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疑问] 关于经济战的例子

楼主: pgg (プロレタリアートの夜明)   2014-05-31 01:53:12
※ 引述《a5378623 (黑云)》之铭言:
: ※ [本文转录自 historia 看板 #1JXQVHdQ ]
: 作者: a5378623 (黑云) 看板: historia
: 标题: [疑问] 关于经济战的例子
: 时间: Wed May 28 17:09:35 2014
: 想请教一个问题,这是我在“政治经济学 - 锁国,锁进中国?”这篇文章中看到的例子
: 里面提到:
: 根据政治经济学家赫绪曼的研究,德国在第三帝国时代就曾执行“让利”政策(包括交易
: 价格优惠与采购保证),吸纳周边小国,专门生产德国所需物资(例如罗马尼亚和南斯拉
: 夫),或使之单边依赖,而让德国掌握“影响力杠杆”,在国际政治危机的时刻,强迫其
: 接受德国的政策。保加利亚在一九三八年与德国的贸易结构,类似当下的两岸经贸关系。
: 在东南欧六小国中,保加利亚最善于与德国周旋,但到一九四一年三月一日撑不住了,帝
: 国“元首”强迫其吞下“三国和约”(德、义、日)。第二天,德国军队“应邀”进入保
: 加利亚建立阵地。
: 想请问除了这个例子以外,历史上有其他国家,是够透过“让利”的方式,制造小国对他
: 的经济依赖,然后进行战略操作的例子嘛?
我想到一个有点类似但又不是很相近, 且最后失败的例子:
美国内战爆发后, 南部邦联曾一度认为光凭著棉花禁运(当时英国五分之四的棉花来自南部)就可以让英国经济出现困难, 进而促使英国以武力or外交的手段压迫联邦来结束冲突并保証邦联的独立. South Carolina的参议员James Henry Hammond曾经自豪地说出"Cotton is King!"."棉花王"的幻想在当时并非是不切实际的想法.
然而这毕竟真的只是一场幻想而已, 南部大量的棉花田因战争需要改种粮食, 联邦的海上封锁, 先前的产量过剩以及英国另从埃及和印度找到了新的棉花来源. 使得邦联所期望的"以经济进行战略(或外交)操作并不成功". 反而是联邦海军的海上封锁及特伦特号事件(Trent Affair)让英国和联邦的关系大为紧张, 而非棉花的力量.
作者: dennis99 (dennis99)   2014-05-31 07:39:00
推~~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