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科技业人才荒:Google、Amazon外商频来台设厂,本土产业却陷

楼主: GuanLaoBan   2023-05-09 00:33:15
https://www.readr.tw/post/2939
2023年4月24日
作者—徐湘芸、李又如
摄影—钟俊铭、陈毅伟、杨弘熙、董孟航
设计—曾立宇
资料分析—徐湘芸、李加祈、萧淳云、雷函霏
科技业人才荒:Google、Amazon外商频来台设厂,本土产业却陷缺才困境
大学入学申请日前公布第一阶段筛选结果,学测报考人数连年下降,近年在少子化的影响
下,不少私校面临退场命运,然而全台仍有部分系所招生名额不减反增,尤其是台大、清
大、阳明交大与成大等校的电资科系,在教育部的政策引导下连年增额录取。
政策介入的背后,是产业的缺工警讯亮起红灯。
“外面的人都想进来,里面的人都想出去。”半导体业内人士H(化名)笑称,这是流传
在公司员工之间的名言。H在2021年进入半导体业,也让他看见台湾资讯人才求供比逐渐
紧缩的冰山一角。
H说,全球的资讯产品需求增加,带动资讯产业的人力需求增加,“订单增加,例如挖矿
要显卡,也需要芯片,还有油电混合车、无人驾驶技术,或是iPhone也是......,”他坦
言,进入科技业早已不像以前困难。
“最缺的还是蹲产线的人,也就是卖肝的人。”H说,现在理工毕业生产业选择更多元,
从博弈业、直销、网购、健身教练,甚至投机产业也变得更多,他提到,即使不进科技业
,也可以找个上下班自由、压力比较小的工作,或直接炒股赚钱。“(科技业)现在得用
高薪留人。”他也坦言,找不到足够的人力,也会导致每位员工的平均工作量上升,人才
供给可说是雪上加霜。
H担忧的,正是台湾科技业现在面临的困境。更严重的是,整体人才供给从教育端逐渐开
始出问题,现在即使企业捧著高薪也不一定能找到人。
READr分析教育部资料,并访问学界和第一线的产业界,发现近20年,科技业持续扩张,
但高教端培育出的理工人才却越来越少。而在社会风气改变下,考招制度与高教缩编影响
学生选读意愿,而台湾软硬件技术人才,更受到国内环境欠佳与外商高薪抢才的双重夹击

趋势:毕业生下降酿科技业缺才危机
检视教育部的近20年的学士毕业生数来看,理工相关学门的毕业生降幅尤为明显。
在台湾耕耘超过20年的104人力银行,也有类似的观察。104人力银行顾客价值处资深协理
翁维薇指出,“少子化下,其实理工人才没有那么多的毕业生能够供给到这些大厂......
,加上不管是外商或者是中型的新创,其实他们也会积极在薪资福利上去争取人才。”
人才竞争变得更激烈,企业仍需要人力,“他们愿意hiring人才的标准,其实有慢慢地放
宽的。”翁维薇表示,台积电或是联发科,以往只录取台成清交的double E(电子电机)
毕业的学生,现在可能放宽到中字辈或是前段私立大学。
曾在Yahoo、乐天任职,现为中兴大学资讯管理学系助理教授洪智杰也笑称,他2005年硕
班毕业时,同学分享联发科的线上征才专区,当时网站上需输入学历资料的那栏,被制作
成下拉式选单,选项只留有“台成清交”四校与“其他”,最后进入团队的,很多是书卷
奖头衔的菁英。而过了10几年,现在表单早已换成了自填式的字段。
联发科董事蔡明介2021年曾针对本土技术人才问题投书媒体,直指本土科技人才荒开始出
现,势必影响国家的科技发展。
台积电回复READr访问时提到,近年除了在台湾有扩建产能相关计画、对外也有在美国、
中国、日本等海外地区的建厂。实际上,台积电于去年就曾在技术论坛中指出,将在台扩
