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觉得这个问题,在板上的大家大概都玩过R大的姜维传之后,
再由我这个没玩完(我只玩到张嶷死掉那关 QQ)的人来谈,有点班门弄斧;
但我是觉得要谈论刘禅的评价,不先弄清蜀汉末年的权力结构跟问题所在,
就会流于空话;因为一个历史事实不可能是完全由一个人所引起,
所以要评价刘禅,当然就应该了解他在蜀汉末年的政局扮演什么角色,
或是对蜀汉灭亡应该负起什么责任,不然一边只举优点一边只举缺点,
到头来就是鬼打架而已。
首先有两点背景知识是在谈论蜀汉末年政局要先了解的:
1.刘禅跟诸葛亮这一对君臣是空前绝后的政治奇蹟
这话绝对不假,历史上没有哪个专制政权领导人把权力全部“放”出去还收得回来的,
这归功于双方面都非常了解自己的立场并尊重对方的立场,
都不会过度干涉对方的所作所为,所以诸葛亮可以一面代行君权,
但保持尊重尊敬刘禅的态度,使得刘禅这个诸葛亮的权力合法来源得以保存;
而对刘禅而言,与前说是“放权”不如说是“外包”,
他把实际的行政事务外包给诸葛亮的丞相府团队执行,
唯有碰到高于诸葛亮地位能仲裁的权力纷争才出来裁决(李严案),
同时借由诸葛亮的合作保有自己的权力地位。也就是说他其实没把权力放出去,
他一直牢牢抓在手上,只是大多时候不用而已,
刘琰跟李邈这两个倒楣鬼的例子可以说明撞上刘禅的逆鳞还是会当场去世的,
不是什么都要等丞相府来办。
2.诸葛亮过世之后的战略方向修改
这方面诸位看倌应该不难理解,从蒋琬把前线基地从汉中一路后撤到涪县,
乃至于费祎不断压制姜维出兵来看,可以说整整蒋费二相期间,
丞相府的战略大方向就是“保国治民,敬守社稷,如其功业,以俟能者”,
而不轻易动兵应该也是朝野──包括益州士族的共识。
好,然后246年,蒋琬跟董允双双去世。然后253年,最后一位四相费祎也身故。
旧丞相府的时代宣告终结,蜀汉政局突然出现了权力真空,
与此同时制衡皇室(董允)与军队(费祎)的权力也不复存在。重新发牌。
对于刘禅来说,他发现他突然失去了可以稳定依靠信赖外包的对象。
以往大事只要丢包给丞相府就大多能获得完美的解决,
但现在丞相府的旧巨头们已不复存在,新人则还没有累积足够的威望与经验。
于是刘禅决定把手伸进去,开始亲政,而黄皓就是他的发言人。
如果最近有跟Kea大董卓传的朋友,应该印象Kea大有提到,
屠杀宦官并不完全是一件好事──虽然杜绝了宦官干政的可能性,
但同时也把皇帝孤立了起来,没有宦官可以支撑的汉献帝跟曹魏两代废帝,
面对权臣毫无还手之力,连要联络外臣都会被外臣背叛。
相对宦官就比较没有这方面的风险,一来是自己从小看到大的家仆,
二来士大夫多半不屑攀附宦官,也少一层被背叛的风险。
所以黄皓在整个蜀汉政局的位置,实际上就可以看做刘禅的代言者,
也可以明白刘禅面对姜维的质问,才能轻描淡写的说黄皓只是一个“趋走小臣”,
因为对刘禅来说黄皓就只是那样的角色,黄皓甚至连窃弄刘禅权柄的地步都还没到。
而现在我们细数黄皓的罪恶,其实远不及他那些汉末的前辈,
既没有诱导皇帝荒淫、也没有鱼肉百姓,数来数去能说的就一个“排挤忠良”,
但是“排挤忠良”这码子事,在派系斗争的时候根本就是再日常不过的事,
姑且不论这些“忠良”拿到权力之后还是不是“忠良”,
黄皓也不过是将这些人调开天子脚下了事,不但没取任何人性命,
连把人调到蛮荒之地吸瘴气的事也都没做....这奸臣当的也太失格了点吧?
