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上好像没有关于捻军的资料,网络上的文章则较为零散,所以我想做个整理,顺便试图
回答一些上一篇推文的问题。
为什么叫做捻军?
“捻”在淮北方言里的意思是“一股、一伙”,清末在华北一群一群的难民和帮派门会因
此被以捻称呼。这些捻党最早只是用烧金纸祈福为由募捐香油钱,后来逐渐变成劫富济贫
的盗匪。
1840~1850年代,黄河数次溃堤,华北的其他河流也多次泛滥成灾,但是因为华中华南处
在战火之中,清廷反而加重了华北和西北的税赋,地主阶级也把负担转嫁到农民身上,大
量灾民于是加入捻党,对抗官府和富豪。
捻军分成几个时期?
捻乱一般被分成三个时期,第一阶段是捻军崛起(1850~1856),第二阶段是和太平天国结
盟时期(1856~1864),第三阶段是太平天国瓦解之后(1864~1868)。本篇要介绍的就是第一
个时期。
最早的捻军是什么样子?
初期的捻军多为半农半兵的贫民,“居则为民,出则为捻”,各地捻党互不统属,叛乱只
是迫于生计问题,缺乏远大的野心或计画。
这些初期的捻军缺乏战略目的、只求生存,很多都曾被清廷招安,不过只要官府给不出粮
饷,这些捻军就会再次叛乱。
由于是难民集团,捻军一开始多为装备低劣的步兵,以冷兵器为主,只有少许前膛枪炮。
因为位处两淮,捻军从一开始就有少许骑兵。
捻军何时崛起?
1853年,太平天国北伐,兵锋扫过皖北(安徽北部),各地捻党纷纷举兵响应,一时之间遍
地皆捻,特别是各省交界、官府力量薄弱之处,更是化为捻军群集的重镇,其中安徽亳州
的雉河集被视为捻军的大本营。
虽然清军立刻调集部队镇压捻乱,并在年底以前重创捻军、攻破雉河集,隔年春就被迫将
皖北的大半兵力抽调去抵挡太平军和其他叛乱,给了捻军重整和增强的机会,埋下后患。
捻军如何形成集团?
最晚在1852年,地点相近的捻党就开始结盟、合并,以便与战力强大的清军对抗;到了
1853年的大叛乱,皖北数十支捻军更是汇聚成一个联盟,虽然最后仍被清军击溃,已经自
成一个体系,不再是散兵游勇。
1855年,重振声威的捻军再次会盟于雉河集,推举皖北豪强张乐行为盟主,正式将捻军变
成一个大规模的叛乱集团。
捻军怎样编制?
捻军作为一个松散的联盟,并没有太平天国或清军那样严格的规范,但是在1855年的雉河
集会盟中,张乐行等人推行了“行军条例”和“五旗军制”,算是把捻军惯有的特色做了
一个简要的统整。
捻军以旗帜分别,五个总旗下有大旗、大旗下有小旗,各色旗帜底下都是以地缘或人际关
系相连的集团。每个旗的人数没有定数。
除了五色旗,捻军另外还有很多不同花色样式的小旗,独立于各地,不听五旗调遣。
捻军初期战况
1853年夏季,太平天国北伐军自华中北上,各地义军举兵响应,皖北遍地皆捻,但是在清
军扫荡下,捻军大本营雉河集于冬季被攻破、捻军主力溃败,捻军领袖多半被杀、部分再
次被招安。
1854年春季,太平天国向北伐军派遣援军,河南的联庄会团练有部分造反,皖北清军被抽
调离开而防卫空虚,捻军趁机重整。
从1854年到1855年春季,张乐行、龚得树等人的捻军集团数次击败清军,声势高涨,在
1855年秋季的雉河集会盟中取得主导地位,张乐行被推举为捻军盟主,自封大汉永王。
雉河集会盟后,捻军半年内与清军多次交战,互有胜负。捻军十倍于皖北清军,但是素质
较差且调度困难,难以扩大战果。
1856年春,清军再次调集数万兵马镇压,并在春末夏初第二次攻破雉河集等地,收容大量
难民而扩充的捻军又一次遭到重创。
捻军在雉河集沦陷后围魏救赵,向南疾行并攻破河南的水陆要冲三河尖、夺取大量物资,
待清军调动兵力南下追击时又绕道北上,在失陷短短几个月后夺回雉河集,清军慌忙北还
。
清军在1856年秋季第三次攻破雉河集、迫使捻军东撤,但是追剿的八旗部队遭到逆袭而覆
没,无法消灭捻军。
同年冬季,捻军数次反扑雉河集未果,主力向淮南撤离,捻乱第一阶段告终。
重要的捻军初期领袖
以下提到的捻军人物都只简介到1856年,之后的生平下次说。
很多人物只出现只字片言,没有找到什么简介,就不提。
张乐行(张洛行)
安徽豪绅,个性豪爽,早年走私而和官府屡有摩擦,收容大量饥民为捻,1852年冬天在雉
河集集结十八支捻军造反,号称“十八铺聚义”。
他起兵后曾被官府招安,因为领不到粮饷而复叛,在永州、毫州、蒙城等地击败清军,并
在1855年的雉河集会盟被推举为捻军盟主、大汉永王,制定“行军条例”和“五旗军制”
,他自己担任黄旗总目。
1856年,他率领捻军主力和清军激战,因为其他捻党不愿相助而陷入苦战,雉河集最后被
清军夺取,他指挥大军退往淮南。
苏天福
河南回族,出身贫苦,曾做过不少生意,在1853年起兵叛乱,和清军互有胜负,随后加入
张乐行麾下,与张乐行结拜为兄弟。他治军严格,但是为人很亲切,没有战争时会和手下
一起种田。
1855年的雉河集会盟上,他被推举为黑旗总目,半年内连战皆捷,后来在雉河集保卫战被
打败,随张乐行退往淮南。
龚得树
安徽人,出身贫苦,眼睛有疾病(畏光)、人称龚瞎子,是张乐行起兵时的同伙和拜把兄弟
,善于谋略。
1855年雉河集会盟上被推举为白旗总目,此后多次为捻军谋划战略,雉河集兵败后指挥捻
军夜袭紧追在后的八旗骑兵,大获全胜,转危为安。后随张乐行退往淮南。
韩奇峰(韩万峰、韩老万)
安徽地主,张乐行族姪,为人豪爽,人心归附。1852年,皖北大乱,当地捻党逼他加入叛
军,他只好前往叔叔麾下,领蓝旗,所招募的兵力为五旗中最多,号称可以从雉河集排到
毫州。
1855年雉河集会盟被推举为蓝旗总目,转战各地、有胜有败,后随张乐行退往淮南。
侯士伟
安徽地主,恩怨分明,因为走私一度被捕而和官府有仇,聚集捻党与官府作对,最终举兵
叛乱。
1855年雉河集会盟上被推举为红旗总目,所部为五旗中最少,通常与黄旗一起作战,人称
黄红不分家。后随张乐行退往淮南。
孙葵心
安徽人,曾经当过县吏和绿营兵,因为不得志而随张乐行起兵,初为黄旗、后转为白旗,
作战非常勇猛,且对张乐行非常尊敬。1856年随张乐行退往淮南。
张宗禹
安徽人,张乐行族姪,随叔叔举兵,骁勇善战。1856年随叔叔退往淮南。
网络资料其实还蛮容易找的,只是做个小整理XD
下一回是捻军的第二阶段,也就是和太平天国结盟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