廷议
暹罗出兵这事在整个壬辰战争期间至少有纪录的就被提及了三次
第一次就是在战前,那时朝廷听闻日本即将进犯的消息,曾询问过朝鲜是否有此意愿,至
于这一次算是第二次,故事缘起于八月十日的一份来自辽东的奏章
这封奏章源自建州,由努尔哈赤发出,信的内容大意为:他刚统一了建州的女真诸部,可
以为了大名明戍守边疆,想恳请朝廷赐予将军之职等等,后面又提及希望建州出兵三万援
朝抗日
其实一开始朝廷对这个诱人的提议是很有兴趣的,因为努尔哈赤的身分特殊,不是一般的
女真族长,他曾是李成梁的贴身,朝廷这次已经相中李如松作为入朝援军总指挥,李如松
和努尔哈赤关系不错,刚好可以压着他
不过这提议在朝鲜人这关过不去了,长年对抗女真人的朝鲜朝廷当然不肯让昔日死敌踏入
他们家园,宁愿让日本继续占着他们的土地也不要北方的蛮族过来帮忙
这时的石星正为出兵之事犯愁,努尔哈赤的提案虽然最后被否决了,但让外邦出兵是个不
错的主意,他找来了一位在京师当外交中间商(京师是大明核心,存在非常多官场潜规则
因此当时不少这种替不熟悉大明官僚体制的边境小国使节打通关节的中间人)的鹏程起,
询问了是否有适任的国度,鹏程起在此就提起了暹罗
刚好这时暹罗使节握叭喇也在京师,石星就透过了鹏程起引荐了这名使节并提出需求希望
写份奏章说暹罗可以为大明出支部队
这份奏章引起朝廷的轰动,以万历石星为主的一派认为此事可行,但仍有一派存在反对意
见,一是暹罗有没有这能力、二是会不会趁机打大明
这事就这样吵不出结论,最后干脆询问离暹罗最近的两广总督是否可行,这时刚好碰到薛
藩准备出发到朝鲜的时候,于是来自万历的圣旨就多了这么一段
"并宣喻琉球暹罗等国,集兵数十万,同征日本,直捣巢穴"
同时石星认为从京师到广州这一来一反太花时间了,需要派个人先去要暹罗做好准备,鹏
程起就如同沈惟敬那时一样自告奋勇前往,石星照例给了参将头衔、发了笔钱、给几十个
手下,就这样启程了
不过最后鹏程起在外面兜了一大圈吃喝拐骗就是没去暹罗这事先不提,石星送走鹏程起后
,正准备想如何跟朝鲜人提起此事时马上就有一个朝鲜使节上京,这个人是郑昆寿,是为
了促成大明正式出兵而来的
石星马上安排了郑昆寿跟握叭喇两个使节的饭局并提出此事,要郑昆寿将此消息先带回朝
鲜,想当然李松没对这听起来很"奇幻"的提议有什么表态,不过最后这事没再等到被朝鲜
回绝了
两广总督基于非常多的理由跟最重要的"很麻烦"这点,强烈的建议不要让暹罗入明援朝,
两广总督的萧彦把暹罗描述成了一个狡诈多端的国家,实际上的暹罗虽然对他周边的国家
来说(尤其是缅甸)是非常凶暴狡猾的存在,但暹罗对明朝关系非常好,不只鼓励跟汉人通
婚,还减低中国商人的关税
结果从年中开始一路折腾到年底这事又折腰了,石星现在栽了两次跟头,不过这次他要在
自己的主场打一场仗:促成廷议正式对朝出兵
石星看郑昆寿差不多把京师政府机关哭完一轮后(这段时期每一个朝鲜使臣都是来哭的),
于九月二十八日召见郑昆寿,除了介绍暹罗使臣外,还包含了询问朝鲜底细的深入谈话
十月二日,石星在廷议上又提了朝鲜出兵议题,照例这议题被反对了,但是出乎意料之前
未通过的火器援助案反而通过了,可见反对派心肠也被朝鲜的使臣给哭软了,到了十月五
日石星再上奏,要求阁部九卿科道集体来一次廷议
这次廷一石星算是做足准备了,除了继续提援朝事宜之外,还加了两条:
一是兵部尚书石星上奏愿亲自入辽东居中策画,二是推荐宁远伯李成梁一同入朝
这下朝廷又轰动了,李成梁是朝廷多年来一直要拉下来的重要人物,朝廷绝不愿再让这号
人物重新复出,再来大明从来没有兵部亲征的先例,这两条是注定不可能通过了,但是这
就是石星的计画, 说开窗你们不肯,说拆屋你们就肯开窗了
果然反对派的反对意见已经减少,主要反对出兵的理由也变成朝鲜敌情不明不宜躁进,不
过这场廷议石星还准备了最后的秘密武器,薛藩之前对朝鲜的调查报告现在已经回到石星
手上了
这份报告明确指出三点,第一提出"夫辽镇京师之臂 而朝鲜者辽镇之藩篱也"朝鲜属必救
之地,第二指出日军与朝鲜的动静,日军立足未稳,而朝鲜军民"彼国之人 莫不以恢复为
念 誓不与此贼俱生 乘此人心 加以精兵 与彼夹攻 则倭奴必可计期剿灭",最后则提到"
北人善于御虏 南人善于御倭"提议大量动员南兵入朝
现在反对派再提不出具体反对意见,石星总算统一了廷议的众臣意见,万历也总算能打他
一直想打的朝鲜战争,出兵一事正式敲定
在确定出兵的现在,剩下的事都只是枝微末节,关于主帅人选,在这时才敲定案,原先提
议的李成梁是断然不可能的,但李成梁的面子还是要顾,自然这重责大任就落到李家长男
李如松头上了,这时的他正因为宁夏一战刚结束而漂亮的凯旋荣归
而在调集部队一事上,更是空前的出动辽东在内的、浙兵、保定、宣、大、蓟州等地,加
上原先边境屯驻的九千人,这次动员规模达到空前的四万人,而宣、大、蓟、保等地因为
要对抗蒙古人所以只派出当地团练,但辽东可以说是精锐尽出,而浙兵更全是戚继光的血
脉,由胡惟忠、骆尚志、王必迪等领军
而在大明"以文驭武"的祖制之下,这种国家级的动员必为文官作为最高指挥,这工作毫无
意外地丢到在辽东忙上一阵的宋应昌身上了
宋应昌是个典型的大明官员,六部做过其中四部,虽然官场生涯资历只算普通但也算十项
全能,不过宋应昌这人出了名的不务正业,历任山东巡抚时,山东民生没有什么变化,军
备等级倒被提高一大截,宋应昌时常上书提出边境政策改善方针,对军事方面似乎有特别
爱好,这次总算如愿以偿,在八月被转到兵部并调往辽东开始经略
现在,大明已经做好了名义上第一次实质上第二次的入朝动员
阵容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