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卫臻提及节省物资省人力这点是清楚先讲“(孙)权外示应(诸葛)亮,内实
: 观望。且合肥城固,不足为虑。”因此曹叡还是决定要东征,表明卫臻
: 这点没有令曹叡信服,提振士气因素等有实质史料証据才讲。
^^^^^^^^^^^^^^^^^^^^^^^^^^^^^^^^
先有《魏书》:"是时朝臣未知计所出,(明)帝曰:“(诸葛)亮阻山为固...”
乃部勒兵马步骑五万拒亮"
再来《魏略载帝露布天下并班告益州》:“..(诸葛)亮怀李熊愚勇之智,
不思荆邯度德之戒,驱略吏民,盗利祁山。王师方振,胆破气夺,马谡、
高祥望旗奔败..”
曹叡亲征而提振士气的前例,就摆在那里,请笑纳
卫臻也亦无令曹叡信服的责任,他只是有义务提醒罢了
〈卫臻传〉提到那时曹叡正值隆意于殿舍之时期,开销已经够大啦
再说了,皇帝否决臣下,再正常也不过了
: 可以对比曹叡即位那一年,孙权攻文聘于江夏,朝议认为需要去救,但
: 曹叡认为“权习水战,所以敢下船陆攻者,几掩不备也。今已与聘相持,
: 夫攻守势倍,终不敢久也。”因此没有亲征,更没有派兵去救。
曹叡也不是每一次都没有派兵去救,例如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他就亲征了
顺便补充回一下之前的推文
→ boman: 皇帝在洛阳,亲征怎可能不从洛阳出发,合肥在洛阳东面就是01/04 12:53
另有一史料表明,曹叡不是从洛阳而是从许昌出发,〈钟毓传〉:
"太和初,蜀相诸葛亮围祁山...时大兴洛阳宫室,车驾便幸许昌,天下当朝正许昌。
许昌偪狭,于城南以毯为殿,备设鱼龙曼延,民罢劳役"
上面的时间点可由〈卫臻传〉旁证:
"诸葛亮寇天水...亮退。还,复职,加光禄大夫。是时,(明)帝方隆意于殿舍,
臻数切谏.."
: 〈明帝纪〉是讲寻阳,但翻查〈曹休传〉没有任何记载,与寻阳比较接近
: 的战功只有“吴将审(直心)屯皖,休击破之,斩(直心)首”,皖城已经是
: 曹休向西最远的位置。本传没有提到寻阳破敌,可以出现在〈明帝纪〉但
: 本传完全不提是不合常理,问题错在〈明帝纪〉的机会比较大。
^^^^^^^^^^^^^^^^^^^^^^
本传完全不提,很合常理啊,就拿〈曹休传〉当例子:"(曹)洪从之,进兵击(吴)兰,
大破之,(张)飞果走",曹洪大破吴兰,怎么〈曹洪传〉就完全不提?
: 引这例子需要看你有没有错解史料,一般的看法这叙述有问题,可能是
: “休督诸军向寻阳”,二道征吴是司马懿一道向夏口,曹休一道向寻阳
: ,实际执行中是分三路,还有贾逵从西阳向武昌。这三路部队最终都是
: 指向当时孙吴的首都武昌。
: 因此你用围魏救赵来看的话是不通的,曹休从扬州过来,因此路线是先
^^^^^^^^^^^^^^^^^^^^^^^^^^^^
各传记都显示是曹叡东"征"或亲"征",如果只是救援,会用"击"甚至"拒"之类的字眼
: 到皖城,再往西向寻阳,最后向武昌,曹叡从洛阳出发,方便路线是如
: 司马懿向夏口或贾逵从西阳向武昌,这两个大目标都是适合围魏救赵,
: 不会是在两者后面的寻阳。
司马懿并没有最后向武昌的路线,〈贾逵传〉:
"太和二年,帝使逵督前将军满宠、东莞太守胡质等四军,从西阳直向东关,曹休从皖,
司马宣王从江陵。逵至五将山,休更表贼有请降者,求深入应之。诏宣王驻军,
逵东与休合进"
: 从魏军三路围武昌来看,不知道会怎样觉得魏军有无视吴军的威胁?
