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也不懂这篇文章除了想喷别人是废文有其他任何价值?
先贴"有后援"的标签,然后举证说我不可能前15年都达平均薪资...
平均薪资很难吗? 您自述第一份工作也拿超过年薪50,
第二年就超过平均薪资不是很正常的吗?
还是您觉得这版上只有您是主管,您是MD one down?
大家都不可以跟您一样?
前面几位(我跟forwind)的发文
都是在谈"中年以前可以做哪些事来降低中年以后的风险"
并非在炫耀自己什么资产水位,那也是板友提到加减讨论
会有人觉得高,也有人觉得低,都有可能我也都接受
不外乎是希望能嘉惠某些板友,在30上下能及早预备自己
不用等到40才进入多数人的痛苦阶段
如果您发文的结论只是想讲40以后就是惨
只有少数成功人士如您,建中+政大高材生才能当主管
到底对多数板友有何帮助,我也是问号
要笔战我最闲,乡民也爱看,随时候教。
我在板上也揭露过非常多自己的资讯,可以拿我以前的文章来打脸我没关系。
※ 引述《zzahoward (Cheshire Cat)》之铭言:
: 你这个说法一看就知道有后援
: 人生最大的开销很简单,就是房子
: 以双北来说大概就是两千万
: 完全不靠外来协助,自己出就是400万现金的头期款+1600万的贷款
: 车子装潢家具都不要算好了
: 两个人日常生活开销超省给你算30k/月好了
: 房贷接近60k/月
: 你说你有80个月现金流的水位=保底有720万流动性资产
: 这数字不是不可能达到
: 不过假如没靠外援,40岁前假设工作15年
: 30k*25年+400万+720万=2020万/15年=135万,夫妻来看平均67万似乎不算高
: 但67万刚好就是2022半导体+航运大爆发下的台湾平均薪资
: 意思是在你职涯前面15年就要达到平均薪资了
: 半导体相关产业大概是没问题,甚至一个人就抵两个人的数字
: 但半导体只占全部就业人口的不到10%,你要说是常态也罢了
: 看你回了两篇,还真的都是废文
: 人很多时候需要被欲望驱动
: 不然反而更龟缩,只想安逸的躲在舒适圈
: 但台湾就是真的对40岁以上的求职者不友善没错
: 我自己就是主管,MD one down
: 40岁以上的就业市场除了高阶主管外,基本上就是惨
: 中低阶主管是一个很容易被后进取代的状态
: 运气不好被迫拿一个降薪或前景不明的,可能就回不来了
: 很多人不是不努力,但中高阶主管职又不是人人都能拿到
: 二三十个人顶多一个中高阶主管,台厂台企可能比例更悬殊
: 能当上就真的是要靠一些机运,跟实力有时候真的不一定有相关性
: ※ 引述《CareerGuide (职涯咨询师)》之铭言:
: : 感谢特地发文分享,收入与支出的确需要同时考量
: : 但前面文章大家为了简化讨论,着重在收入/开源的面向
: : 特别是单纯指薪资收入
: : 开支模式真的也是可以讲很久的主题
: : 我个人的状况跟icelaw比较像
: : 就是个人与家庭开支不会随着收入增加有大幅改变
: : 因此无收入状况下仍可支应生活的流动资产逐年增加
: : 目前约是80个月的水位
: : 您所分享的观察的确是多数人面临的生存陷阱
: : 经济学的实证研究也得出相同结论: 人的支出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提升
: : 所以设定一个可行的"储蓄率"是很要紧的
: : 我自己在刚开始工作时就设定30%的储蓄率(若赚五万存一万五的概念)
: : 领到年终或奖金也不会特别想花掉,就都存起来等有需要时再使用
: : 花钱跟存钱都会产生经济学上的效用(utility)
: : 可能对于爱累积财富的人来说,财富增加的爽感就是大过随意挥霍
: : 因此更有动机去增加收入与累积财富
: : 但对多数人而言,花掉比存下来容易太多
: : 理财观念的建立与储蓄习惯的养成就是时间拉越长才越看得出效益
: : 年轻时一人饱全家饱,说破嘴巴都没有人要存钱,全部月光族爽花
: : 等中年有感时,可能想掐死年轻时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