, 对敌人所失最大的目标. 若没有敌方出现特定
行为, 那士兵就会用更细致的方式去挑出最有价值的目标- 通常是敌方指挥官.
美国海军陆战队狙击手在这方面的训练很典型- 一般不打士兵, 而是大官. 82空降师的Ja
mes Gavin将军一定随身携带一把M-1步枪, 同时对年轻军官再三强调不要携带任何过于醒
目的装备. 另一个考量点, 则多半建立在操作最强杀伤力武器的目标是谁- 也就是从一战
二战到越战以来, 狙击手最常打打的目标除了指挥官, 通讯兵, 就是机枪手.
每一位士兵投降时都知道要把武器扔掉, 但更聪明的士兵则还会丢掉钢盔. Richard Holm
es以一位曾在敦克尔克撤退, 身经百战并参与并诺曼地大登陆的老兵, 且在战后成为战
史学者的英国皇家陆战队旅长Peter Young为例- 他老兄面对戴着钢盔的德军杀起来是毫
不手软, 但他面对那些没戴钢盔的德军, 却怎样也杀不下手. 武器和钢盔都是战斗员的象
征, 前者绝对会让敌方大幅增加杀意, 而后者却也能在潜意识上提醒敌方: 自己还是个战
斗员, 依然是潜在的威胁. 联合国维和部队总爱戴着传统的贝雷帽, 也是出自于同样的心
理反应- 比起钢盔, 贝雷帽给人的威胁感没那么高.
没有相关性或收益的杀戮
杀人者在杀人后, 一般会从兴奋, 愉悦到恶心, 内疚自责的阶段, 而内心去合理化的关键
为能否确认受害者为战斗员. 若士兵发现自己杀的对象是妇女或小孩等传统上不被认为是
潜在威胁的对象, 那合理化的过程就难得多. 许多越战书籍都描述过杀害女性越共, 在美
军士兵中引发的不安与高度罪恶感.
战时若出现妇女或小孩, 攻击行为往往会受到抑制- 前提是己方的妇女和小孩没有受威胁
. 如果情况是后者, 战斗员又愿意为妇孺负责, 那作战心态就从雄性间充满仪式性的斗争
, 转化为毫无节制的恶斗.
因此战场暴力也会因为妇女或小孩的出现而增加- 1948年的以阿战中让以色列发现, 当时
许多男性军人无法控制自己的暴行, 因为他们一来目睹以色列女兵受伤或阵亡, 二来是阿
拉伯人非常不愿意向女性投降- 因此后来以色列就不愿意让女性担负作战任务.
多数情况下, 在心理上妇孺还是能抑制暴力. 一战二战期间都有大量投降的士兵拿出家人
的照片来求饶. 英美部队都有士兵看了投降德军的女友和母亲的照片就再也下不了手的纪
录. 但有时就算拿出家人照片也没用- "一位不是我们连的士兵, 拿着路易士轻机枪把这
些从战壕走出来投降的德军毫不留情全部杀掉." 这名士兵之所以能狠下心来放手大干,
可能是受到另一个因素影响-
杀手天性. 有些人天生就有是有杀手的性格和心理素质, 这些人不太需要后天的制约反应
, 在有时间思考的情况下也能毫不犹豫扣下板机或拿刺刀刺杀, 事后也不太会得到心理创
伤. 这部分之
后会详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