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议题似乎已经从讨论谁胜谁负转移到讨论哪一方的战争技巧比较高明了。这
个讨论方向也不错,不过光讨论日军做的怎样其实是不充分的。
会这样说最主要的理由是,为什么这场战役是发生在露梁,而不是在别处,好比
说更靠近小西所在地的顺天倭城?最主要的原因是,李舜臣在获知岛津前来解围后,
便主动撤围,前往露梁津埋伏,而且毫无疑问的阻击、并最终击退了日军。
就这点而言,把中朝军的“胜利目标”定为“防止小西脱逃”,其实有点脱离当
时具体的情境了。实际上,李舜臣第一个看到的是被夹击的危险,而他的反应是利用
内线优势优先击败对方两支钳子中的一支,再回过头来对付另一支。这个想定唯一失
算的是,对手在一支钳子被打挂后,另一支钳子不战而逃,如此这般。
换言之,在这场战役中中朝军所作出的判断、根据判断所采取的行动、执行作战
最终所达成的战果,在每个环节上的执行差不多都与想定一致,只是最终误判了日军
其中一枝钳子的意图──对方没有采取理论上较有利的夹击,只是逃之夭夭。
相对来说,岛津虽然主动出击,但并没有把握到选择战场的主动权──既不是与
小西会合后更有力的并肩作战,也没有在即使己方单独作战也有利的情况下交战,或
者在不利的情况下避战。当然,有没有利可能有点事后诸葛,虽然从朝鲜役历次海战
可得出的教训来看日军在海上根本没优势。这样说其实还忽略了一个可能,那就是或
许岛津认为他自己是可以打,而且甚至是可以打赢的。那当然我们也知道了结果,他
显然想简单了。
岛津到底是不是判断己方有些许优势,史料上似乎看不出来。不过从其他资料来
看,为了将日军全数撤出朝鲜,确实日军作了或许是最重要的准备。在露梁海战发生
前的一个月,由五大老签发的确定全军撤出的训令中,最后一条是这样写的:
“一、诸军引扬用の舟は大あたけ、小あたけ数百艘を附送する筈”(有马成甫《
朝鲜役水军史》(东京,海と空社,1942,页274)
(诸军撤退所用船只,应付送大安宅船、小安宅船数百艘)
如果这条训令属实,日军也确实参照这条训令去执行并大致完成,那么这数百艘
安宅船确实是不可轻忽的战力。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海战要狙击对手,占据一个像安
宅船这类大型船能提供的、居高临下的位置是很重要的,这大概是李舜臣遭殃的原因
之一。而岛津能保住一命,大概也因为这点至高点的优势:明军、朝鲜军必须利用“
熊手”才能登上岛津座船,而岛津也有惊无险的把登船的明军、朝鲜军戳下船去。
也就是说和日本那边网络上常见的“通说”相反,日军并不是只有那些轻装的、
输送用的关船作主力,至少就这一战而言恐怕不是。中朝联军的战果也不是欺负那些
好欺负的达成的,而是经过一场硬仗之后克服敌方的顽抗达成的。相对来说,岛津虽
然手上握有他能掌握到的最好的工具,除了暗算对方主将外,并没有达成什么显著战
果──既没有击退中朝联军(自己先撤),当然也守不住露梁这个狭口,损失惨重却没
有造成对手多大战损,实际上没怎么削减到中朝要用来追击小西的战力。
也就是说日军的主要目标:“把小西撤出来”,基本上也不是因为岛津采取的主
动达成的;打岛津是李舜臣的选择,而无论岛津是主动应战还是被动接战,他的意图
都被李舜臣给否定了(主动应战:事实证明日军打不赢;被动接战:明知打不赢却被迫
要打)。日军达成主要目标所依赖的两个主动,其实一是李舜臣的选择,二是小西的选
择:快逃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