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Justin (Dude)》之铭言:
: 公司技术副理以前是8吋晶圆厂的,
: 现在都已经是12吋厂的天下,
: 常常弄一些错误action,
: 下没有用的command,他们也不用轮班,
: 但在日班也没有什么帮助,说把它们淘汰,
: 他们五十几岁而已,占著缺,
: 薪水是我们的两倍,
: 但付出的劳力与知识性完全不成正比
: 这向上反应会有用吗?
淘汰没能力的老人,是要看什么叫作 " 能力"。
台湾大部分公司或部门的产业地位,获利模式,不是靠研发世界一流的技术赚钱,不是靠技术能力打趴别人赚钱。你很难看到一个部门,会全靠 我的技术世界第一,打趴所有对手的情况。
所以大部分的公司与部门的特色就是:
愿意快速抄规格,给你稳定产能充足,的产品。
我研发制造过程成本低较低。
我比别人"服务好"。
我有求必应,我跟你合作关系好。
能使你的上层主管,或供应链上下游能"稳定"与"赚钱",才叫做能力。
这时,如果只有"我技术很好",别人技术很差的心态就会很吃亏。
因为大家赚钱又不是只靠技术。尤其是,你的技术也很容易随便找个人或厂商取代时,更不能以技术为本位。
举几个印象深刻的例子
靠"稳定" 主管与部门地位,来赚钱的冗员老人:
我待过台湾一家系统厂,部门主要是靠"平衡"生产成本与产品品质来赚钱的,品质太好,制造成本就高,公司不赚钱。品质太差客诉多,赔钱多。
这个时候,你在里面靠我的专业技术是"部门内最强" (注意喔,不是世界第一),来说别人技术烂,有意义吗? 搞不好一个有经验的老冗员,去跟客户道歉少赔一点,还更有用。
这就是我常在推文说的,去有资格去扛黑锅,有能力揹黑锅,就是种能力了。而且通常派个新人去扛厂商只会觉得你敷衍而已,更难使客户满意。所以通常找头衔高的老人去背。没人去扛这种黑锅,一直说"我的专业力最强" ,都是下游厂商环境有问题,对部门来说一点能力都没有。
举个软件业的例子:
之前我在一家公司,主要是靠广告赚钱的。
让人播放越多影片,赚越多钱。
万一系统不稳定,当机,还要赔月费。
这种部门不是研发"世界第一"的,
稳定的新片源,稳定的播放比什么都重要。
这时候,有个人跳出来说:AI技术"部门能力第一",AI推荐影片功能一上线可增加播放量。
问题是这功能计算量大,系统要停顿2秒才回应,用起来卡卡,跟竞品比使用感受很差,上线客诉只会暴增,换家订阅好了。这时候你说你AI专业能力第一,然后笑维运的人不懂写程式专业,只会安装维护服务器,没能力处理计算量,有意义吗?部门上层的角度来看,只会觉得你很没能力而已,只看技术,不看整体。
再举个纯研发的例子:
之前我也待过一个纯研发论文与专利部门,是号称做好技术研发就好的。这个部分的特色就是,很难验证到底价值在哪。
所以高层只能靠:别的部门有没有说我们部门的好话,来判断。这时候,怎么包装成果,怎么影响别的部门,或保持对外关系也很重要。
一个研究能力最好的人:成果写,投稿xxxx顶会论文y篇。专利z篇。一点意义都没有,考绩也不会好,因为你没有影响别的部门,别的部门也不会帮你站台。
但是如果一个专业能力稍微差的人去聊天,别人部门有什么问题,你帮他写专利解决,帮忙他们挂名。最后成果写:协助Xxx部门解决yyyy难题,使公司避免受到其他公司技术独占。考绩一定比较好。
即使别人的研究比较差,但你背后说别人只会聊天,交朋友,靠关系,只会包装。其实你才是被认为没能力的人。因为这种情况,较爱聊天,交朋友吧,别人部门愿意帮忙站台挂名,就是种能力与影响力了。
所以能力是什么呢?
我也在学习,只能感受到:
1. 不能只用专业技术,来认定能力
2. 每个部门认定能力的方式绝对不一样。
3. 能力要与部门的稳定与获利绑在一起。
基于以上,我现在换工作,都会问类似的问题:
部门的工作目标是什么,有KPI吗?
我要怎么样帮助这个部门,才会使这个部门被认为有好的考绩与绩效?更上层的主管是怎么认定的?
确认该部门的 "能力好" 价值观是怎样的
来过滤掉自己不适合的工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