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闲聊] 如何快速且有效的重建部队战力?

楼主: tibetjimmy (2016真心唯一支持连胜文!)   2016-09-07 16:03:46
来发一点有根据有出处的东西
(一)当时中国方面的军队,不能以今日的观点来类比:
当时中国的军队素质参差不齐,除了极少数部分是各军阀的嫡系部队,由归国的军校毕业
生或自办的军校培养出来的外,一般来说分为三大来源。其一就是由割据的地区征召而来
、或是以金钱招募失业的工人、地痞流氓、无业游民。其二就是招降敌方的部队或是击溃
其它军阀后,收编其游兵散勇。而最后一个来源则是最糟的,根本就是由土匪召安而来,
换身制服,给个番号就成了军队。有时甚至连正式的基层编组都没有,就是一群穿军服的
匪徒。这样的情况常常出现在各地军阀中,蒋介石的军队亦不例外。加上战乱频繁,各地
军阀就算有心想要重整部队,加强训练亦不可得。许多军队没有战斗力外就算了,平日军
纪更是极差,越是规模小、越短命的军阀政权,其军纪就越差。平日强抢百姓粮食、随意
设置关卡抽税、白吃白喝还算小事。一遇到战事不利,兵败溃散,败兵所到之处,那更是
荼毒地方,杀人抢掠。
在蒋介石的义兄黄郛于1933年5月间,受蒋介石之托北上收拾长城战役结束后的烂摊子时
,黄郛发回数封加急的电报,向蒋介石报告与日方谈判的过称。其中有一段非常耐人寻味
,黄郛写到“…兄(黄郛是蒋介石的义兄,故自称兄)思平津一失,中央政局亦必动摇,财
政无办法,粮饷之源绝。平汉、平绥、北宁、津浦各线之交通枢纽,尽落敌手,国土变色
,地方糜烂,溃军且恐将波及豫鲁...”(注四)。请注意其最后一句。黄郛在当时担心的
事竟然包括如果战败,己方的军队溃散后退入河南(豫)、山东(鲁)一带,将会波及这些地
方。就可以知道当时军队的军纪有多坏,特别是战败后的游行散勇,奸淫掳掠无所不干,
上位者在谋策计画时,还要担心这些己方溃散的军队会对地方造成严重的伤害。而黄郛的
担心也不是杞人忧天,因为就在三年前中原大战时,溃败的军队才狠狠地蹂躏过河南一带
,造成十室九空。
在中原大战中,战败方的军队一开始溃逃,上级就对这些四处逃命流窜的小股的武装士兵
失去控制。好一点的,如被征召来的农村壮丁把枪丢了想办法回家,坏一点的为了活下去
,拿枪去向百姓讨粮食亦所在多有。但是更多的是地痞流氓在没有了军纪约束下,武装抢
劫,奸淫掳掠。召安而来的土匪军队,更是脱下军装再变回土匪,直接占领村庄,鱼肉百
姓,占山为王,继续落草为寇。这样的情事,在中原大战中最为令人发指,比之以前的小
型军阀混战,荼毒地方还要严重数倍。当时整个华北战区几乎成了匪兵横行的无政府状态
。而就算是仍然有军纪管制,指挥系统的胜方部队,有时在战场上军需接济不及时,亦放
任下属直接去各城市、乡镇“借”粮食。然后写张借据声明“某年某日战事结束后,将折
算利息后奉还”,俗称打白条。但是鬼才相信靠这样的借据真有归还的一天。不借者动辄
被安个通敌的罪名被关押,甚至被威胁要枪毙,在这样的情况下谁敢不借?
(二)中国方面的战史记载,有非常大的问题:
首先要说的一个概念是,在中日十五年战争时,日本部队的编制与中国部队的编制是不一
样的。日本的陆军“师团”与中国的陆军“师”组成非常不同。日本的“师团”编制承习
于普鲁士陆军,平日满编人数高达1.2万至1.5万。在战时真正上战场时,还会配有所谓的
“军团拆分”,也就是军团直属单位如炮兵与装甲部队一起协同作战,或是后备役士兵加
入后备联队。整个师团可能在战场上的可能之兵高达2万人。但是中国部队的陆军“师”
编制则非常紊乱,各军阀辖下的陆军“师”编制都略有不同,而且常常缺编严重,就算满
编的情况下,一个师的人数常常只有7千至8千人,有时甚至一些杂牌部队整师人数还不到
5千人。所以就算在战场上只是比人头,一个日本师团也抵得上中国的3至4个陆军师。如
果再算上双方重型火力与装甲部队的差距,常常有10个中国陆军师敌不过一个日本陆军师
团的现象。
但是最为雪上加霜的是,中国军队由于素质非常差参不齐,加上许多部队是收编战败军阀
所留下的杂牌军。除了战力极差外,人员的缺编问题严重,在上战场时阵前逃亡的情况更
为普遍(注六)。人员的缺编主要有两种原因,一种称为“吃空缺”,也就是需报基层部队
的人数以骗取军饷,由于当时军人的待遇极低,许多军官都靠贪污这些多余的军饷为主要
收入来源。许多军队平日领取整师的军饷,但是真要上战场了,才发现其实人数根本不足
编制人数的七成。基层部队的办法就是与敌人开战后,大量虚报阵亡人数,如此在撒退下
来整编清点人数时,才能自圆其说为什么人数剩下这么少。再加上阵前逃亡、一接敌就溃
散四散的游兵散勇等。常常会发现中国军队的作战报告中,伤亡比高的不合理,时常有整
师投入并非激战区的侧翼战线,结果后撒时竟然只剩不到一千人,上报阵亡数人报高达七
、八成,战线亦失守。