建11座12吋晶圆场,在竹科的研发中心也将于下个月开幕,预计进驻8000位研发人才。
“人才是台积公司保持领先的关键。”尽管问及本土科技人才荒,台积电表示:“有信心
能够在当前相当挑战的人才市场环境下,还是能够吸引众多志同道合、高素质的人才加入
。”
台积电的确为了因应更多的职缺与需求频频出击。除了台积电每年举办的预聘专案“预办
豋积计画”,开出10万预聘奖金,抢留毕业硕博生毕业人才外,也持续推出与国内几所大
学合作的“博士奖学金”、“实习计画”等产学合作方案,同时也持续招募海外菁英人才

产业龙头竞争人才激烈,更别提其他的中小企业、二线厂商。
“人才都被台积电、联发科吸走,一些中小型的厂缺工缺很严重。”元智大学电机工程学
教授陈敦裕指出,一般公司要找到好的人才也不容易,“都被吸走了,除非开放移民,否
则台湾少子化情况严重,不只中后段大学会有危机,甚至产业也会有危机。”
冲击一:需求不减反增 外商挖角雪上加霜
长期观察数位人才市场、台湾征才媒合平台CakeResume营运长谢威秤也指出,台湾人才供
给减少,可以挑的人变少,“科技业的demand(需求)变大,这个gap(落差)其实是迅
速扩大。”
他提到,不只台积电等本土厂商需求扩张,近年也有越来越多外商来台设厂,“如Google
跟Apple跟Amazon,都来到台湾设厂,这个厂一招都是招几百甚至到几千人。”
谢威秤进一步补充,硬件人才是台湾强项。以过去协助Google招聘的经验为例,其中有将
近一半是硬件相关人才,其次20到30%才是软件工程师;来台设厂除了可以帮助这些外商
公司快速招募优秀人才,且薪资水准较欧美低外,也可以加速产品的产出速度与运送成本

“全世界的科技公司都意识到台湾有那么强的技术人才,”他直言,本土企业需要跟外商
顶尖公司竞争人才的状况的确愈来愈激烈。
当外商瞄准硬件人才来台设厂,但台湾的技术人力市场,却是“越贴近硬件、缺工越明显
”。
谢威秤解释:过去台湾科技业带动,是以半导体为主轴,培育出很多代工产业,从芯片制
造,再带动到整个消费性电子产业,当时优秀人才很多都在硬件产业。
但现在状态改变“世界发展上,软件就是在Booming stage,”他表示,近年软件成为趋
势,以前的优秀人才几乎全转向软件,“变成硬件有很多好的人才就流失掉,甚至会去转
移到新的技术领域,例如AI(人工智能)或machine learning(机器学习)。”这也直接
影响科技业的人才供给,硬件缺工的情形比软件更为严峻。
同时,硬件进入门槛非常高,相比拥有丰厚开源资源的软件业,较难吸引外部(非本科系
或转职人才)投入。谢威秤说,硬件大多仰赖实体工具,除了需要在厂房进行,资讯也相
对封闭:“像以前CPU制造的技术,可能锁在特定几间公司......,不进到某些实验室,
你是没有机会学习这些东西。”
他坦言,尽管资讯封闭是商务竞争的一环,但这其实也拖累了CPU发展的进程,因此现在
在国际上也有人开发出新的CPU技术,除了资讯开源,也让更多人才可以投入这个行业。
谢威秤提到硬件的特性,在整个产制完成前是看不到成品的,“所以这种东西会需要去宣
扬,让大家知道到这个技术是怎么在贡献社会。例如有人觉得做Mac(电脑)很酷,想去
做工业设计,想去开发硬件,大家可能就会开始有动力去学习,......而不是只停留在制
造跟技术的累积。”
冲击二:环境薪资成推力 人才持续流失
尽管业界观察到技术人才往软件倾斜,在台湾却没有那么多软件工作机会,因此这些优秀
人才不是被外商高薪挖角,就是选择出国工作。
“大部分抢不赢国外。”在趋势科技服务超过10年人资协理柯志宜坦言,在优秀人才的争
