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问题] 美国大陆军是怎么击败大英帝国的?

楼主: Sotkort (这又是何苦)   2016-06-25 03:45:41
※ 引述《jimmy5680 (不太会飞的企鹅)》之铭言:
: 标题: Re: [问题] 美国大陆军是怎么击败大英帝国的?
: 时间: Fri Jun 24 20:28:47 2016
:
感谢您的回应与补充,我整理了一下后,再度补充说明关于我的见解
: 战略局势讲得很好了,但是有几点需要修正。
:
: 以下恕删部分。
:
: ※ 引述《Sotkort (这又是何苦)》之铭言:
: :
: : 后来荷兰的拿骚,瑞典的古斯塔夫都是在西班牙的基础上,持续改革步兵方阵,减低长矛
: : 兵的数量,提高火枪兵比例,这些战术革新,都注重将军队的战术单位变得更小,这是为
: : 了使步兵方阵更具机动性。这种步兵方阵玩的最好的,最成熟的,我觉得是普鲁士的腓特
: : 烈二世。
:
※ 引述《jimmy5680 (不太会飞的企鹅)》之铭言:
: 自从线列战术在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中大成,西欧线列步兵营就已不能视为方阵,
: 以下不再重复提。
:
: 关于方阵的相关叙述,可参考本板“16-17世纪西欧步兵的战术”一文,
: 原文作者有多张示意图,其中这一张:http://tercio1617.0catch.com/France1670.jpg
: 可以看到法军从1670年代的法荷时期到1700年代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中,
: 步兵营阵法有了突破性的进展,此与燧发枪和刺刀的成熟有关。
:
这个部份我觉得是对于名词解释的用词不同,我之所以使用“步兵方阵”这个名词的原因
在于,我认为这个战术革新的传统从中世纪末开始。它所代表的意义是,步兵取代中世纪
以骑兵为主的一系列,以步兵为核心的战术革新。
这个发展在文艺复兴时军事专家也注意到,认为是再次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时期的方阵〈
phalanx〉传统。这一系列步兵方阵的转变,从西班牙大方阵〈Tercio〉的四边突起的正
方形,然后是莫里茨〈Maurice of Nassau〉的纵队阵型,到古斯塔夫〈Gustav II Adolf
〉和腓特烈〈Frederick II〉擅长的由纵队(the ordre profond)转为横队(the
ordre mince)的战术。而七年战争和美国独立战争中,欧洲各国都苦思破解腓特烈擅长
的横队战术,因此产生了混合型,将纵队、横队和散兵互相组合,构成能够临机应变的阵
型。
这一系列的以步兵为主的战术革新,都讲求军事编制,班、连、营、旅,这个军事组织的
模式到现今依然如此。虽然现代战争在机关枪发明后,已经不再强调这种大兵团集体前进
冲锋的战争形式,着重在更小规模的战术单位配合,班、排之间,或3、5个人更小的战术
小组。但在军队组织跟日常生活中,我们依然可以看到这种方阵传统的延续,在部队和日
常生活中,比如学生时期每天都要朝会升旗,各班按照高矮顺序排列;在军中也有固定各
项集合,并且要求能够快速变化成横队、纵队等多种阵行。这种规训的传统,正是来自步
兵分阵传统的军事遗产。
而步兵战术的革新确实跟燧发枪、刺刀这些军事武器技术的提升有着密切的关系,我对这
点完全赞同。当然步兵战术革新的进展,除了武器还有国家中央集权,防御工事的改革﹝
trace italienne﹞、军队组织的改革、补给体系的完善,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有莫
大的关系,这个讨论比较大,有机会再聊。
:
: : 这种以线型阵列,齐射战术为主的战术方式,它需要非常完整的阵型。当过兵的都知道,
: : 入伍后第一件事情就是编建置,你是哪营,哪连,哪班。接下来会演练队形变换,连方阵
: : 、连纵队、连横队,进而扩大到营方阵、营纵队、营横队,多种不同队型的变换,以配合
: : 不同的场合。但这基本上也需要几天才会熟悉。但在19世纪前,欧洲的识字率普遍不到5%
: : ,要让军队整齐划一的前进,后退,向左转,向右转,并不是简单的事情,没有长时间的
: : 训练,部队都走不齐。﹝看最近某宪兵﹞而按照当时的标准,一个合格的方阵步兵培养大
: : 概需要一到两年,他才会熟悉他的队列,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跟敌人面对面互射。﹝射击
: : 姿势预备,左线预备~右线预备~全线射击~~~﹞
: : 我真的觉得这很猛,当时火枪的射击距离没有很长,为了确保准度与威力,两军相隔几百
: : 公尺,互相都看的到对方的脸,这种互射不是你死就是我死!!!!