另外一个缺编的原因,就在于没有兵源。这种情况在收编其它战败军阀的杂牌军中特别明
显。因为常常在经费吃紧下,军阀将领们都有私心,粮饷会优先拨发给自己亲手培养,较
忠心且有战斗力的嫡系部队。杂牌军在得到不到足够粮饷支援下,无从补充兵源。欠饷更
容易造成军心不稳,轻则士兵携械跳亡,重则整个建制的部队全部投敌或哗变溃散。最后
造成这些杂牌军极不稳定。在上位者也不敢使用这些杂牌军去防守重要战线,有时甚至直
接拿来这些杂牌军当砲灰使用,借敌之手屠戳这些累赘。此事干的最绝的,就是共产党将
大量国民党投降的部队送去打韩战当砲灰,被押上激烈火线的部队要靠人海战术抵挡火力
强大的美军,当然牺牲惨重。共产党轻易借美军之手满就解决了这一大批令共产党不放心
的国民党降兵。
综观整个中日十五年战争,几大军阀的精锐部队在中原大战时就已经严重消耗,蒋介石在
前七年实施不抵抗政策时,也是有点借刀杀人的意味,推西北军与东北军去面对日本的精
锐关东军,在长城战役一战,西北军与东北军精锐再度重挫。等到蒋介石在西安事变后打
算全面抗日,日军聪明的不在华北与这些外围军阀鏖战,帮蒋介石扫除政敌。反而直接渡
海,以钳型攻势直击蒋介石的资金来源上海,并且进逼蒋介石政权的首都南京,可说是打
蛇打七寸的典范之作。蒋介石为了要使几年前才与蒋介石打过中原大战的军阀加入他主持
的抗战,不惜在南京保卫战中,投入所有手上的嫡系部队,包括刚刚组建的少量精锐德式
装备师,以证明他抗日的诚意,结果这些少量的精锐亦无能扭转战局,侧翼的杂牌军一接
战就溃散哗变,让日军可以藉快速机动的战术优势,绕到侧翼围而歼之。(未完待续)
注四:黄仁宇著,“从大历史的角度读蒋介石的日记”,第134页。
注五:中共自称“二万五千里长征”,但是不要太白痴的人都知道,那是被蒋介石的围剿
打得四处流窜的长途逃难。
注六:由国民党军队中退伍的作家张拓芜,在其作品“代马输卒手记”中,对于当时军队
吃空缺、开小差、阵前逃亡的普遍现象有大量且生动的第一手描写。
重点summary
中国内战蒋军的问题
1.捏造数据多报一点人吃空缺
撤退后发现阵亡人数一大堆(根本不存在的幽灵兵)
2.兵力来源混乱,要打仗了拉一堆流氓地痞假装军容壮盛
稍微战事不利全部消失,不是回去干强盗要不干脆华变领2份薪
3.嫡系非嫡系之争
都打国府军旗号但是下面一堆军阀,蒋介石对他们的堤防甚至多过中共或日本人
所以死了也安心
不是虚报根本不存在的幽灵兵要不就战时战人头却互相猜忌没战力的杂军
哪有什么补充的问题
笔画一画钱发一发就出现了,也没什么战力,
靠中共日本解决这些"国府军"才是蒋的打算
作者: a7v333 (蠢与穷)   2016-09-07 16:32:00
推前段,另外文中“携械跳亡” 是逃亡吧?最后一段那边,应该不是日军聪明,主动转攻上海从蒋介石一连串的日记看下来,那是他想引诱日军进入这战场详情可以看郭岱君女士主编的《重探抗战史》该作有引用大量〈蒋介石日记〉、及双方高层电报
作者: Swallow43 (绝对领域命者)   2016-09-07 16:56:00
日本的陆军师团组成也差异很大,除了甲乙丙种之分外还有二二制三三制的差别,不同师团人数差可以差到上万
作者: darksnow   2016-09-07 17:04:00
拿假图天国的文章讲根据,真是有笑点尤以将中原大战的内战和二战的全面动员状态拿来混谈讲得似乎是当时番号编假似的
作者: savvik (Essay)   2016-09-07 19:15:00
乱七八糟的引述, 要转人家文也贴个连结吧
作者: EvoLancer (伊地知幸介)   2016-09-07 20:03:00
这个不是之前就有人贴过吗
作者: b18902040 (乌龙茶)   2016-09-07 22:01:00
我还以为东北没什么打
作者: slcgboy (艾羅米)   2016-09-08 02:17:00
这内容看的有点怀疑 可以麻烦补充出处吗???
作者: peterlee97 (瑋美絕倫迷)   2016-09-08 11:25:00
看到蒋军 就知道是对面来的黑文章吧
作者: ChoshuArmy (长州军阀)   2016-09-08 11:59:00
其实是抄中共文的台人文章
作者: birdycat   2016-09-08 12:17:00
不是老蒋为了改变作战轴线而主动选择在上海开干吗?还是我过去都被骗了?
作者: EvoLancer (伊地知幸介)   2016-09-08 17:39:00
假图天国的东西就看看就好不必当真,之前也有传教士把他当圣旨舌战版众
作者: Hartmann (银之朔风)   2016-09-08 18:08:00
然后被狂电XD
作者: oldcup (老杯)   2016-09-08 22:38:00
有印象 讲不过就说大家可以去看看假图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