: 只有错解史料或迷失方向才会产生疑问。石亭之战要从江陵或武昌抄
: 魏军后路?你到底了解这三处地方的位置吗?石亭连皖城也还未到,
: 江陵和武昌在遥远的后方,如何去抄魏军后路?更不要说自江陵或武
: 昌抄魏军后路相等于要进入曹魏境内才可以,吴军没有这个能力。
要抄魏军后路,不是只有从江陵一种方法而已,上段已秀出司马懿在江陵的史料
照你所言魏军从江陵指向武昌的话,吴军另有从宜安、武陵抄魏军后路的选择
: 项县是颍水路线的重镇,颍水是淮水最大支流,因此是交通最便利路
: 线,亦是去合肥最快的路线,从项县去寻阳并没有水路可直达,也比
: 去合肥远很多,还要从孙吴两大重镇夏口和武昌傍边经过,完全没有
: 理由要这样走,更没有史料佐证,合理的情况是〈明帝纪〉记错地点
: ,误或把汝阳当寻阳这类。
理由?去合肥的话,史料会写曹叡击或拒吴军,而不会写成征了
史料佐证如下,〈明帝纪〉:"秋七月壬寅,帝亲御龙舟东征,权攻新城,
将军张颕等拒守力战,帝军未至数百里,权遁走"
〈文昭甄皇后传〉:"青龙二年春,追谥后兄俨曰安城乡穆侯。夏,吴贼寇扬州,
以像为伏波将军,持节监诸将东征"
〈贾逵传〉:"青龙中,帝东征,乘辇入逵祠,诏曰:“昨过项,见贾逵碑像..”"
《魏略》:"甘露二年,车驾东征,屯项,复入逵祠下,诏曰:“逵没有遗爱..”"
〈衞臻传〉:"权果召然入居巢,进攻合肥。帝欲自东征,臻曰:“权外示应亮..”"
〈吴主传〉:"权谓魏明帝不能远出,而帝遣兵助司马宣王拒亮,自率水军东征。
未至寿春.."
: 曹叡有没有率领全部中军有什么关系?曹叡从洛阳出发的目的是打仗就是亲
: 征,历史叙述自是从洛阳开始计算。这次出征没有遇上战争,从征的中军将
: 领自然没有内容可记。
没遇上战争,从征的将领仍有内容可记,例如〈满宠传〉:"明年,吴将陆逊向庐江,
论者以为宜速赴之。宠曰:“庐江虽小,将劲兵精,守则经时。又贼舍船二百里来,
后尾空县,尚欲诱致,今宜听其遂进,但恐走不可及耳。”整军趋杨宜口。
贼闻大兵东下,即夜遁"
: 在河流内本就没有足够空间给水军作战,需要去到大江大湖才是场
: 合。
倒也毋须把水军偷换观念为作战,运输也是水军的功能之一
你强调许昌有水路,问题我找不到从许昌的水路运输记载
: 这就清楚看到完全错解史料,把错误又不可能发生的当发生过,逻辑上
: 按〈曹休传〉原来的叙述何来二道征吴,史料也清楚提及司马懿汉水下
: ,要会合曹休就要打通夏口。而且司马懿的骠骑将军比大司马的曹休低
: ,怎样可能督曹休诸军。只要把“督休诸军向寻阳”改为“休督诸军向
: 寻阳”,整个叙述就合理和通顺。
史料清楚提及司马懿并没有要会合曹休,更没有要打通夏口,〈贾逵传〉:
"太和二年,帝使逵督前将军满宠、东莞太守胡质等四军,从西阳直向东关,曹休从皖,
司马宣王从江陵。逵至五将山,休更表贼有请降者,求深入应之。诏宣王驻军,
逵东与休合进"
督有很多意思,可作催促解,督曹休诸军,主词是曹叡,他既派司马懿从汉水下
又催促曹休诸军向寻阳
