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boman (暴 民)
2019-02-27 23:34:46引述《Houei (金山好吃粥,伸!)》之铭言:
: 是时候省去意气之争,只针对核心大纲提出论证了,说穿了其实就几个大方向罢了:
: 一、故关 - 狄道的相对位置
: 从《淮南子》的叙述,愚见以为临洮比狄道更西边:
: "秦之时,高为台榭,大为苑囿戍...丁壮丈夫,西至临洮、狄道,东至会稽、浮石;
: 南至豫章、桂林.."
: 《后汉书.西羌传》:
: "秦既兼天下,使蒙恬将兵略地,西逐诸戎,北却众狄,筑长城以界之,众羌不复南度"
: "至于汉兴,匈奴冒顿兵强...臣服诸羌。景帝时,研种留何率种人求守陇西塞,
: 于是徙留何等于狄道、安故,至临洮、氐道、羌道县。及武帝征伐四夷,开地广境,
: 北却匈奴,西逐诸羌,乃度河、湟,筑令居塞;初开河西,列置四郡.."
: 显示部份羌人被匈奴从北边驱赶,于是选择南下先到狄道
: 之后才安置在"陇西塞"的所在地临洮
: 配合我前一篇,可看出临洮乃位于狄道西南的方向
这里又解错史料,"陇西塞"不是一个要塞,这是指边界,意思守陇西边界,
因此这批羌人被分配到狄道、安故,临洮、氐道、羌道这五个县。前四个
县在秦长城范围,。陇西当时是西汉西边的边界。
: 接着我要强化故关座落于临洮而非狄道的假说,《后汉书.西羌传》:
: "迷吾子迷唐及其种人向塞号哭...将五千人寇陇西塞...迷唐因而反叛...复寇金城塞
: (贯)友乃遣兵出塞,攻迷唐于大、小榆谷..
: 上面一段告诉我们大、小榆谷应该介于金城塞 & 陇西塞之间,又金城在陇西之北
: 这表示金城、陇西当中的狄道,极可能没有关塞!
: 否则迷唐直接寇掠离大、小榆谷最近的"狄道塞",岂不省时多了?
花点时间认真看看史料怎样写,再花点时间去思考,解不通就去看白话版
史料,找地图来看在现今也非常方便,就不会有现在的瞎子摸象。
金城塞和陇西塞如前述是边界,大、小榆谷在金城和陇西边界附近,迷唐
时陇西边界已经不是在秦长城。从临洮北上到安故、狄道是秦长城所在,
认为这段没有关塞就太奇特,这本是秦长城整条西长城怎可能没有关塞,
光县城就有两座。
: 顺便回应一下迷唐较合理的逃窜路线选择为:
: 不会找没出口,亦即没关塞的地方而去,而离长城越远越好,以免把自己逼入死角
: 所以我才会认为他由北往南逃到临洮的南部,甚至是"陇西塞"的西南方
: 脱离"起临洮"的长城范围,如此更不会被长城封死,然后再往北找机会返回大、小榆谷
: 至于为何不直接往西逃?因为有来自枹罕的汉军啊啊啊
: 综合以上诸点,我认为故关是在狄道以南的
迷唐入塞是还没有去到秦长城,因为西汉版图已经往西推进很多,金城郡和
河西四郡是新边郡,在东汉陇西郡新增洮水以西及黄河以南的范围,在金城
西北有新长城切断南北交通,西南沿湟水有护羌校尉守护金城西及南边界。
迷唐最有可能是从夏河到白石、枹罕、大夏,未到原秦长城就南下临洮,从
临洮沿洮水向西逃向西倾山离开东汉边界最有可能,高山应就是指西倾山。
故关在什么位置,前面已经引《三国志集解》的说法,你只有空谈,还
建基在错上加错的误解下。
: 二、狄道的价值
: 既然阁下认为王经不可能比姜维还早到达狄道,但王经又把狄道作为前线基地
: 在狄道前部署兵马守备...这不就意味着狄道的价值,在于这据点失守之后的危机
: 但 #1SQ1D8pT 这篇却认为〈陈泰传〉里,形容狄道重要性的讲法,本身严重跨张失实?
