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uei搞错往上呈报的对象了,往上呈报任免的对象不是曹操,是尚书台。
汉代官制,大官会有皇帝与尚书台双重复核,大吏会由尚书台直接受理。尚书台就是皇帝
的直属,所以后来尚书台才会变成实质宰相。
赵温辟命曹丕这点,出事的地方在于:
赵温辟命曹丕 -> 吏的任免直接转发至尚书台 -> 尚书盖章 -> 任免通过。
这是正经的汉朝任免流程,但曹操并不乐意这个过程。
显然有某些地方他很不爽,我是觉得荀彧可能涉入其中,但史书没说。结局就是曹操因这
事选择废三公,改立丞相、御史大夫上下两相制度。
———
曹操利用献帝任免的官是否正经?
举几个例子:
阎柔,他利用外族杀害乌桓校尉之后投靠袁绍,但后来又想造袁绍的反又没大义,但有了
曹操的任免就正式举起反旗。
鲜于辅同理,没有曹操的任命他没有大义,想独自造反又不知道找谁。
张羡,南阳张氏是荆州望族,他不满刘表空降,但有了曹操的任命就可以公然举起反旗。
王邑,不爽曹操,但是有了钟繇持节的宣告还是乖乖去许昌报到。
陈瑀,有了曹操的任命立刻跟孙策干了起来争夺江东。
刘馥、钟繇,也几乎是空降州郡,但能掌握一地就是因为小诸侯不敢忤逆朝廷。
韦康、韦端、马腾、韩遂,几颗印章就能将凉州分成三个较弱的势力,曹操何乐不为?
这些人不一定是心向曹操,但曹操也没要求他们一定要心向他,只是借用朝廷的大义让他
们与敌对势力捣乱。
利用天子使荆州、扬州、凉州陷入内耗,司隶被分化摆平,这些都是官渡之战前朝廷的功
用。个人觉得能争取在中原四战之地的发育时间,朝廷绝对有帮助。
而诸侯或势力那方觉得有利用价值就是正经的,而且具有大义满足他们的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