取上,外商就是主要的竞争对手,例如Google、Dell,其中薪水是很重要的原因。
她提到,这几年受到COVID-19的影响,资讯化、线上化趋势下,软件的需求变得更大,很
多外商也跑来台湾提供远距上班的工作机会,人才能接触的外部机会与选择,可说是大量
增加。
“大家其实很爱讲说,台湾的软件工程师其实都很强,”在微软工作三年多、后转调到美
国西雅图总部的软件工程师郭育文说:“但他们就没有很多可以发展的空间,大环境的影
响还是差很多。”
“台湾Google的话,就算你头衔挂的是软件工程师,大概七成的人都在写韧体,但韧体却
可能不是这些人的兴趣。”郭育文坦言,发挥空间是一大考量,“像现在其实很多人想做
AI,但这种外商AI的机会相对就没有这么多。”他解释,这是因为外商会在台设厂,除了
便宜的绿电,大多也是看中台湾软硬(体)整合的能力,例如Google有Google Home系列
产品,智慧音箱、运动手表,或是Amazon智慧家居的监视器,兼顾软件驱动硬件设备,即
所谓的“韧体”需求。
从台湾微软办公室、转调到微软苏州研发中心,再请调到总部,郭育文说,自己两次转调
都是直接换组,因此皆需经历完整面试流程。而促使他一路申请的动力,正是资源与交流
环境,“我觉得还蛮向往,就是很多工程师的地方,”除了实体交流、座谈会,连过去只
有线上开会才能接触到的公司高层,现在可能在办公室吃饭就会遇到一个,“毕竟是总部
,也会觉得自己做的project稍微更重要、更有趣一点。”
像这样赴美的台湾工程师,也不只郭育文一个,“在中国的时候,大概有20个台湾人吧,
那阵子突然有6个都说要来美国。”郭育文也提到,现在在公司遇到的台湾人也比想像多
,“像我们组除了我,还有另一个台湾人,我们这个楼层除了我们两个,还有另一个台湾
人。”
软件工程人才海外求职,进入外商公司申请外派转调机会是一条途径,但最大宗,还是先
赴美读相关系所的硕士,再透过学生签证找工作这条路。
进入硅谷工作近六年、长期观察科技业动态也主持Podcast节目《硅谷轻松谈》的赵建志
(Kenji),正是这样一个例子。
过去曾服务于金融科技产业如Square、Brex,现任职于通用汽车旗下自驾车品牌Cruise。
赵建志直言,过去考虑到海外求职,也是观察到海外环境较开放,更愿意倾听大家的想法
,相较于台湾或者是亚洲,比较像是“工厂”的思维,下属只要完成上面交办事务,意见
也较难被采纳。
除了运作环境以外,薪水也是一大诱因。“薪水真的是比台湾(高),刚毕业就高上好几
倍,要说做的事情真的有多出三、四倍这么厉害吗?其实也没有。”他提到,尽管有现实
环境的差异,但若能让薪资水准稍微离美国或至少亚洲其他国家稍微近一点,那留住工程
师的拉力也会比较大一点。
症结点还是环境差异,赵建志认为,尽管台湾有很多人才,但能站上国际舞台的软件公司
却很少,“比如我们只知道Gogoro或Appier,但如果有更多,可能几十个、几百个软件新
创,那对台湾人才的拉力也是会多更多。”
原因:不只少子化影响?学生投入意愿降低、高教缩编也成推力
产业缺人才,但回到人才供给的源头,不只是少子化影响整体人数减少,连选读理工领域
的比例也持续下降,代表愿意选读理工科系的人变得愈来愈少。
其中,除了“资通讯科技领域”毕业生占比微幅下降,而“工程、制造与营建领域”相比
90学年度,109学年度选读占比下降超过11.7%。
相比之下,过往常被视为就业、劳动条件较差的艺术与人文领域,比例上反而相较过去成
长了5.4%。
阳明交通大学电机系教授兼系主任刘建男就观察到,学生端愿意报考、进入自然组的意愿
