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拼贴台湾史!清华开设全国唯一人骨考古课

楼主: deepdish (Keep The Faith)   2016-03-27 22:21:21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1645525
邱鸿霖(左)指导学生如何正确拿取头骨标本。
(记者蔡彰盛翻摄)
http://img.ltn.com.tw/Upload/liveNews/BigPic/600_1645525_2.jpg
2016-03-27 09:30〔记者蔡彰盛/新竹报导〕
一具人骨可以透露出很多秘密,包括是男是女、死亡原因,
甚至生前的饮食习惯、左撇子或是右撇子等都能判读。
国立清华大学人类所助理教授邱鸿霖是唯一以人骨研究台湾史前人类与文化脉络的学者。
他开设台湾唯一兼具科学与文化的人骨考古学课程,
用清华大学内挖出的人骨标本辅助教学,引领学生读人骨学历史,
成为人文社会学院的热门课程。
邱鸿霖(左)跟学生说明如何使用测量骨头的工具。
(记者蔡彰盛翻摄)
http://img.ltn.com.tw/2016/new/mar/27/images/bigPic/400_400/1645525_1.jpg
邱鸿霖表示,考古学是以科学方法解析古代人与其文化,人骨考古学是以人骨为出发点,
不仅分析人骨的DNA描绘血缘地图,更从人骨所透露出的各种讯息,
拼凑出他所经历的一生,进而推敲出他所处的生活环境、习俗仪式等。
在这门课里,学生可以触摸真实的人骨标本,学习鉴别人骨,推断其年龄、性别等;
还有古病理学,分析此人生前曾经感染的病症、退化性炎症等。
之后,透过骨遗传学鉴定DNA基因,以同位素分析认识个体的生存环境与饮食内容。
此外,邱鸿霖非常重视人骨的出土脉络与埋葬行为所透露出的线索,
由此来了解社会与文化才可完整理解古代历史,而不侷限于讨论人类的起源。
特别的是,学生在课堂上用来分析的人骨标本,正是民国90年至92年间,
清华大学开发南校区时所挖掘出来。
清华南校区(即宝山路旁,台积馆周边)过去曾是新竹第一公墓,年代相当古老,
当初第一公墓迁葬完毕,展开清理作业时,
发现有许多清朝时期的无主墓葬的墓碑及陪葬品,颇具有文化价值,
因此特别邀请中央研究院李匡悌教授协助清理与研究。
当时,邱鸿霖是李匡悌的硕士班学生,因此随着老师一起来工作。
邱鸿霖说,为南校区出土人骨进行体质测量分析,发现他们头骨型态与汉人较为接近,
也看得出新竹早期的汉人社会生活艰辛,并且不乏有肺结核、梅毒等传染病,
这些是正史不会提到的细节。
邱鸿霖希望修课的学生能够读出这些故事,仿佛为前人撰写个人生活史。
由于能够提供分析的人骨标本数量有限,因此尽管人骨考古学在清华人社院颇为热门,
但自100年开课以来,只能开放20人修课。
人社院学士班大二的刘家伶与大一的辛佩倢,出于对考古学的兴趣而来修课,她们说,
由于邱老师有很丰富的挖掘出土、田野调查经验,课堂上分享了许多有趣的案例,
而且能够接触真实的人骨标本“很酷”,“摸人骨不可怕呀,背骨头名字背得很开心。”
刘家伶笑说。
人社院学士班大四的谌冠霖,则因为逝世的爷爷即将在明年捡骨,
他希望修习这门课之后,能够在捡骨时也探索爷爷过往的人生经历。
“毕竟差了六、七十岁,很多事情无法从爷爷口中得知。
也许从捡骨可以发现以前从未听过的故事。”
邱鸿霖说,开设“人骨考古学”课程的另一个用意,是希望透过这门课让学生知道,
人文社会科学必须结合其他学科,才能获得进一步的应用与诠释能力,
也才能找到新的出路。
就如人骨考古学,其中就包含了法医人类学、体质型态学、考古学等。
此外,也从一具具人骨与陪葬品分析,
慢慢累积出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聚落、一个区域甚而一个岛屿的故事,
尽管这对于大学部课程来说范围很大,
然而初衷就在于给学生开启一个用不同方法看世界之窗。
作者: hoopps (none)   2016-04-03 16:44:00
不错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