:
※ 引述《jimmy5680 (不太会飞的企鹅)》之铭言:
: 近世欧洲练兵,没人在跟你一两年的,除非你打算练的是精锐部队。
: 在最紧急或最理想的状况下,七天就能成连,两、三周就能成营,数月就能成旅,
: 实务上通常练新兵也不过三个月,这在练兵操典普及后是很普遍的状况。
:
: 十八世纪的步兵接战距离必然在两百公尺以内,一般更会逼近至五十米左右,
: 几百公尺远其实是看不清楚对方的脸的,也不是主要的接战距离。
:
: 邦克山战役时,大陆军上校威廉˙普雷斯科特(William Prescott)曾下令,
: 要士兵“等到看见他们的眼白再开火”,就是一个知名的案例。
:
:
这里我打几百公尺是不够精确,我也认同正规会战射击距离大概为50-200间,但我觉得这
个数字可能会因为战争的不同而有争议,比如美军这时已经有少量的使用来福线的枪械,
根据英军汉格尔上校的纪载:“有一次他看见一个美洲人向他和塔里顿上校射击,结果打
死他一匹马,估计这个射手的距离至少在四百码以外。”﹝J.F.C Fuller,《西洋世界军事
史》卷二,页339﹞
因此我使用几百公尺,但同时也补充说在两军相隔之下,是可以互相看到对方的脸。
我想这里我们应该没有冲突。
但对于练兵速成看法我是不认同的,我指的是打正规战的需求。三个月太短,基本上你说
的是法国大革命后,各国采用总体战模式下的战争情势,美国独立战争时虽有简化,但一
些条件并没有达到,并且大陆军的对手就是当时欧洲一流的精锐英军阿,可不是什么民团
、乡勇之流。我将在下面说明:
关于军队训练时间的长短,这里我根据的是John Lynn〈十七世纪的法国如何打造西方军
队〉收录在《1300-2050之军事革命变迁》中, 页75:
‘步兵透过操练所学得的战场必备技巧显得十分不自然,并且违反人的本能。因此当时的
人认为步兵所需要具备的技能远高于骑兵。商姆雷﹝Chamlay﹞写道:“训练一个步兵团
大约需要五到六年的时间,而骑兵团只需要一年。”
某些史学家可能会对这样的说法感到十分讶异,因为他们所熟悉的是十八世纪末期的看法
:训练骑兵所需要的时间更长。直至法国大革命前,习惯成自然的纪律逐渐不受到重视,
步兵的技能也因此变得容易学习。
拿破仑后来即曾表示,如果给他一支经验丰富的部队,只要三个月的时间,就足以让新兵
有能力加入战场。’
这段文字刚好就是你我之间观点的不同,但拿破仑的说法是要建立在两个前提上。第一个
前提给他一支经验丰富的军队,我认为这里面指的是包含相当数量的老兵和足够的士官,
要有相当经验的老兵带新兵,再靠着足够的士官,那短期培养出合格的新兵确实可行。
第二个前提,拿破仑的战术是人海战术。从战术革新的角度来看拿破仑,有一个讨论是拿
破仑在战术上确有独到之处,但法国大革命早期的成功,和拿破仑的横扫欧洲是建立在当
时法国是第一个使用总体战,以人海战术压垮敌人。
这里要从欧洲军队规模的扩张来讨论,在中世纪的时候,一场战争数百人,上千人就称得