逐渐降低。他认为,主要受到课纲影响,这几年教改趋势希望走向通才教育,课程考制让
每一科都不能掉,也连带影响时数分配。当物理化学重基础的科目,将时数分出去给其他
科,压缩学习时间,“比较难的科目学习起来更辛苦,学生听不懂的情况下,就选择放弃
,高中如果学习经验不好,就不会想要再去碰相关科系。”
研究学制的台大师培中心教授王秀槐则指出,新课纲将更多时间拨给“多元选修”,目的
希望学生适性发展,但确实也变相压缩了数理科的学习节数。此外,大学考试从早年的联
考,改制成第一、二、三类组开放跨考,“学生(进入大学)的选择性更多了。”
她提到,加上这几年产业多元化与升级,像金融业弹指百万,时代背景逐渐脱离了早年的
政策布局,“理工挂帅”的观念逐渐在家长学生心中式微,也都连带影响学生选读理工领
域的意愿降低。
整体趋势理工科系毕业生渐渐减少,但细看内容,会发现公立大学理工领域毕业生仍持续
微幅上升,代表人才流失主要发生在私立大学。
“台大电机相关科系扩张很多。”研究高等教育制度、辅大社会系教授戴伯芬认为这与高
教扩张或缩编有关。当前段公立学校的理工科系名额扩张,原来愿意念理工的私校学生也
会选择自动往前升级,“比如说你本来只能唸私立,现在可以往前念公立。”
另一方面,后段的理工学生,也有了“往前挤”的机会。“如果一个学生有选择(要选技
术学院还是大学),他当然是要念大学啊。”戴伯芬指出,很多原来是唸理工的后段学生
,为了往前挤,就去挤入门门槛相对低、较冷门的人文学门。
“产业缺工跟大学一样,‘台大’抢‘清交成’理工的人,”华梵大学智慧生活科技系教
授林智玲分析,“一直往下抢,一层抢一层。每一层都在哀哀叫,这不是很好的现象。”
私校本身近年面临退场潮的存续议题,理工科系更是其中首当其冲的目标,刘建男指出,
理工科系需要投资设备并维护,投入成本高,“其实理工科要投资较多设备,就会造成这
个系被砍掉。”
解方:产业自行培才、政府砸资源恐缓不济急
“技术人才最重要的,还是你要有产业知识。”在业界第一线观察,柯志宜指出,近年的
软件人才,容易一窝蜂去进入特定领域,例如资料科学,或是早期的云端技术,“可是你
没有产品知识,其实还真的不是很好用。”
“但有经验的人仍是少数,”柯志宜提到,过去也有尝试与老师合作,提供暑期或更长期
的实习机会,但招募状况并不理想,常遇到研究生需为了完成教授交付的工作与专案,加
上本身课业繁重,时间相对有限。去年,趋势科技改采“Graduate Hiring Program”的
计画,透过内部近1300位软件工程师的人力,有培训的资源与余裕,“去等,去培养一些
同学。”
“只要潜质不错、态度不错,然后这是你想要尝试的,我们的确在招募标准上是有放宽。
”柯志宜提到,去年的新策略下,趋势科技共招募了120位刚毕业的同学,相较过去,一
年可能只有20到30位新鲜人,占比明显增加。
她观察到,这些新鲜人科系也更加多元,其中大约有10%不是传统的软件专业科系毕业生
。但柯志宜也坦言,这些非理工背景的人,大多会负责前端UI、UX系统设计或资料分析,
“比较后端,或是底层(运算)架构的东西,他们应该还是比较难(上手),还是有个门
槛在。”
根据104人力银行在2022年曾提出一项调查,70.2%软件网络/电子通讯曾聘雇文科生,电
子资讯/半导体产业也有55%愿意用文科生填补技术工程职。
台积电对此表示,因应业务成长与技术开发需求,持续招募如研发、制程、设备工程师及
生产技术员等理工专才,针对非理工相关科系人才,内部除了有相应专业职缺,若文科生
有意跨足研发、制造、资讯技术,“积极自我进修及学习,或许也可以赢得合适的机会。