现在一边是跃跃欲试要亲政的皇帝,一边是准备大干一场的军头,
两边都被丞相府压抑的久了,所以一拍即合。
丞相府这边,本来继承者应该是陈袛,
但是陈袛看看情势,决定加入刘禅跟姜维的一方。
这等同背叛了丞相府与士族不轻易兴兵的共识,
再加上姜维出兵频率更高(一年一次)、成果更少、损失更大(段谷),
乃至于士人意见领袖谯周必须站出来公开与陈袛辩论国策(《仇国论》)。
但在皇权、军权、以及一部分政权相结合的稳固体制之下,
虽然矛盾的种子已经种下,但表面上仍是平安无事(?)的度过了五年,直到陈袛去世。
继承陈袛的是诸葛瞻、董厥、樊建三人组。
有趣的是这一票人号称跟黄皓不共载天,但是却跟黄皓有着共同的目标:干掉姜维。
而且连继承姜维的人选,两边的考虑都一模一样:阎宇。
如果诸葛瞻等人真的对黄皓深恶痛绝,他们会推举一个黄皓属意的人选上位吗?
或是刘禅跟黄皓看到姜维一再失败,转变方向支持士人呢?没有肯定的答案
总之以姜维262年再度大败为契机,这次皇室跟原丞相府联手,准备排除姜维,
但是毕竟排除一个手握重兵在外的军头并不是那么容易,
姜维干脆学刘璋时代庞羲、李异等前辈,龟在外地不回来了,
成都方面也不敢贸然派人去取代姜维,怕刺激姜维变成魏延第二,
在军政两方僵持的状况下,曹魏就趁隙入侵了。
总结以上,造成蜀汉灭亡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四相身亡后留下来的权力真空,
造成各方势力去争相填补权力的空缺,最后造成失衡的派系斗争,
然后派系斗争又让国政的运作停摆,最后给了外敌可趁之机。
这里头所有的主事者都要负点责任,包括刘禅在内,
固然刘禅想要插手国政也是无可厚非,他好歹还是个皇帝,已经外包给人家三十年了,
总不好一辈子当个吉祥物吧?但是他亲手处理朝政后,他与黄皓的搭档,
也的确乏善可陈,除了引发派系斗争以外,似乎并没有其他的建树,
当然也可以说,他还在把权力完整收回来的半途上,国家就亡了,
自然难以看出他的施政手腕,但是同样也能说,他过于热中于派系之间的权力游戏,
而忽略了国家真正的危机。有两件事可以看出到末期蜀汉几个主事者,
已经将派系的斗争置于国家安危之上。首先是黄皓跟刘禅被批评的请巫师问卜出兵这件事,
第一要说明的是,这件事现在看来很可笑,但是对当时的蜀汉舆论可能有效,
因为益州一直是一个地方宗教色彩很重的区域。撇开巫师不谈,刘禅跟黄皓的心态是,
“宁愿放著外敌不管也不能再让姜维增加实力”。这就非常有问题了。
诸葛尚的说法更恐怖,他要杀黄皓以谢国人。问题是黄皓有什么罪过足以被杀头?
他连“诱导刘禅做坏事”这条罪名都很难说得通啊?
诸葛尚讲出这话的同时,已经跟准军事政变宣言差不多了──虽然是临死时候讲的,
跟刘封自叹不用孟达之言、杨仪嗟叹当初为什么不率军降魏差不多水准。
但是他也许忘了,他爷爷当初是如何竞竞业业,才跟刘禅保持奇蹟一般的君臣关系的,
一旦诸葛瞻父子动武杀了黄皓,他们还能回去如同诸葛亮当时一般的君臣关系吗?
如果去看〈后主传〉,读者会发现里头找不到后主。
几乎就是一本流水帐,看不见刘禅在里头做了什么,
真正印证了陈寿“国不置史、注记无官”的情况,甚至可以想像陈寿一边写一边骂,
最后无可奈何凑成一篇的模样。我想也是因此,刘禅受后世翻案人的青睐吧。
──这种够重要、行事又够空白的人物,太多文章可以做了。
再加上对人物的褒贬通常也是为了宣扬某种价值观,对刘禅则更是如此,
赞扬他“乐不思蜀”是明哲保身的大智慧的人、
表彰他最后投降是疼惜成都百姓的人,都有自己的一套价值观要宣传。
而同时,因为价值观不是绝对的,所以一个历史人物在不同的时空有不同的评价,
本来也都是稀松平常的事情。所以我想,就轻松看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