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是能力不足或文字结构不同,
诗经这类题材,我不太能确定关键文眼,仅且为一趣作分享如下:
按其他三家诗序皆为一句来看,
将“道、详、读”以“做、听、说”的动作为基础语意,
另作一刺上诗译解如下:
诗序:卫人刺其上也。(其他删掉)
那墙上的蒺藜不能扫除呀!
国君你对小人不能不设防呀!
那貌似亲暱的内佞奸邪的话,虽然状似值得遵循,可不能真的依循着做呀!
真的值得国君依循的话,都不是这些漂亮的话呀!
那墙上的蒺藜不能拿掉呀!
国君你对小人不能不设防呀!
那貌似亲暱的内佞奸邪的话,虽然悦耳动听,可不能真的听闻并采纳呀!
真的值得国君采纳听闻的话,都是能够对您有所增长的话呀!
那墙上的蒺藜不能捆置呀!
国君你对小人不能不设防呀!
那貌似亲暱的内佞奸邪的话,虽然听来让您宠贵于身,
但可不能真的照章对您的子民宣告呀!
真的值得国君对子民宣读的话,是自轻自辱而非自宠自贵取祸的话呀!
解读逻辑:
一,维持“所”字的原来的常见语意。
二,将诗序还原成一句作解。
三,维持第一句的刺上语意。
四,从“丑、长、辱”逆推“中冓之言”的性质,并针对这个性质加以诠释描述。
五,配合三与四,作刺上语意的结合。
六,私心=>让“详”呈现动名词的形态,“可”会出现“肯定、合意”之语意。
待增强处:
“中冓”两字的文字演进及使用文化还不甚熟。
大致上是for fun,
比对的资料找得越多,解释的方向会更确定些,
但诗毕竟是小品,不像道德经可以由前后章节段落侧观其性质,
所以把握不大,暂时先当个参考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