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请版主赐教

楼主: nknuukyo (我无所能因敌成体)   2013-11-30 01:31:49
:
: 我想提出的问题是:“详、读”皆从言得义
: 就以用字来说,道、详、读三字应该有所呼应才是
: 详:审议也。读:诵书也。段玉裁认为读应该是“籀书”
: 不管是知悉,或抽绎,强度都似乎比“导之、遵循”弱上一截
: 跟诗经其它篇章的写法有所出入
: 这是此译文比较美中不足的地方
:
: 最后还是感谢版主的回应,这解法很有意思
: 可以与别人分享吗?出处需要如何标明?
:
大致上你会琢磨的点跟我差不多,
在看这篇时,顺着道当说的方向来看,
“道、详、读”三字跟“说、听、说”语意很呼应。
惟后面用这条路,
“所”可X也,言之“X”也。
“所”的出现一直不太能说服我,
若是纯粹当“语辞”来看,那视为虚字,“所”可X也=可X也;
这时“可”若作“肯定、认同、合意”解,
如《荀子-正名》:“故可道而从之”,
 《荀子-解蔽》:“不可道而可非道”,
两者的“可”皆作“合意”解,
那么原本的“可”会变成动词词性,
而“道、详、读”的词性会由动词转为动名词以作为受词来看,
这时“道”作“说”,会变成“被肯定、认同的言谈”,
这样解到后面正好合原意相反。
反而在动名词作受词的词性下,肯定这条“路”或“准则”的解法还顺一点。
若说在这条路下,“可”为何不作“应该”或“能够”解?
个人是觉得前头两次“可”(墙有茨,不可X也+中冓之言,不可X也)
“可”都作“应该”的话,第三个却换成“能够”有些奇怪;
若三个都作“能够”,
逻辑上变成:中冓之言,不能够说;能够说的,都是丑恶的言论。
这样前头的能够反而换成应该还更顺点,且那丑恶的言论仍然还是中冓之言。
所以这中冓之言到底能不能够说,逻辑上不太通顺。
这部分如果“所”字原文是“若”、“如”,这些疑惑就完全不存在了,
但“所”作“若”解,记忆中还没看到这种例子。
只是诗经毕竟本来不是被创来当作“经”,
细部的逻辑会不会要求到那么细,这我不敢肯定,
但也正因为它本来不是被创来当作“经”,
所以个人认为它就算是刺,主要是个别事件的作者好恶,
应该不是某种形塑出而成的道德形式。
道德形式变成僵化的形态或思想,
就变成老子所谓:“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
不太能说服我说:“它是真实的原貌”
=================
“道”的用法确实在汉代以后有作“说”来解,
把这个字的光谱定程如下:
“道路”=>“导”:“引导”、“开导”把障碍物清开,
“把路打开”=>“能够联络”、“内容物能够流出、外物能够流入”
“言语、机密能够流出流入”=>“说话、言谈”
(此时反义可想成:“封”、“闭”、“密”、“合”等字)
我认知上是“道”作“说话、言谈”应该不在先秦时代,
但毕竟当时使用的是归纳法,归纳法使用的要件是要详尽广阔,
所以有多一些资料去比对说法是好事。
Pork提的资料很好,过去我看诗经很少把毛诗序拿来对,
所以看法多少有些不同。
另,
上文解法除了将主体比喻为女性间提点外,
也可以试着解成如离骚般的另一种刺上解:
ex:
那墙上的蒺藜不能拆呀!
国君在听取言论时不能不设防呀!
那内佞奸邪的言论,虽然听来美丽动听,但却不是能够依循的呀!
那能够作为立身形式规范的,都不是那些美丽动听的言论呀!
(可惜这类刺上主流型的文章,在毛诗序所解的诗经中反而不算刺上主流,
 也算一种....趣事吧)
不过这类解法,因为一时手头没有足够资料,
所以两类目前我都不敢肯定如何,只能凭过去先观理后观名的角度去尝试解解,
之后我会和几个程度比我好的师友多作讨论,
如期望能有确切答案者,不妨一笑置之。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