上一场大战。在1494年查理八世率领27000人就堪称当时的大军,横扫整个意大利北部。
随着中央集权、官僚化和军事补给体系的改革,军队规模持续增长,到黎塞留主政时法军
扩增到15万,到路易十四时法国军队规模达到40 万,为当时欧洲之冠。﹝参考Colin
Jones,“The Military Revolution and the Professionalisation of the French Amy
under the Ancien Regime”,p159.﹞在此之后,这个数量瓶颈大概维持将近一个世纪,
直到法国大革命时才再度打破。
军队规模没有持续在增加的原因,受限于15世纪以来这系列的军事革新发展,使得军队走
向职业化,不再是短期的雇佣兵。并且这些职业化军队只有中央集权的国家才供养得起,
因为除了战时要维持军事开销,平时也必须保持足够的训练,给予固定的薪饷,这都考验
国家的财政能力。而国家财政能力又受困于景气、经济规模,补给运输能力,和国家集权
化程度。所以各国都只能采取精兵政策,维持一支相对精干的部队。
下一个突破时期是在法国大革命。有一派军事史学家认为,法国大革命法军强的原因在于
,法国率先采用全国征兵制,进入总体战﹝total war﹞,凭借着法国当时拥有欧洲最多
人口的优势,法军人数突破60万。而在1789 年战争爆发,普鲁士常备军约略为15万,奥
地利也大概10万上下,其他欧洲诸国常备军人数都在十万以下。﹝这里有两个例外,第一
个例外是俄国,俄国的军队数量很乱,由于行政体制低落,统计相当不精确,无法正确估
算。第二个例外是英国,英国在欧陆的驻军不多,主要负责汉诺威的防御,但加计其在海
外的驻军就相当可观了,当时全球英军总数资料我要再查一下﹞。
法军这种大量征兵,短期训练模式,上战场后,这些新兵的任务就是往前冲,以人海战术
换取的敌人精兵(我两三新兵换你一个老足也是赚阿)。而且征兵制还有个好处,这些征
来的兵不用发很高的薪水,养兵成本极低;另一方面,拿破仑的战法是就地补给,打到哪
吃到哪。法国得以维持一个规模庞大的陆军。﹝参考Jeremy Black, A Military
Revolution?,p95-96.﹞
而拿破仑1815年复辟后,滑铁卢会战的失败,也跟长期的战争,导致法国青壮年人口减少
,能征集的后备军人人数大量降低。并且长期征战也使得基层军士官人数不足,使得拿破
仑在滑铁卢会战中带的都是新兵,相较威灵顿手上的精锐部队,失败也在情理之中。
另一个佐证我认为大陆军需要长期间训练的证据,见于《剑桥插图战争史》,页171写到
“…1776年3月放弃波士顿后,英国人准备夺取纽约。华盛顿预见到这将有又是战争的一
个爆发点,已经率军赶到那里,计画用挖战壕的方法来据守,这个战术曾在邦克山大显身
手。但是在威廉‧豪爵士指挥下的英国军队挫败了他的计画,在长岛击败了美国人,迫使
华盛顿于9月12日放弃该城,….
