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问题] 平均而言军队中的弓兵比例?

楼主: sfsm (有初老症状的咸鱼)   2016-02-15 00:05:00
※ 引述《yhvhyod (四宅公子)》之铭言:
: 最近因为在看考工记发现制弓真的大不易:
: 凡为弓,冬析干而春液角,夏治筋,秋合三材,寒奠体,冰析灂。冬析干则易,春液角则
: 合,夏治筋则不烦,秋合三材则合,寒奠体则张不流,冰析灂则审环,春被弦则一年之事
: 。
: 一把弓的制程居然要一两年才行!
: 另外兵员技能训练上发弓的角度与上箭的流畅度训期也很长,
: 上阵时不凑巧遇上逆风也射不远。
: 请问这么吃资源的兵种平均而言军队中的比例到底有多少?
: (原本想直接转文的,不过权限变了囧rz。)
应该说中国(或是亚洲国家)并没有不一定会编制真正的专属弓兵,
也有可能是‘配戴弓弩的步兵或骑兵’...
当然每个朝代或是不同的书籍都有不同看法...
没记错的话这样的战术可以推到唐朝《李衞公兵法》就有这样记载,
‘弩手去贼一百五十步即发箭,弓手去贼六十步即发箭。
若贼至二十步内,即射手、弩手俱舍弓弩,令驻队人收。
其弓拏手先络膊,将刀棒自随,即与战锋队齐入奋击。’
所以弓弩手本身也是要面对近战...
但是《太白阴经》就有不同看法
‘弩张迟,临敌不过三发,所以战阵不便于弩,非弩不利于战,而将不明于用弩也。
夫弩不离于短兵,当别为队,攒箭注射,则前无立兵,对无横阵;
复以阵中张,阵外射,番次轮回,张而复出,射而复入,则弩无绝声、敌无薄我。
置弩必处于高,争山夺水,守隘塞口,破骁陷阵,果非弩不利也。’
宋朝的《武经总要》也是认为要专属的弓弩手
‘唐诸兵家皆谓“弩不利于短兵”,必以张战大牌为前列,以御奔突,亦令弩手负刀棒。
若贼薄阵,短兵交,则舍弩而用刀棒。与战锋队,齐入奋击,常先定驻队人收弩。
近世不然,最为利器。五尺之外,尚须发也。故弩当别为队,攒箭驻射,则前无立兵,
对无横阵。若虏骑来突,驻足山立不动,于阵前丛射之,中则无不毙踣。
骑虽劲不能驶,是以戎人畏之。又若争山夺水,守隘塞口,破骁陷勇,非弩不克。
 弩之法,不可杂于短兵,尤利处高以临下。但于阵中张之、阵外射之,进则蔽以旁牌,
依次论廻(轮回),张而复入,则弩不绝声,而无奔战矣!故特出此法,以具于右。’
但是明朝的《程氏心法》又有和《李衞公兵法》很类似
〈射弩兼用鎗刀说〉
‘古兵临阵,鎗一杆、弩一张,箭筒、药壶、箭刀各一件,腰束綎带,或搭膊悬弩等,
于右腰持鎗。而阵遇敌,远则用弩,近则用鎗,其法善矣。
余思发弩之时,必弃鎗于地 ,及用鎗时,复垂首执鎗。苟敌近人稠,宁无失误,
或谓鎗有纂者,用弩之时,将鎗竖立于地,苟(可)无垂首拾鎗之窘。
岂不知鎗后有纂又不能用之如法乎。且鎗体长,敌苟骤近丛合,惟利于当刃一面,
而左右 两旁则稍难于运用刺劄矣。然当面临敌,又无如长鎗之利者。
余故思长刀可以济鎗之两旁,与之长短兼用。鎗斯尽善也。
刀长三尺七寸,悬插腰之左带,敌将接刃之时 ,即将弩担一头斜I后腰间带内,
拔刀对敌,四面八方犹能圆转砍杀,似于甚便。’
〈弩兼鎗刀行阵说〉
‘闻警出征,营阵未定,道途险隘,必须预防仓卒遇敌,则弩冲锐。
古人所谓“负弩先驱”是也。今以弩手兼鎗者,则挂弩于肩。益(盖)以鎗长且重,
非两手不能持行 ,如弩束腰间则脱卸不速。惟在肩上一置鎗时,弩即入手,
上弦搭箭,便利无过兼刀者,则执弩而行遇敌时,即以兼刀之弩为发弩,
兼鎗之弩为进弩、上弩,轮番更射可也 。’
反过来说同样是明朝的《武备制》却是引用《武经总要》叙述...
认为应该要用专属弓弩手...
另外明朝的‘出警入跸图’可以看出将士配有弓箭的比例非常高...
但是毕竟是皇帝的卫戍部队,也不能当作一般军队来看...
作者: roseritter (满城皆带闪光弹)   2016-02-15 00:48:00
作者: Theo57 (敶)   2016-02-15 10:44:00
我印象中宋代有考虑过在弩的握托后面安装枪头,卷入近战可把弩反过来肉搏...不过好像有反对的认为太蠢。
作者: bloodpledge (传说唷唷唷)   2016-02-15 11:19:00
装在那感觉很危险...
作者: PeterChen (还是彼得陈)   2016-02-15 13:04:00
就把弓弦俱卸 在弩头增一扣具 刺刀装上 即可肉搏此乃最早之刺枪术
作者: gfneo (gfneo)   2016-02-15 13:27:00
作者: leptoneta (台湾高山族自治区书记)   2016-02-15 15:25:00
明朝不是放弃弩改用火枪了?
作者: jimmy5680 (不太会飞的企鹅)   2016-02-15 15:44:00
明朝西南地区的部队还是有用弩
作者: microball (无华之果)   2016-02-16 02:22:00
好文推!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