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结论
1.血统论述谈的是台湾社工发展的结构、分化、排除
2.当很多人都体验过类似的经历 就已经不再是个人层面那样单纯
3.结构问题不能单纯化以个人责任的角度来看 或思考解决办法
4.没被质疑过血统的、或是没目睹过的 真的很幸运 颗颗
※ 引述《n1988771126 (宣\(=W=)Y)》之铭言:
: Hi~ yishiunzan大大 晚上安安:)
: 我是现在进行式的社工 Dm
: 一样先说结论好了~
: 1. 过去没有办法改变了 那现在可以做什么?
: 2. 改变从自己开始
: 3. 不管那个人特质如何 毕业就代表着学校
: 4. "血统"真的不好吗?为了自己的学校做了什么?
: 5. 欢迎大家一起来讨论XD
: ※ 引述《yishiunzan (Eli_Laki)》之铭言:
: : 没听过“血统”说的 我不知道是太年轻还是怎样
: : 反正不管听过与否
: : 只要是曾说过“哪个学校的怎会教成这样子?”
: : 或是心里有在担心某些学校毕业的以后工作要怎么办的
: : 心中就是有个血统派别之分
: 就我用目前在社工小圈圈里
: 打滚的才快四年的短短经验
: 分享我的看见
: 其实年轻人 还真的不太看 血统这块
: 可能是因为太忙(?)
: 比较多是任务取向 或是焦点解决取向
: 1.现在急迫的问题是什么(主管交办(咦))
: 2.赶快试试新方法,方法无效就赶快换
: 3.问题的多元 之类之类的
年轻人不看血统 不代表人资、主管或机构本身不重视
学术界、实务界皆然
以我自己的经验 刚出去工作的时候
讲自己是哪个学校毕业的 就很明显看到别人眼神不一样
这还不是我自己的经历而已
: : 这么说好了 拉帮结派、分门别类本来就是人之常情
: : 就像是出外工作交流总会或多或少问一下同事哪里毕业的
: : 通常也就是想打好关系、拉近距离
: 其实会觉得 当毕业之后 的行为举止
: 不管怎么 的确 就是代表着自己毕业的学校
: 而回到社会上人际的互动
: 就像高中职 升大专院校一样
: 有时 会有什么制服日 回味一下从前
: 但更多 还是在于现在进行式
我学士和硕士念了两间不同的学校 那我要代表哪一间?
现在进行式 就是有很多人被血统的偏见困扰
现在进行式 就是很多“资格”不符的资深社工员被排除
: : 但回归到台湾社会工作建制化的历程
: : 本来就不单只是想友好问一下对方哪个学校的
: : 而是透过不断的分化、切割和排除
: : 来决定谁才是“有资格”的社工
: : 从最早期被鄙弃的神学院社工
: : 到学分班社工 乃至于科大社工或公私立之分
: : 哪个不是高教体系想方设法
: : 以巩固“专业品质”之名 行“排除异己”之实
: : 更别说光高教体系内
: : 谁是正老牌社工、谁名称冠上其他不是纯社会工作学系等旁门的区别
: : 早在二三十年前就一直在那吵来吵去
: : 吵完之后? 第一线还是在做第一线
: : 好社工、好同事依旧是看个人而不光是学校训练
: : 可是这结构改变了什么?
: : 而这过程里
: : 却有多少出身和主流体系不同的社工同伴们
: : 需要先历经一番自我或他人质疑之后才能稳固自己的专业自信
: 这段会觉得很特别 https://goo.gl/hSHxcU
: 来篇文章 日子是不停累积的
: 今天社工师放榜 录取了
: 那这位社工 会忽然很不同吗?
: 知识量 工作技巧 擅长的同理倾听陪伴
: 应该还是没差
: 而现在的年轻人(当然可能是小弟我过度推论)
: 也不太管 哪个学校出来的
: 能做的就是好好的不当个雷同事
: 然后将交流好用的方法 等等
: (当然对方会不会用 还是看对方)
: 反而会觉得 在社工这条路上
: 每个时期都会去反思自己的专业品质
: 我这样做对于家庭/案主真的有帮助吗?
: 还是再浪费彼此的时间
: 每个时期看 都会有着不一样的意义存在
: 压力 从以前到现在 都是自己给自己的
: 当今天 发现了有这样的状况
: 那有回过头跟学校讨论吗?
: 还是一直说著社会的不友善?
: 这个社会本来就是不友善的
: 而当今天不了解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 不肯定自己的付出专业是有效的
: 那这之间 是不是有什么可以做的?
: 现在社会从跨专业 到 讲协杠
: 每个人都有多重的身份
: 并互相的支援著
: 那回到今天看到了问题
: 那有试着去处理吗?