纽约附近的战斗使华盛顿懂得他是不可能在公开的战斗中与英军相抗衡的,同时也告诉他
不需要如此,他只需要将军队凝聚成形,限制英国人控制的地区,等待适当的时间就行。
除了1777年在费城有一次打乱英军进攻的无用尝试外,华盛顿通常避免战斗,他在进行一
场消耗战。…
华盛顿一直在设法将他的军队改造成能按欧洲模式进行有纪律,能战斗的队伍,这种努力
得到了奥古斯塔斯‧冯‧施托伊本的协助,他是一位曾参加过腓特烈大的军队的军官。施
托伊本为华盛顿的军队编制了一套简化的新操练法,并将其有效地教授下去。所以到1779
年时,华盛顿的正规军在战场运恋上已能与英军乡匹敌,但是人数却从来没够过。”
从这段我们可以看到,战争是爆发在1776年的3月,但直到1779年华盛顿才在军队的训练
上可以匹敌英军。这与我在前面所讲的是相呼应的,在没有足够的老兵和士官,一个合格
的军队是需要一到两年才能形成,而这些条件当时美国独立战争时,大陆军是缺乏的。大
陆军当时的条件是无法和法国大革命时的拿破仑相比,法国大革命爆发后,军队跑掉的是
上层,将军们,但中下层像拿破仑这些军士官,大部分还是支持革命,效忠法国的,这也
是法军可以很快重整的重要原因。
: : 萨拉托加后大陆军获得欧洲各国的的援助,但其中法国援助是最重要的,因为法国提供海
: : 军。大陆军没有海军,因此无法封锁沿海的英军据点,英军据点在持续获得补给的情况下
: : ,基本上不太可能被攻陷。法国海军的封锁,是约克镇战役成功的最主要原因。
:
: 大陆军是“有”海军的,可以参考维基百科:
: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ontinental_Navy
:
: 虽然大陆军海军确实很贫弱,几乎摆不上台面,毕竟其存在是事实。
有海军,但整个战争中跟英军无法匹敌阿,没什么决定性,这里应该不用争论吧…
约克镇战役时,英国海军并没有对康华里斯提供必要的协助,导致制海权由法国海军掌握
,在丧失制海权,自然就无法撤军,最终导致了约克镇战役的惨败。真的没看到什么大陆
军海军的贡献阿。维基上写的也是目标是劫掠英军的补给,成效多大,怀疑阿...
:
: : 写的不好,还请大家多多指教
:
: 您写得很好了,仅补充一点东西。
:
:
: 大家都知道,法国在美国独立战争中耗尽了最后的元气,却没有有效回本,
: 因此导致国内动荡不安直到大革命。
:
: 根据巴黎和约,法国取得的战果是托巴哥、塞内加尔和微不足道的印度土地,
: 但战果会这么少,其实是因为...战争太早结束了!
:
: 在战争结束前,法军和西班牙军已经夺取了绝大部分的西印度群岛,
: 英军仅坚守住牙买加、巴巴多斯、圣卢西亚和安地卡四座岛;
: 在合众国领土内,英军在约克镇大败后只剩下纽约;
: 在东印度,法军老将比西侯爵(Bussy)领导的反攻几乎打垮了南印度的英军,
: 这与同一时间迈索尔对英国东印度公司开战有关,不过战局有点僵持;
: 其他地区如塞内加尔也多半处于反英阵营的优势。
:
: 如果战争会继续拖下去,恐怕英军要把东西印度都快丢光了。
:
: 幸运的是,由于法、西、美、荷各有弱点且各怀鬼胎,再加上英国懂得及时认输,
: 最后没损失太多就成功摆平四个对手。
:
: 和一百五十年后的日本相较,不得不称赞英国在决策上的灵活和深谋远虑。
:
非常感谢您的补充,难得可以跟同好讨论这个,对Early Modern Europen有兴趣的人,
在台湾真的不是很多啊。
作者: PrinceKanto (PrinceKanto)   2016-06-25 09:47:00
专业
作者: myselfleader (自私)   2016-06-25 11:00:00
专业推 超爱这系列的文章XD
作者: msisee (c'est la vie)   2016-06-25 11:03:00
海军有武装中立同盟在罩者(那门子中立) 打仗得省点钱 不用花钱的事就不用做了
作者: DogEggz (DogEggz)   2016-06-25 12:38:00
推推
作者: taiwanvictor (晟宇)   2016-06-25 13:39:00
和古典时代、中世纪非洲、大航海时代美洲原住民比起来,对近代欧洲有兴趣的应该算多了……
作者: atpx (秋雨的心情)   2016-06-25 20:51:00
这讨论串资讯量恐怖阿~~
作者: FantasyPiano (各位学长,请容许我贴文)   2016-06-27 13:43:00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