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1915年,你会想到什么呢?是协约国在加里波利半岛的登陆战?还
是德军在戈尔利采-塔尔努夫攻势中的精采表现?
英国学者Jonathan Krause研究的不是上面这些比较有名的事件,而是法国在奔向大海结
束之后发起的数次攻势,他认为其中又以第二次阿图瓦战役最具意义,因此写了Early
Trench Tactics in the French Army: The Second Battle of Artois, May-June 1915
这本书。
作者在Academia上面有公开这本书的电子档:https://goo.gl/pObAoT
如果点进他的个人页面,还可以找到他写的另外几篇文章。
Krause还有主编The Greater War: Other Combatants and Other Fronts, 1914-1918这
本书,里面有收录他自己写的‘Only Inaction Is Disgraceful’: French Operations
Under Joffre, 1914–1916,也是在谈这个主题。
大家知道在1914-18年间,西线法军伤亡最高的是哪一年吗?下面简单整理一下法军在西
线每一年的重点(只列出部分)。
1914:只打了半年,边境战役和奔向大海,再加上第一次阿图瓦
1915:第一次香槟、第二次阿图瓦、第二次香槟、第三次阿图瓦
1916:凡尔登、索姆河
1917:尼维尔攻势、马尔梅松
1918:皇帝会战、百日攻势
相信很多人看完上面的整理之后都会认为是1916年,也有人可能会说是1917或1918年,这
很正常,因为这最后的三年间出现了好几场著名的大规模战役,其中凡尔登和索姆河更被
称为绞肉机,尼维尔攻势和皇帝会战也是非常著名的惨烈大战。
然而,其实法军在1915年付出的伤亡才是最多的。
由于法军在1915年的战略进展甚微,很多学者都倾向于忽略1915年法军的表现,或者给予
较低的评价和比较负面的论述,不过近年来有一些学者指出这样的观点不够客观。
Krause在书中就强调说1915年的法军并不无能,反而有着持续的进步和检讨,他特别指出
过去有许多英语系国家的学者可能因为研究不够深入而观点偏颇,没有给予1915年的西线
充分的观察和客观的评论,高估了英、德而低估了法军的发展进程。
一战西线在“奔向大海”结束后,开始进入堑壕战的阶段。由于受到战略情势的压迫,法
军陆续发动了几次大小不等的攻势,其中在1916年以前最主要的作战包含第一次阿图瓦、
第一次香槟、第二次阿图瓦、第二次香槟这四大攻势,另外还有更多中小型的攻击行动。
这几次大小不等的攻势最后并没有取得战略上的突破,甚至也没能有效迫使德军从东线调
兵回西方防御,分担俄军压力的意图没能实现;德军集结兵力于西线要等到1916年德军主
帅法金汉误以为法军濒临极限,而贸然发动凡尔登战役,这才稍稍缓解了俄军的处境。
可是这并不表示法军的攻击是徒劳的。
Krause分析说法军在1915年一月的5779号备忘录就已经提出了很多未来被证实非常有用的
战术,而发生于该年五月的第二次阿图瓦战役更展示出法军已经开始改善自己的攻坚能力
,只是法军还有很多中高阶军官如霞飞和卡斯特诺(Castelnau,中央集团军群司令)等人
还没完全接受新思维,并且法军的后勤问题尚未完全解决,使法军没有取得更高的成就。
我觉得很有趣的是,Krause分析说法军在5779号备忘录中就出现了徐进弹幕和渗透战术的
概念,并被用于第二次阿图瓦战役,比起德军一点也不晚。
因此,Krause在这本书里面花了很多篇幅来分析第二次阿图瓦战役的过程,以证明法军在
这场战役中已经开始显露出检讨的成果,是后来成功的基础。
经过1915年付出了高昂的学费之后,法军得以用较佳的姿态步入1916年;相较之下,仓促
扩编重组的英军虽然已经有前两年小规模作战的经验,却还没有和法军一样充分磨练和检
讨,使得部分高层如远征军主帅黑格(Douglas Haig)仍和前一年的霞飞一样盲目,并未听
从一些手下、特别是第四集团军司令罗林森(Henry Rawlinson)的谏言。
在1916年七月一日,索姆河战役的第一天,英军伤亡高达56,886人,位于英军南侧的法军
却只损失1,560人。在福煦的指导下,法军在中午就抵达了目标且尚未投入预备队,这和
同时间正在苦战的英军形成了对比。
也就是说,确实,法军在1914年十二月到1915年十一月的四大攻势全部都以战略失败收场
,但是法军在此期间一直有在改善,累积了很高的经验值,不论是战术、组织、后勤(这
和工业比较有关)都有卓越的提升。
附带一提,我看了这本书和一些其他的文章之后,才知道斐迪南˙福煦在战略上虽然持攻
势主义,其实在战术层面是科学化战术的重要提倡者,算是近代“作战层级”这个理念的
先驱,并且讲究积小胜为大胜,反对鲁莽的强袭,和霞飞并不相同。
第二次阿图瓦战役前夕,福煦就曾提出分成三阶段攻克维米岭(Vimy Ridge)的策略,可惜
没有得到采纳,因为他虽然贵为北方集团军群司令,此时仍没有真正的决策权,只是充当
北方各集团军的一个协调者,霞飞和各集团军司令才是真正决定计画的人。
不过,到了索姆河战役时,福煦的意见就已经是法军的主流了。
相对的,虽然贝当后来被认为是谨慎到过分的将领,但是他在一战初期的指挥相当大胆,
而且在攻击方面也展现出过人的才华,这会反映在一战后期他指挥的几次有限攻势上面;
他是后来看出攻击的困难与法军的状况不佳,才逐渐变的越来越保守。
此外,法约尔(Marie Émile Fayolle,后来也是元帅)也是法军战术革新的一个重要人物
,他和福煦都是法军比较早理解到战术革新必要性的重要将领。
(法约尔的维基百科中文条目是翻译自英文条目,但是有翻错...)
总而言之,有兴趣的人可以尝试看看这本书,算是给一战的法军比较正面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