先前已经有回,自己回去看。
: 三、"奔北"是否仅作为战败之意
: 关羽自襄樊"引军退还"(关羽传)时,可没有溃散耶,是直到老家江陵丢了的消息传来
: 才"羽军遂散"、"兵皆解散"(吴主传)
: 关羽也不是如你所说,详尽记录自己威风的获胜方啊
: 还有,《三国志》的袁谭败奔平原,是已经发生在他两兄弟"大战(邺)城下"
: 连曹操都收兵回许昌以后的事了,跟我举的是两则不同的战事
可没有人说引军退还会一定有溃散,"奔北"有战败的含意可不代表战败就
会称为"奔北",但《英雄记》的"奔北"说法可能提供额外信息给读者。
《三国志》的袁谭败奔平原与《后汉书》的奔南皮后再奔平原没有什么大
不同,《三国志》跳过袁谭在南皮又大败这一段。
: 四、解狄道之围真的只有陈泰一人所为吗
: 我质疑是否有部份邓艾的功劳被陈泰抢走,被你以非得官方定案,这样才算数的话
: 那你以前引用鱼豢"私撰"之《魏略》,该怎么解释?
你有写出来吗?你写出来的与现在的说法相去太远。
"发生弑帝以后才成书的《晋书》,直接把解狄道之围的,从陈泰换成了邓艾"
要说《晋书》叙述的不同,反而是王经部份,已经没有称是大败。
: 五、《水经注》
: 蕈川县当作地名没有问题,找蕈川县确实并不困难
: 然而你自己也没往不远处继续找,《水经注疏》跟其他史书存在矛盾之处:
: "《隋志》,水池县,后魏曰蕈川。水池故城在今洮州厅东北一百六十里。
: 蕈川水当在其北"
: 另一方面:"《隋志》后周改蕈川为水池,盖周废蕈川县,移水池于蕈川城也。
: 魏水池城当在蕈川之北"
: 这又意谓后面"蕈川之北",即便如同你所声称《水经注》的"(蕈川水)东迳蕈川北"那边
: 指的是蕈川县,则后魏时的相对关系会变成:
: 蕈川水
: 水池城
: 蕈川县(水池县)
: 问题在,《(后)魏书》告诉我们,水池县在后魏时,并非叫做蕈川县,两者是平行单位?
: "洪和郡领县三,水池真君四年置郡,后改。蓝川真君八年置郡,后改。蕈州延兴四年置
: 因为《水经注疏》误以为水池县 = 蕈川县,于是可能之一的真实情况是:
: 水池城(水池县)
: 蕈川水
: 蕈川县
: 差别在我特别强调蕈川水离蕈川县较远,故郦道元要写也是写"东迳水池南"之类的
: 总之,既然《水经注疏》连这几个县的履历都没厘清了
: 则不排除它错解实际上在蕈川水以北的水池县,当作蕈川县的可能性
: 换句话说《水经注》的原文:"东迳蕈川北"的主词,不一定指的是蕈川水
: 仍有主词为洮水支流的可能
当你怀疑北魏人写错北魏行政区的名字,这通常已经显示是你错。
你会错是因为《水经注疏》是更不好阅读的书,水池故城在今洮州厅东北
一百六十里。这是同蕈川水无关的附注,只是提供水池故城的信息,即北
魏水池县的位置,但非《水经注》的北魏蕈川县位置,《水经注疏》是讲
得清楚蕈川是北魏蕈川县或相等于后周水池县。
蕈川水当在其北的其是指后周水池县非北魏水池县。与北魏水池县(水
池城)有关的可以在《水经注疏》中的蓝川水看到。
蓝川水注疏
董佑诚曰:《地形志》,河州洪和郡蓝川县,真君八年置郡,后改。即此
《注》所称蓝川也。当在今狄道州西南土司境。历水池城北,朱讹作水城
城。赵删下城字。戴改水作桑,删同。守敬按:《地形志》洪和郡有水池
县,真君四年置郡,后改此。惟上城字当作池。别无讹衍。《隋志》后周
改蕈川为水池,盖周废蕈川县,移水池于蕈川城也。魏水池城当在蕈川之
北,在今狄道州西南。
蕈川水就是你要找的洮水支流。从《水经注》和《水经注疏》都找不到的
洮水支流还有可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