: 按〈曹休传〉叙述只有提及在皖城,可见很大可能误记皖城为寻阳。
上面已列过本传漏提的范例,麻烦别什么事情都推给误记
: 李康实际史料不能判断是在魏明帝时当寻阳长,只是知道当过寻阳长
: ,但什么时间不清楚,有些的说法只认为“起家为寻阳长”只是士途
: 开始,并非魏明帝异其文才出士。
: 从史料上地名也会不准确,寻阳从史料上没有在曹魏境内,李康这寻
: 阳长是误写还是内移建立的没有办法知道,亦有可能李康在东汉时就
: 当过寻阳长。
魏明帝异其文,遂起家为寻阳长
你要告诉我魏明帝异李康文采,结果"遂"一直遂到晋明帝是吧
至于李康在东汉时就当过寻阳长?原来魏明帝即位于东汉啊
: “通讨虏渠谋伐吴”,这是知道目的,但怎样用才是关键?通讨虏渠的用处
: 又是什么?一般说法是通讨虏渠引汝水入颍水,增补颍水流量,方便颍水运
: 输。
: 许昌作为曹丕建立水军的地点,所在的颍川郡本来就有多条河流流经
: ,包括淮河最大支流颍水,许昌有没有天然河流通到邻近的大河流,
: 可能是有,也可能有湖,不然曹丕建立水军在这里就很奇怪。如果是
: 没有天然的,人造的渠或湖应也会有,不然许昌就不会成为重镇。
通讨虏渠的用处,就是用来东征徐州
本来很奇怪无误!因为你找不出曹丕建立水军在许昌的史料
: 曹丕有没有通讨虏渠并不影响舟师东征,〈文帝纪〉“(224)秋七月,
: 行东巡,幸许昌宫。八月,为水军,亲御龙舟,循蔡、颍,浮淮,幸
: 寿春。”未通讨虏渠前一年,曹丕还乘龙舟到寿春。去谯的话走颍水
: 在项县北转蒗荡渠,然后转入涡水去谯,完全看不到通不通讨虏渠有
: 什么影响。
〈文帝纪〉:"秋七月,行东巡,幸许昌宫。八月,为水军,亲御龙舟,循蔡、颕,
浮淮,幸寿春"
曹丕乘龙舟到寿春是为了东巡,不是东征
: : 想知道许昌跟郾县有水路相连的史料出处?
: 从史料上看到许昌可以通到颍水,讨虏渠是连通郾县到颍水,许昌
: 到郾县可通水运是自然不过的事。
讨虏渠连通郾县到颍水?请问出处?
: 看史料就要留心杜畿是受诏作御楼船,楼船不会是许昌水军的用船,楼
: 船这种大船需要在大江大湖才适用,这是为什么在黄河的孟津试船。
: 许昌建立水军、从许昌乘船去寿春、从许昌舟师东征,这些全都在〈文
: 帝纪〉有记载,许昌更是往返是前线的中继站或留守指挥部,不但曹丕
: 、曹叡时是,就是在曹操年代也是,后来的司马师、司马昭也是。而且
: 最重要的一点要是许昌不能通水运,在许昌建渠就远比在郾县建讨虏渠
: 优先得多。
都写"御"楼船了,然后又知道〈文帝纪〉的舟师东征,敢问是谁乘坐御楼船东征啊
你前面讲许昌通颍水,偏偏曹丕亲御龙舟的路线,明明就是"循蔡、颕,浮淮,幸寿春"
说许昌通蔡县还差不多,建立水军的依旧没有一定在许昌,而可能在蔡县
从许昌舟师东征?〈文帝纪〉:"八月,帝遂以舟师自谯循涡入淮,从陆道幸徐"
为何不写成自许昌循涡入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