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述《Hartmann (银之朔风)》之铭言:
: 有人不懂军事,又爱出来胡扯,这不打脸不行,省得误导不清楚的同好:
: boman: 合肥对孙吴是往北发展的阻力,要取寿春必先清掉合肥,不然会
: 严重威胁补给线及后撤退路。
: 暴民这串话内只有这部分是人话有价值。
: 然后下面就在讲干话,充分暴露出他没有丝毫军事常识的本质。
: boman: 防卫来说合肥对孙吴威胁不大,只要守好入长江的濡须口就?,吴
: 水军在如大海的长江运作,可行大楼船,曹要以小船抗大船毫无胜算。
: 防卫时,合肥对孙吴威胁不大?
: 以下我们先指出暴民这段话里面一个非常明显的逻辑前后矛盾之处,再以军事常识
: 、史料来分析暴民的话多好笑:
: A:暴民说:“防卫来说合肥对孙吴威胁不大,只要"守好入长江的濡须口"就?”
: B:暴民又说:“吴水军在如大海的长江运作,可行大楼船,曹要以小船抗大船
: 毫无胜算”
: 照暴民的A论述,守住濡须口,不让曹魏水军进入长江,孙吴就高枕无忧。
: 但按照暴民的B论述,孙吴水军在长江以大吃小是无敌的,曹魏水军在长江毫无胜算。
: 好,如果B论述成立,则孙吴该做的是,放曹魏水军尽量进入长江,多多益善,
: 好让自己用水军大船优势一举辗碎曹魏水军啊!不是吗?
: 结果暴民的A论述又说,因为守住濡须口,不让曹魏水军进入长江,所以东吴安全。
: A跟B根本就是逻辑互斥的存在(既然孙吴水军在长江上无敌,那还守濡须口干啥?)
: ,但暴民很高兴的把他们混在一起说...XD
: 我真的很好奇暴民上逻辑课时是不是都在睡觉XD
会觉得逻辑不通只表示你在钻牛角尖,普通事情好容易理解就
不懂,看来只是常识认知有问题,这两项也就是普普通通的双
重保险,不但地利有,武器亦优胜,没有什么逻辑互斥问题。
普通常识缺乏,还要再谈军事常识,难怪经常出错。
考虑问题还是要回归现实,大船对小船存在优势,但不要忘记我们
要考虑三国孙吴面对的问题,那年代的大船面对技术问题,不要想
象以大吃小就可以无敌这样简单,水流和风都会影响操作,拥有大
船优势,再加水道障碍这双重保险,才使曹军未能发挥兵力优势,
就是成功突破,还要面临拥有兵器优势的吴水军。
就是拥有兵器优势,此终当时的船不是可依赖的武器,更不要说大
船面小船群就是没有水流和风影响操作也有可能被围失利的。
: 接下来让我们回到正题。
: 依照暴民的基本逻辑:孙吴有濡须口,可以卡住曹魏水军进入长江,在防卫上就够了。
: 这段话前半截是正确的,确实濡须口的功能就在于这,但后半截就很搞笑,因为这代表
: 暴民完全不了解什么叫做“纵深”,也不了解为什么军事上需要“纵深”。
又自以为是,自作在聪明,连基本的“纵深”也以为是什么高深学问,
从用第三次长沙会战来解说更显牛头牛头不对马嘴,有纵深当然是好,
但还要看资源能够否跟得上,合肥在濡须口百多公里外,要多少资源
才够支持这样的纵深,第三次长沙会战的国军超过30万,孙吴全国兵
力也才二十几万,濡须督恐怕只有两三万兵力,怎样支持一条过百公
里的防线。
: 一、军事常识面:
: 讲这个要先理解“纵深”这个词的概念。字典的定义是这样:“军事上指作战地域
: 的纵向深度”,更直观的理解是“防线的纵向深度”。
: 那一般来说“纵深”当然是越深越好,为什么?因为纵深越深,基本上有几个好处:
: 1.让被突破方有足够的时间反应与动员力量抵抗:
: 这很好理解,如果防线没有纵深,那战线被敌人一波捅穿,直接打到指挥部或是
: 要害,那整个防御就土崩瓦解了,哪有时间来进行反应跟动员资源进行对抗?
: 相对的,如果纵深够大,敌方无法直接一波推到指挥部或是要害,那被突破方就
: 可能争取到时间动员反击。
: 2.让被突破方有可能采取其他有利的战术作为(例如以纵深据点进行抵抗,争取时
: 间让周围部队对突破方进行包围,像是国军抗战中发展出来的后退决战战略):
: 以抗战的长沙会战做例子,天炉战法说穿了就是以长沙城为要塞据点,以汨罗江
: 等河流做为前面消耗日军战力的防线,以周边山地作为转移部队的休整处,然后
: 让日军正面撞汨罗江等防线,防线被撞开没关系有拖到时间就好,最后让日军跑
: 到长沙城下去撞要塞,日军功不下长沙城后,周围国军就乘机围上来包围攻击,
: 日军就会因为战力衰退跟担心被截断补给而撤退。
: 当然如果战力衰退严重,日军就会吃大亏,第三次长沙会战跟常德会战就是例子。
: 3.可以消耗突破方的战力:
: 这就是克劳塞维茨说的“攻击力递减律”。简单来说,纵深越大,突破方需要前
: 进的距离就越长,那补给线同样也就跟着拉长;同时为了有效控制占领区及保障
: 补给线,突破方必须留置部队占领要点,所以数量也会越来越少,因此军队攻击
: 力将因补给及数量的衰退而下降,此即为“攻击力递减律”的基本原理。
用错例子正好反映不明孙吴打合肥的战略目标,不明战略目标自
然也作出错误判断,更大的问题是考虑问题不应只在是否有足够
纵深事上,需要先考虑孙吴有什么资源,可以怎样运用,再去看
怎样产生最大效益。不论你的纵深有几深,曹军不冲过去,围死
合肥,吴军一是坐等合肥城陷,不然只有弃自己优势的水战和濡
须水两岸的重重围守北上与曹军打陆战。
有些人就是满口专业名词,一做实事就豪无执行能力,看二战例
子怎去了解三国怎样打仗。等于以为读了唐诗三百首就觉得自己
是诗人一样可笑。
: 所以,让我们回到合肥来,按照暴民的说法,吴军只要有濡须口就好,合肥没差。
: 可事实上,你看地图就会发现,这样吴军的纵深就只有濡须口到采石了,非常之短
: 。一旦被突破就会像我以前说的,“就可以准备打建业保卫战了。说白话一点,合
: 肥只要握在曹魏手中一天,吴国就得担心那天醒来看到人家的舰队在自己家门口逛
: 街。”
: 也就是说,除非吴军能把濡须口变成伊谢尔伦(就是这样也可能被杨攻下啊XD)
: ,保证绝对不会被魏军攻下或拘束,否则这么短的纵深对于吴军防守就是大忌。
: 反过来说,如果吴军能攻下合肥呢?
