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情提要
1853年,淮北捻军响应太平天国北伐而纷纷起义,但是经过三年鏖战,捻军逐渐不支,主
力退往淮南。
为什么是向南方转进?
安徽省南部是太平天国和满清朝廷最重要的战场之一,驻扎了大量的太平军,捻军南下或
可争取到太平军的援助,就如三年前太平军北伐时。
太平军的反应呢?
1856年,天京事变爆发,太平天国元气大伤,石达开又把旗下精锐调去西征,太平军恰好
需要一个盟友来协助抵御江北清军南下,洪秀全等人于是决定和捻军结盟。
1857年春,捻军转战两淮流域,和太平军的陈玉成、李秀成部会师商谈,最后太平天国以
“听封不听调”的条件收编捻军。
注:意思是捻军挂著太平军的名号,却不用听从天京的指挥,只以盟友身分协同作战。
捻军和太平军的作战状况如何?
因为太平军必须同时应对各方面的清军,淮南的兵力有时候会被调往长江流域,而捻军基
本上只在淮河流域活动,双方时而联手、时而分开。太平军集结于淮南时就与捻军联手北
伐,太平军主力撤离时则由捻军主导防御。
捻军和太平军是否有所冲突?
因为捻军是个注重地缘和宗派的小团体联盟,转进淮南后发生了内部的意见不合,甚至爆
发内哄,一些捻军领袖被杀,一部分的捻军则独立出去、北还淮北,捻军于是分成南北两
系。
张乐行为首的捻军主力继续转战淮南,接受太平天国的援助和封爵;一部分以蓝旗为主的
捻军回到淮北作战,不再与太平天国紧密联系。
捻军、太平军联盟战况
1857年春季,转战淮南各地的捻军与太平天国结盟,试图反攻淮北,但是在清军的顽强抵
抗下被击退;入夏,太平军主力撤离淮南,捻军转攻为守,在清军的猛攻下陆续撤出三河
尖、霍丘、正阳关等据点,退往太平军驻守的六安。
1857年冬季,捻军、太平军和清军数次交战,互有胜负,后捻军内哄,部份捻军自行重返
淮北,捻军分裂为两部。
1858年年初,联军再次北伐、又遭击退;入夏,太平军主力被牵制在湖北和皖东,六安被
清军攻陷,但淮南捻军撤离六安之后趁淮河右岸清军空虚,沿淠河(淮河支流)北上、过淮
河、入淮北,攻占数城,控制了淮河中游。
1858年秋,捻军配合太平军大破江北大营,又在三河之战联手歼灭湘军六千人;隔年春天
,太平军、捻军猛攻淮南,已被切割开来的淮南清军阵线崩溃,淮南遂落入太平军、捻军
手中。
1859年秋,清军趁捻军、太平军主力南下的时机全力反攻,在1860年春把淮南捻军逐出淮
北、重夺淮河中游,并且趁势继续向淮南进攻,幸亏太平军在夏季北上救援、击退清军攻
势。
在淮南捻军主力激战于淮河流域之时,一支捻军流窜到江苏北部,攻破大运河河畔的商业
重镇清江埔,是庚申之劫很重要的一部分。
注:庚申之劫指的是1860年江苏、浙江两省在战乱中受到的严重损失。
在此同时,淮北捻军进攻河南,于1859年春重创河南清军,携带战利品回到淮北;1860年
春夏两季,蒙毫地区(捻军发源地)大雨成灾,淮北捻军两度进军河南收集粮草,击溃河南
绿营后返回。
1860年秋冬两季,淮北捻军三度劫掠山东,僧格林沁奉命出兵进剿却屡遭击败、损失惨重
,华北各地会党趁机举兵造反响应。捻军曾与驻扎山东的英法部队交战,被击退。
虽然淮北捻军流窜各省、屡次重创清军,却没有稳固地盘,让淮北清军在捻军主力离开的
时候不断反击,拔除部分捻军根据地。
1861年,太平军在安徽的战况失利,而淮北捻军声势颇盛,太平军主将陈玉成为了准备战