“相信会有更多元甚至非理工的人才,能够持续投入半导体产业。”台积电提到,除了政
府推动相关政策,如半导体学院,台积电内部也有培训与丰富的学习资源,如半导体制程
概论等多样初阶半导体专业课程;同时,各类人才也可透过台积公司在职训练、内部职缺
轮调、教室训练课程与线上学习课程等来充实个人能力,
尽管台积电在回应中指出,透过深耕校园及多元人才管道,仍能有效招募人才以因应公司
成长所需,但也不忘呼吁,受少子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政府应重视“充分且高素质的
人才供给”作为产业要持续成长的重要因素。
以半导体为例,为提升产业需要人才的质与量,台积电认为“应增加学、硕、博理工科系
的招生人数”,同时也提出应积极加强学术交流,如“邀请国外大师级教授来台担任讲座
,与中研院、大学一起做研究,透过政府与厂商的合作,来提升台湾半导体的能力。”
面对高教端理工毕业生流失,以及产业缺工潮的的需求,教育部曾研拟相关策略。自2020
年起,教育部为精进资通讯数位人才培育,针对国发会所详列5+2重点产业领域,核定特
定学校扩充资通讯领域科系的招生名额,该学年新增了3125名额,隔年更纳入半导体、AI
、机械等领域。
高等教育司副司长梁学政坦言,过去也注意到理工人才领域的就读比例持续在下降,因此
才透过扩充名额的方式介入。他提到,尽管不是整体理工领域,仅针对其中STEM相关科系
毕业占比,也在扩充名额的机制下,有逐渐回升的趋势。
但也不是产业有缺就能一直扩张,“学校也会担心说,我没有那么多(师资或资源)”梁
学政也指出,过去在核定评估上,会考虑各校的量能,“这些东西过几年是要回到学校,
学校自己去评估招生的状况,是不是要继续做。”
他直言,从师资、资金到设备资源,全都是量能的一环。
去年政府通过的《国家重点领域及人才产学合作及人才培育特殊条例》(后简称《创新条
例》),就是在这样的脉络下诞生。梁学政提到,大学本身有很多制度法源,例如《采购
法》、《学位授予法》......,但这些规章也限制了政府可投入的经费与人力资源,为了
回应目前市场的缺口,政府因此另立专法,排除现有的限制,并投入加速成立相关学院。
以师资为例,国立大学有各自的聘用额度,但当《创新条例》通过后,教育部可以为这些
将设立“国家重点领域研究学院”的学校,每校至多核增15名专任教师,让师资到位。不
只如此,资金也是一环,“光是师资,退休的科技人人才或是业师,他们可能年薪几百万
上下,那他们为什么要来?”因此也邀请科技大厂也投入一半资金,另一半则由国发基金
支应,协助编列更多师资聘用的费用。
目前已有五所学校,透过国发基金与企业资金挹注,开设自己的“国家重点领域学院”。
然而,对于半导体学院,H对此却不乐观。“(半导体学院)主要还是解决人才质的问题
,但无法解决量的问题。”他指出,没有大学部的理工基础知识,很难应付学院的学习内
容,“会念的学生,可能多数还是理工科系毕业的大学生。”
对此,梁学政也坦言,产业的当然觉得人越多越好,“但不可能嘛!你看人才就是这么多
,就是一个大饼,看大家怎么画嘛!”作为培育人才的角色,教育部则推出“关键人才人
才培育方案”,透过吸引其他国家的学生,先研读语言,再进入大学就读,“我们也会跟
劳动部或其他局处谈,希望未来能让这些人留下来工作,到一些(有缺工需求的)产业领
域,成为我们的技术人才。”
高教更具弹性 产业、政府需各司其职
作为高教政策的研究学者,戴伯芬并不认同这个做法。她质疑,“台积电学院自己本来就
可以做了,为什么国家还要补助?”
