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军虽然在1871年败给普鲁士,新成立的法国第三共和却很快就实施了广泛的军事改革与
征兵体制,使其军事声誉不至于坠落,乃至于在十九世纪末再次成为各国陆军的观察重点
,希腊和保加利亚等国更邀请法国派遣陆军顾问团予以教学。
法军在一战前夕的战术模型相当注重“会战”此一情景,而其主轴为大革命与拿破仑时期
延续而来的攻击思维。
法军强调将部队部署为一支前锋和一支强力的预备队,前锋要在威力侦查后实施牵制性的
攻击,吸引并牵制敌方兵力,此为会战的初始阶段;确认敌军部署后,应投入预备队实施
重点突破或包抄迂回,此为会战的重点阶段;迫使敌军败退后,全军应奋勇追击,此为会
战的收尾阶段。
以一战初期法军步兵师而论,一个师有十二个步兵营和九个炮兵连,教范要求以其中的三
个步兵营与三个炮兵连组成一混成部队,担当前锋。法军的师炮兵和军炮兵清一色是野战
炮或山炮,没有重榴弹炮,成为“边境战役”期间法军战术失利的一个重要因素。
由于缺乏强大的曲射火力,法军的前锋与预备队之间若协同和联络不足,预备队就容易为
德军的榴弹炮弹幕所拦阻、压制,难以挺进支援前锋部队,导致前锋部队寡不敌众、终至
溃败,预备队也继而败退。这在阿登地区的山区战斗最为明显,法军在此一区域所发动的
战略打击被重挫,导致德军可以集结兵力扫向法军左翼。
不过在部分战斗中,当法军能够占据比较优势的地形、或者部队协同较佳,法军就能够比
较成功的给予德军重挫,尤其是当德军贸然向法军攻击的时候,就很容易被法军的野战炮
重创。
值得注意的是,德军对于法军的战术有特别关注,并且也在参观法军演习的时候对法军的
战术架构有比较清楚的认识,但是德军高层对法军的战术理论抱持负面的评价,尤其认为
部署前锋是一个错误的做法,这使得德军认为己方将有能力透过高度的协同与更强调第一
击的方针,倾全力迅速击败法军,达成施里芬计画的目标。
出乎德军意料之外的,法军在边境战役中虽然遭到击败,却很快就调整了指挥人事与战略
部署,使法军能够以更妥善的战略与战术运用进行反击,趁德军从西线抽调三个军去救援
东普鲁士,打出了马恩河的奇蹟,这显示出法军重视预备队和战术弹性的思考逻辑有其正
面价值。
1940年的法军之所以会惨遭击败,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法军高层对于战略预备队的重要
性缺乏认知,甘莫林完全忘记了霞飞和福煦的战争艺术准则,这使得德军与英国念兹在兹
的法军战略预备队始终没有出现在战局之中。
推荐参考资料:
World War I Battlefield Artillery Tactics, Dale Clarke (Osprey, 2014)
Easy Target or Invincible Enemy? German Intelligence Assessments of France
Before the Great War, Robert T. Foley (2005)
Images of the Enemy: German Depictions of the French Military, 1890–1914,
Mark Hewitson (2004)
附注:最近看War in History这份期刊,发现有几个学者在辩论施里芬计画是否存在,且
还是互相争辩十年以上,真是让人诧异。等我看完那几篇文章再看看要不要整理成心得和
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