以吴军兵力如果收缩防线仍被攻破,把防线拉到合肥,死得更快,
兵力分薄比短纵深更危险,以为排几十条防线好稳,但每条被一攻
就散,不如集中兵力排两三条防线更有防御力。
: 以防御纵深来说,很直接的就从“濡须口到采石”变成“合肥到采石”,整个纵深
: 拉长2倍以上(以谭其骧地图来看),当然非常有利吴军防守,而且还可以有前(合
: 肥)后(濡须坞)据点互相呼应,既可以节节抵抗,也可以让魏军无法专心进攻任
: 一点。
这只是在发梦,你从那里生出兵力填充这分隔百公里的两个据点,又
怎样互相呼应、节节抵抗,吴军有什么黑科技可以联系百公里外的合
肥,又支援合肥作战。濡须坞和后来的东关都是是夹水建立的堡垒,
才可以互相呼应和支援。
: 二、史实面:
: 那史实上呢?因为吴军一直拿不下合肥,无法拓展纵深,所以吴军的应对之道只有
: 加固濡须坞之外,另外在防线前缘加筑防御据点(东兴堤及其两侧防御山城),增
: 大魏军攻下濡须坞的难度。
从史实来看,吴军根本就不在乎濡须坞有没有纵深,东兴堤同濡须坞没有
纵深也没有关连,东兴堤本来就是用来切断濡须水连接巢湖,后因为濡须
水道自己也要用,才破堤连通水道,建造濡须坞防守卫水道。
东关的建立,不是因为濡须坞没有纵深,是因为诸葛恪有北伐想法,因此
把据点推到濡须水连接巢湖的水口。
: 然后,为什么会说“守江必守淮”?是因为淮河比长江险要吗?当然不是!
: 理由就是因为要争取防御纵深,如果能把防线推到淮河,就可以以淮河为第一道防
: 线,长江为第二道防线,夹在中间的淮南地区作为纵深,增大防御的强度。另外,
: 淮河以南到长江之间水网密布,也是有利于南方防御,限制北军的一点,这才是为
: 什么会说“守江必守淮”,因为守不住淮河,你的纵深就短,当然就容易防御失败
: ,这才是“守江必守淮”的根本理由!
把“守江必守淮”看成是增加防御纵深是太肤浅的看法,守淮不是
利用增加防御纵深来增加防御,为什么寿春重要,是因为这水道集
中地正好把威胁力向北辐射出去,整个黄河以南地区都在威胁之下
,当淮北地区需要处处设防,淮水以南地区的压力自然大减。
合肥完全没有这个作用。
: 三、逻辑面:
: 如果暴民的逻辑成立,那请解释蜀魏争夺汉中干啥?汉中之于蜀,正如合肥之于吴
: ,如果合肥对吴防御无关痛痒,那汉中对蜀也应该是一样的啊,反正有濡须(剑阁)
: 就好了嘛。
: 然后我们就知道最后结果是怎样了XD
: 所以,综合上面三点,我们就可以得到一个结论,什么叫外行人还爱胡扯,就是在
: 说暴民了。
你还有逻辑,汉中比合肥完全是不论不类的比喻,不是两者在北
面就以为是相同的情况,汉中在敌人手中,蜀有被灭危机,孙吴
自立国到灭国,合肥从不在自己手上,这时间合肥对吴防御完全
无关痛痒。就是连诸葛诞降吴,吴也没有很积极去占有合肥。濡
须在蜀汉等于汉中而不是剑阁,连这样简单的道理也不明白,这
才是在胡扯。
: boman: 现在只是谈合肥,守合肥可不等于守准,光只要防守健业去占合肥就?有
: 好处。
: 1.首先,我这边还有问你“蜀汉也只要剑阁就好,干嘛争汉中?”,怎么你对这个
: 问题就装死了?XD
“蜀汉也只要剑阁就好,干嘛争汉中?”这样白目说法,只是厚道没有拿来
?笑,结果自己跑出来丢架,
: 2.“守江必守淮”的原因我上面已经说了,从你会说“光只要防守健业去占合肥就
: ?有好处。”就可以看出你目光如豆。
因为你只是空口讲白话,大话西游,从没有从全盘考虑孙吴需要什么,不
用内行人都可以清楚你只是在抄书扮有学问,一作分析就露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