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司马师、司马昭在选举上的权衡差异再检视

楼主: Houei (金山好吃粥,伸!)   2021-05-23 02:51:26
作者: Houei (金山好吃粥,伸!) 看板: SAN
标题: [心得] 司马师、司马昭在选举上的权衡差异再检视
时间: Sun May 23 00:03:29 2021
上一篇概略谈了一下司马师兄弟之后,这篇继续找别的史料来补充小弟的论点
考虑诸葛恪北伐的时间点,所谓曹魏"政在私门",其实有可能意指李丰包庇自己人
《魏略》:"及司马宣王久病,(李丰弟李)伟为二千石,荒于酒,乱新平、扶风二郡,
而丰不召,众人以为恃宠"
李丰的名义大到吴国人第一个想到他,《魏略》写曹叡对吴国降人问
"“江东闻中国名士为谁”?降人云:“闻有李安国者是。”时丰为黄门郎,
明帝问左右安国所在,左右以丰对。帝曰:“丰名乃被于吴越邪?”"
所以诸葛恪以听到的风声来评判曹魏政局,亦无不妥
接着谈众所周知的九品中正,其实早在曹操时代,便有其雏形了,《宋书》:
"郡县掾史,并出豪家,负戈宿卫,皆由势族,非若晚代,分为二途者也。汉末丧乱,
魏武始基,军中仓卒,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
"因此相沿,遂为成法。自魏至晋,莫之能改,州都郡正,以才品人,而举世人才,
升降盖寡。徒以冯藉世资,用相陵驾,都正俗士,斟酌时宜,品目少多,随事俯仰,
刘毅所云“下品无高门,上品无贱族”者也"
行之有年的制度,随着时光的嬗递,逐渐根深蒂固演变成为世族服务的管道
想根除实在难如登天,倒不如找其他角度切入
于是夏侯玄指出问题并非出在九品,而是实际执行的层面,亦即中央台阁 & 州郡中正
两造主管机关之间,各能施展多少手脚
其抱负见于〈夏侯尚传〉:"岂若使各帅其分,官长则各以其属能否献之台阁,
台阁则据官长能否之第,参以乡闾德行之次,拟其伦比,勿使偏颇。
中正则唯考其行迹,别其高下,审定辈类,勿使升降"
其中〈卢毓传〉稍表述了何谓台阁:
"魏世事统台阁,重内轻外,故八座尚书,即古六卿之任也"
以上呼应了傅咸对何晏等人的平反,《晋书》:
"内外之任,出处随宜,中间选用,惟内是隆。外举既颓,复多节目,竞内薄外,
遂成风俗...伏思所限者,以防选用不能出人。不能出人,当随事而制,无须限法...
臣闻刑惩小人,义责君子,君子之责,在心不在限也。正始中,任何晏以选举,
内外之众职各得其才,粲然之美于斯可观。如此,非徒御之以限,法之所致,
乃委任之由也。委任之惧,甚于限法。是法之失,非己之尤,尤不在己,责之无惧,
所谓‘齐之以刑,人免而无耻’者也"
对照《通鉴》写曹爽以何晏为吏部尚书,"晏等依势用事,附会者升进,
违忤者罢退,内外望风,莫敢忤旨"
可看出所谓罢退,不过就裁撤掉不必要的冗官,没有非得推举谁当某官不可
这似乎合理解释,没有人数爆炸的官员要处理之下,李丰才有时间"在台省,
常多托疾,时台制,疾满百日当解禄,丰疾未满数十日,辄暂起,已复卧,如是数岁"
平反何晏之言论,本篇暂且点到为止,仅举一例XD
其政敌之一,曾参与写《魏书》的傅玄,在《宋书》有以下言论:"魏尚书何晏,
好服妇人之服。傅玄曰:“此服妖也。”夫衣裳之制,所以定上下,殊内外也...
若内外不殊,王制失叙,服妖既作,身随之亡。末喜冠男子之冠,桀亡天下;
何晏服妇人之服,亦亡其家。其咎均也"
又在《晋纪》说到:"以傅玄、皇甫陶为谏官。傅玄上书曰﹕“昔魏氏虚无放诞之论,
盈于朝野,使天下无复清议,而亡秦之病,复发于今”"
尊司马家者,怀着对玄学大老之偏见,至如此程度,让人质疑其评论何晏治政的公正性
当然何晏等人实非本篇重点,故焦点带回台阁,我们知道陈泰在司马师领便当后
被征为尚书右仆射,典选举,直到260年GG,后裴顗代陈泰为仆射,领吏部
重点是裴顗"承泰后,加之淑慎,综核名实,风俗澄正"(晋书)
正因周围一起混的会互相按赞,所以司马昭时代的吏部尚书,从陈泰到裴顗
皆需审查是否有过度置入性行销的行为,但这显然和夏侯玄的看法,恰恰相左
兹举《魏略》的夏侯玄为护军时,"不能止绝(贿络)人事。及景王之代玄,整顿法令,
人莫犯者"
以及《晋书》的"魏景初中,拜散骑常侍,累迁中护军。为选用之法,举不越功,
吏无私焉"
表明并未由于台阁过大的职权,以致有私心偏袒的疑虑发生
事实上司马师也不太可能光拿武官开刀,而任由文官摆烂的做半套XD
更以起用"家无余积"的李丰裳选举,作为避免贪财而误事的人事布局
此外,还用了夏侯玄预朝议,其效果是"四海倾注,朝野肃然"(晋书)
而李丰本有意以夏侯玄取代司马师,理论上会在其司掌的选举这块
至少大部份认同夏侯玄的理念,以有利于争取这位裴楷口中"肃肃如入廊庙中,
不修敬而人自敬"、"如入宗庙琅琅但见礼乐器"的名士,站在己边
扯了这么多,都是在阐述司马师、昭两兄弟,在察举人材制度上的做法差别
至于探究其原因,个人认为司马昭之所以走回他爸宣王,着重中央更甚于地方的老路子
是出在夏侯玄的影响力,夏侯先生主张强化州中正的权力
便多少让原本被吏部垄断的仕途,可以分一些决定权给各地方政府,则无论是否走后门
地方人士想必都会感激夏侯玄
这代表无形中在助长,寿春三叛这类反对中央的州郡乱事,虽不一定会主动再叛
只是万一有人登高一呼,难保起来响应,造成中央困扰
话虽如此,司马昭并没有到罔顾地方荐举的地步,譬如《晋书》:
"初,帝以贵公子当品,乡里莫敢与为辈,求之州内,于是十二郡中正佥共举(郑)默。
文帝与(郑)袤书曰:“小儿得厕贤子之流,愧有窍贤之累。”"
郑默之高祖郑众,乃东汉大司农、老爸郑泰有高名,《魏书》有其列传
某种程度上或可视为,为了争取世族认同禅让而所为之
但你说司马师没有在提防地方豪族的反扑吗?其实也是有的!