: 跟学校以前的老师反应
: 试着可以再课程中多加入一点
: 用着脸书或是其他网络平台
: 成为一个新的”血统”
小弟不才 受限于物理限制
所以只有在网络上有个小blog 平时分享所见所学所想
或是在网络上和各位打打嘴砲
个人不太爱以学校血统做什么前提
欢迎大家交流交流
还好几次系上老师在媒体上口无遮拦
个人有向系上反应 但结果也是哈哈哈
只是不太清楚为什么要问我做了什么?
需要我交代或证明什么
才能归因我的看见只是个人经历 看看就好吗?
: 这边会想问大大
: 有做了什么吗?
: 或是持续做什么吗?
我觉得自己做的最重要的事
就是不会轻易说出 “压力是自己给自己的”这种话
从认知行为模式来看
压力的影响(impact)确实和自我的想法与解读有关
所以学习做出正向的行为选择
能够有效改善心理状态
但是就社会互动论而言
压力源越多 个人会深陷压力危机的可能性就增高
所以必须改善个人与环境的双向互动模式
而创伤经验理论
更看重的是压力导致的创伤经验 如何影响个人
以及要如何再次让个人回复到有权有能的状态
更别说反压迫派
直接就会认定人所感知到的压迫与压力
必然与结构出现的权力角色不对等有关
即使只是旁观者
最重要的第一步
就是承认有人就是因着制度和结构承受着压力
可是 这几个讨论串下来
我就只看到
“嘻嘻~~ 过去都过去囉”
“大家加油,明天会更好”
“只要努力,有志者事竟成”
“看到不公平,那有跟裁判抗议吗?”
但大部分人真的已经了解受整个议题影响的群体
他们的生命和专业心路历程了吗?
而这些历程又是呈现著怎样高度的相似性?
: : 再者 如果讨论到后来都回归到个人的特质和努力
: : 国立一样会有很混的教授 私立一样有很认真的教授
: : 怎么就没人会去个别化国立或私立的师资
: : 就算是私立资源较少的系所招聘的师资
: : 很多也是师出名门不是吗?
: : 一个喜欢钓鱼的 无意之间钓出的回应 不正反映出“血统”说的吊诡
: 没错没错,也同样的每个人的生命历程不同
: 所以会觉得本来就不可能平等,这是一个不断变动的状态,要扰动呈现稳定
: 这不就是让学校变成罐头工厂吗?
: 然后每家工厂也不一样
: 还要每家工厂产出一样
: 这才是两个吊诡的地方
: : 反映出台湾社工专业发展历经这么多年
: : 还无法有一套标准可以作为基本门槛或基本能力的标准
: 基本门槛=社工师考照资格
: 基本能力=疴... 之后要有社工师证照(?)
: 同样的想反问
: 那如果是依大大的看见
: 这边要怎么设定会比较好呢?
可以改变考试方式 或是改成登记制
以现行社工师证照来代表基本能力
要不要问一下李云裳他的看法?
: : 多数讨论还在那里国立私立什么
: : 然后真的要讲每个学校的特色 还真就没办法有什么具体可以讲的
: : 这样是要谈什么社工多元面向?
: 可以看到静宜、东华、中正、南华、中国医、高医...等等
: 都有各自的特色在发展阿... 不太会讲不出来
: 儿少、原民、老人、生死、医务等等
: 而这些本来就不可能心急 点个键
: 所有的角色(连之前毕业)都升级了
: 这不是世界帝国阿阿
: : 如果把社会工作依照意识形态或社会位置
: : 例如
: : 新自由主义底下强调个人责任的工作哲学、
: : 反结构压迫与激进、
: : 团结合作经济的实作模式、
: : 民族自决的多元实作模式、
: : 政府主导或民间自主的取向、
: : 甚至是最近引进
: : 误导专业的金融社工等等来做分门别类
: : 我还觉得台湾社工专业还有点有趣又深入的进展
: : 不过看样子好像不是这样
: 小弟这边看不太懂QQ
: 有其他大大可以帮忙说明一下嘛...
: 我一直觉得社工是综融式的
: 而不能从单一面向看
: 毕竟我们是不同年代的人活在同个时代
: 而每个理论都有他的侷限性...
社会工作的服务模式
是建立在某种特定的价值信念和意识型态之上
如果是新自由主义取向的社会工作者
就会支持脱贫是个人责任 所以没有不景气只有不争气
服务内容就会大量聚焦在怎样提升个人
如果是社区照顾取向的社会工作者
就倾向将贫穷视为社区功能的不健全
会在个人层面之外强化整体社区支援功能
甚至课辅的模式就有很多不同的思维
以照顾功能为主的、以脱贫或阶级翻转为主轴的等等
这和主题没什么关就不再多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