“广设大学是希望市场机制的运作,相信市场这个万能的手,”她解释,“但教育不能作
为商品,教育如果完全市场机制是非常可怕的......原本是市场能做、或企业可以做,国
家却抢来做,抢著支付‘企业培养人才的成本’。”
戴伯芬直言,台湾高教政策常常落入市场机制的圈套,或是是为了利益团体回应而做,没
有自己的基本逻辑。她以日本为例,政府大多选择补贴数学、物理、化学,与实务有落差
的理论研究,而日本的企业则负责捐钱给有潜力的学者,“国家跟企业都会把培养人才当
作一回事。”
她指出,商品一旦过剩,例如高丽菜,过剩可以弃之不要,但高教政策关系到学生四年,
甚至往后的生涯,例如现在的半导体学院,“好,全部都念半导体,你念完四年,(你知
道)产业会怎样?”
戴伯芬指出,技术领域变化很快,因此理工学门在训练学生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有适应
变迁的能力,但并不是直接贴著市场上的需求。”她举例,过去交大曾推出一个硅导计画
,但没想到后来计画中所教授的程式语言系统改变了,学生学的那套系统突然都没有用,
一切要重学。
戴伯芬认为,政府的责任是投资市场无法培养的人才,能由市场提供的,国家也应该放手

“相对健全的状况,应该是每个产业都是缺工的。”郭育文认为,政策过度强压注在科技
业,反而不是一件好事。
而从国外修读硕士、现在已成为资深工程师(Senior Engineer)的赵建志,对于产业缺
才问题也分享自己的观察,“美国大部分的人,四年念完要工作就去工作了,要继续往上
走,就是唸博士班。”他直言,硕士班反而都是给外国学生赴美就读的,“那我觉得最大
的一个问题是说,为什么他们在四年内就知道‘我想要走业界’或是‘我想要做研究’?

他认为,美国的实习制度更为完善,有更多时间学习业界的知识,“也不会念了四年,你
已经23、24岁,你才第一次真的进到产业界工作。”
除了产业与教育界的对接以外,赵建志认为,重要的是环境,不只是现实条件。“因为薪
水留下来,就可能因为薪水走,这是非常现实的层面。”作为人才媒合端,谢威秤同样也
认为:“现在我们整个产业的训练太贴近(现实),直接诉求薪资,它缺乏了一个对于世
界实体互动的想像。”
而王秀槐认为,回到教育的本质,政府也可以媒合更多产业界与教育者的合作,让技术人
才的培养,从现实条件,应该回到内在动机的引入。“过去是非常特殊的时空背景下,因
此理工科系变得热门,可是现在社会不一样了。”
“回到教育的本质,你本来就不能去强迫大家(读什么)......”王秀槐举例:“但进入
大学以前,我真的觉得有更多做法,可以让学生接近并认识整体理工产业,给社会一个对
理工icon(精神象征)。”
“如果我们有多一点的新创公司,在软件领域,那让大家比较容易看到说,你做什么事情
,是可以真的在世界的舞台上,你其实会比较有这个动力,有这个愿意去完成。”赵建志
分享,“我当然希望,回去(台湾)的时候,希望做比如说会让人兴奋的产品,或是在你
很兴奋的公司工作。 ”
作者: BlueBird5566 (生日56)   2023-05-09 01:15:00
讲那么多还不早点录取我
作者: darkangel119 (星星的眷族)   2023-05-09 07:05:00
写一堆废话 不就钱的问题而已
作者: fanfantu2016 (锡)   2023-05-09 07:22:00
到底在写什么,不是大裁员吗
作者: DarkIllusion (′・ω・‵)   2023-05-09 10:04:00
写那么多 就是不敢直接写一层抢一层的原因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