譬如冀州冠族许允遭清算后,《魏氏春秋》描述司马师不放心,"遣钟会看之,
若才艺德能及父,当收",看来钟会在寻访嵇康前,早已有刺探情报的经验值
至于裴松之非难司马师,不可能以仅5字就断定钟会堪用这部份,
窃以为只不过代表司马师信任虞松的荐举罢了,如同他信任〈王基传〉中:
"许允、傅嘏、袁侃、崔赞皆一时正士"一般
司马师对人才的处理方式,不妨由石苞当例子,《晋书》不客气的形容石苞"好色薄行"
然而司马师认为石苞"虽细行不足,而有经国才略。夫贞廉之士,未必能经济世务"
嗅出弦外之音了吗?毕竟曹魏领土那么大,要知悉各地细部的风土民情
实在有赖地方人士的情资,这意味着地方土豪有机会利用权势,刻意营造出声望
因此司马师特别开辟一条管道,那就是直接由爱将推荐人材,而毋须透过州郡中正
话说冀州天龙人许允"少与同郡崔赞俱发名于冀州"
但冀州亦不乏王经这样农民出身的名士,不过那都是在司马氏专擅前发迹的
再参考《晋书山涛传》:"冀州俗薄,无相推毂。涛甄拔隐屈,搜访贤才,
旌命三十余人,皆显名当时。人怀慕尚,风俗颇革"
不难看出晋朝建立时的冀州,避世风气业已蔚然成形,我推测这应多少跟冀州人许允、
王经先后因反对司马氏,而惨遭杀害有点关系
既然面对政权更加稳固的司马家,揭竿起义已几无希望,索性隐居起来
自然免除了被推举的担忧
如此心态不只冀州,在早期其他州像也是平民出身的李丰,靠着"识别人物,海内翕然,
莫不注意。后随军在许昌,声称日隆。其父不愿其然,遂令闭门,勑使断客"(魏略)
他爸就宁可低调度日,也不愿其子带着浮华虚名做官
附带一提,关于许允的死法,魏氏春秋和晋书各执一词,前者云许允"后为景王所诛,
门生走入告其妇.."、后者则说"高阳许允既为文帝所杀,允子奇为太常丞"
最后以《晋书山涛传》回应上一篇的政在私门:
"山涛再居选职十有余年,每一官缺,辄启拟数人,诏旨有所向,然后显奏,
随帝意所欲为先。故帝之所用,或非举首,众情不察,以涛轻重任意。或谮之于帝,
故帝手诏戒涛曰:“夫用人惟才,不遗疏远单贱,天下便化矣。”而涛行之自若.."
已知王昶于255年任骠骑将军,故山涛当他的从事中郎,铁定位在司马昭时期
本传更没提到他对选举作风的改变
是故针对他在尚书吏部郎任内,政在私门,并无不妥才对?
讲到司马昭时期的吏部尚书郎,另一位裴楷,这人正好符合《宋书》这段
结合本文观点之现象:
"自魏氏膺命,主爱雕虫,家弃章句,人重异术。又选贤进士,不本乡闾,铨衡之寄,
任归台阁...庠序黉校之士,传经聚徒之业,自黄初至于晋末,百余年中,儒教尽矣"
精通《老》、《易》的裴楷,自然相对于儒家,而为异术之流矣!
若自才性四本论的剖面视之,主张才性合的钟会,推荐精通道家
另一面竟爱好奢侈品的裴楷,给了司马昭,此俨然基于才性异的出发点
却有办法融合诸家学问,正所谓"风神高迈,容仪俊爽,博涉群书,特精理义,
时人谓之“玉人”,又称“见裴叔则如近玉山,映照人也”"
看似符合钟会的才性合之谓,当然这离题有点远,有时间的话再来研究一下
作者: age317 (望断天涯)   2021-05-23 12:11:00
文章还可以 不过夏侯玄当护军的请托非贿赂 是人事关说以夏侯玄之清名 如被政敌司马家抓到贿赂 还不往死里打?
作者: Landius (原来我是漆原派啊)   2021-05-23 14:15:00
我想应该是指夏侯玄的制度走下去,夏侯玄就会变成下一个袁家? 所谓的门徒满天下.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