略反攻,要求淮南捻军把据点移交太平军、主力重回淮北,结束了太平军和捻军在淮南的
联合作战,两淮捻军也重新合并为一。
1862年春,捻军和太平军联手围攻淮北颖州,和城内外清军激战数月后败退;入夏,太平
军陈玉成被俘,捻军和太平军驰援皆遭击退,陈玉成不久后被处死。此后,太平军全面退
出两淮,捻军只能单独作战。
秋季,已经扫荡华北叛乱的僧格林沁以直隶、山东、河南、山西四省清军五万余人全力进
攻淮北,捻军二十万列阵固守,双方血战半年,至1863年春季捻军主力崩溃,自张乐行以
下两万人被杀,不愿投降者被迫突围撤离。
捻军残部在1863年下半年流窜河南、山东、安徽各省,与各地起义军互相呼应,但是在僧
王的追击下盟友陆续被击溃,不得不在1864年春季退入陕西、与西北太平军会合,随后试
图前往解救被清军围攻的天京(南京)。
1864年夏季,天京被清军攻破,太平天国开始瓦解,而捻军、西北太平军仍被阻于河南,
捻乱进入第三阶段。
捻军初期领袖下场(可参考上一篇)
张乐行(张洛行)
1863年春,捻军主力二十万在雉河集一带大败,他和家人、亲信仅二十余骑突围而出,在
前往山东途中投宿蓝旗捻头李家英,被后者出卖给当地官府,不久后被清军处死。
苏天福
1863年春,在雉河集一带的激战过程中被叛徒王怀义出卖,随后被清军处死。
龚得树
1861年春,偕同太平军在湖北进攻湘军时被砲火击中,战死沙场。
韩奇峰
1862年秋,在雉河集一带的激战中被包围于张桥,弹尽援绝、城墙被轰垮,他在突围时中
弹,不治身亡。
侯士伟
1858年,红旗捻军内哄,他被仇家刺杀。
孙葵心
1861年春,在安徽小蜀山被清军击伤,不治身亡。
张宗禹
本回还没死亡,是下一回的重要人物之一。
捻军对太平天国战争的影响
从1857年到1864年,捻军在淮河流域帮助太平天国抵抗清军,就有如太平军多出了一个兵
团来打江北战场,而太平军也多次支援捻军,直到太平军自己支撑不住(陈玉成兵团溃败)
才留下捻军独自支撑。
然而,这个阶段的捻军始终未能解决自己的问题。他们装备差、精锐少,打不了硬仗;指
挥系统形同虚设,内部意见不能统一;缺乏优秀的战略家,特别是在龚得树、孙葵心两人
死后,捻军就很少策动运动战,以至于在阵地战中被清军打得大败。
另一个重点在于清军的重整,1860年前后的河南清军仅不到两万,僧王在山东也只有一万
多兵力可以出击,在运动战中兵力分散更加不利,要直到湘淮军击破湖北和皖南的太平军
才能集结兵力做全面进攻。
虽然捻乱前两个阶段横跨十多年,最精彩的却是最后一个阶段的五年XD,也因此捻乱有时
也会被分为前后两段,1864年就是分水岭。
下回,太平天国崩解后,捻军反过来收编江北太平军各部,开始令人惊叹的奇蹟征战旅途
。
注:
英文维基不知道是谁编的,和中文资料比较起来谬误颇多…
我可不觉得捻军起兵时能有多少洋枪,安徽、河南又没有海港;而僧格林沁在1856年的时
候还在驻守天津,和捻军交手应该要从1860年算起。
趣事:
1859年,外号“邱老虎”的清军猛将邱联恩率三千精锐驰援河南西华,在北舞渡遇伏,激
战至车户桥时向居民问路,误听成杀虎桥,自认天亡我也,遂放弃突围、力战至死。
捻军骁将孙葵心因为击毙邱联恩而威望大增,清军不断试图招降他都失败,可惜孙葵心最
后竟然死在一场小战斗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