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心得] 刘巴的货币操作

楼主: Houei (金山好吃粥,伸!)   2018-02-24 17:27:14
※ 引述《asdf95 (K神我们巴西见)》之铭言:
: : 前一篇忘记注明孙刘关系,变成太理想化的一厢情愿..冏
: : 210年年底,把交州牧-赖恭赶走的吴巨"怀异心",被孙权派的交州刺史步骘所杀
: : 而士燮"率兄弟奉承节度"
: : 214年上半年,刘备攻下成都,靠直百钱而"数月之间,府库充实"
: : 215年上半年,吕蒙翻脸,袭荆南3郡,此时开始似乎再也没必要放行"异物"流通到永昌去
: : 除非东吴抽了极重的商税,而蜀汉也能接受?
: : 直到刘备GG后,邓芝重启了吴蜀间的破冰之旅:"蜀致马二百匹,锦千端,及方物。
: : 自是之后,聘使往来以为常。吴亦致方土所出,以荅其厚意焉"(吴历)
: : 看出在蜀地官市贩售的奢侈品,无法否认有一小段时间的机会,来操作刘巴的想法?
: 这部份我看不懂,能否详细解释?
因为本系列首篇提过,蜀的旧五铢会向吴国流入并购买物资回流套利
所以我把私心认为,比较可能的流入时间点列出来
: 到曹魏就不用平诸物贾
: 曹魏当时实物制为绝对主流
: 在实物制之下,最重要是如何分配
: 也因为是实物制,商贸的重要性很低
: 不同国情没办法用同一套办法
仍需要平诸物贾吧
曹魏的实物制出现,应该是因为高谷价
在此之前,缴绵、绢为税的户调制业已实行 + 斐然有成的屯田
→ 原本谷价该往低位拉
→ 意味着战事需求导致缺粮的程度不小
→ 罢五铢 → 货币流动率下降 → 谷价下降 → 平诸物贾
用分配的角度去想,谷价下降 → 交易量上升,但分配变成了结果,而非所使用的方法
还是我哪里理解错了@@
: : 后来又想到诸葛恪在234年搞定山越,补充了为数不少的人力资源
: : 为236 & 238年两次铸大钱,塑造了些许先决条件?
: 不是,当时铸大钱是直接从民间征铜
: 五年春,铸大钱,一当五百。诏使吏民输铜,计铜畀直。设盗铸之科。
: 这吴简有例子,是直接用兵曹向民间征收
感谢补充!不过这里的人力指的其实是"彊者为兵,羸者补户"的意思
我语焉不详难怪造成误会,sorry
当时仍有战事、建设等其他支出
故搭上为招募来源注入新血的这波顺风车,由于竞争关系而趁机逢低买进
有限预算下,由国家介入出钱养他们,看似还算合理?
: 会子、宝钞自然也有防伪的设计
: 古人不是笨蛋
浮水印只是我随便举的一个例子而已,防伪技术本来就不会仅有一种
一一列出再加以分析,显然已超出我能力范围,故省略XD
: 控制变因?古人才不会懂这现代名词勒
就像您说的,古人虽非万能,但也不是笨蛋
经济学的公式对他们而言,或许未曾以具体的文字,或其他方式实现过
然而很多简单的概念,难道不可能从实务经验累积,而修正再修正吗
: 很简单啊,看征收完之后的成果跟本来预期的差距就知道推行的成不成功
: 这些税如果收不上来,会在官方记录留下未缴的记录
: 来年再征收,如果一直拖缴,那就是收不到了
: 而如果收完之后,有大量的逃户,也不是能持续的制度
: 只是掌握这几点就知道这制度是否可持续
复客制下,豪族合法吸收来依附的贫民 → 人力超过合理根据田地大小而该缴税的比例
→ 以繇役抵税的情况变多 → 收不到的原因,未必是缴不出来
→ 这制度失去准确性
当然会有人说,那限制繇役抵税不就得了?
我只能说,没那么简单,北伐 & 建设所需的人力,始终一直存在
: 吴简的调本来就没打算回流给人民
: 只是因为战争或礼仪等因素会自然消耗而已
自然消耗,但也会自然补充不是吗,除非遇到重大天然灾害 or 人祸
: 你相反了,是布、钱用粮代替
: 毕竟纳税的主体是“农民”而不是“商人”
: 对农民来讲,粮是比布、钱更容易交付的工具
: 因为不用再经过其他程序
: 布要嘛自己织,要嘛交换或买
: 钱一定要从市场取得
: 都不会比直接从田里采收就付给政府来得容易
天灾不多的太平盛世,或许用粮代替布、钱OK
但政府因应战争而加重对粮的征收时,就变得强人所难
逼更多贫民躲去山里面成为幽灵人口的话,依东吴的地形,要躲不难吧
: 太高估此时的市场容纳跟交易能力了
: 研究货币经济史的重点是不能太高估或低估此时代的市场能力
: 《货币战争》之类的论点是过度高估当时的市场能力
: 讲三国全是实物制则是过度低估
: 都不足以反映当时的状况
的确,这方面我的知识还很欠缺,上来打嘴砲的口气如有得罪之处,还望海涵
: : 收不收得到税,只有当时的人知道,所以不如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吧!
: : 既然早已收不到税,那为何孙权不自己除关税,偏要做球给别人?
: 帮诸葛恪累绩政治声望,别忘了孙权很看好诸葛恪
: 这是做球给他强化政治声望的方法
看好归看好,实际的问题仍是得顾的XD..诸葛恪早先"欲图寿春"时,孙权"以为不可"
之后司马懿想攻打诸葛恪,但"望气者以为不利",使得原本想接应的孙权
只好放弃并放生诸葛恪,最后以移防于柴桑来收尾
诸葛恪想北伐的意图,对之前吃一堆鳖的孙权来说,似乎终于明了己方的斤两
抑或他认为时机不当,而不以为然,放弃了类似当初朱桓的防守反击战略
这样还做球给他,除非是认为政治声望完全与军事动员力无关...
事后之明来看,被张特骗的那次,即使政治声望有了
但以吴的国力,动员有点过头的20万,结果就是"百姓骚动,始失人心"
: 跟铁、盐相比,铜真的没那么重要
: 这是历史现实
整体而言比不上没关系,但我们在讨论币制、武器啊
如果说一两年内就想摸清楚对方底细,可能还有点难度
可是魏、吴互为敌人,好歹也延续了好几十年...
: : 收敛难道不能当成收取租税之意?民间为跟西域通商往来而租店面,之后得到金帛犬马
: : 先收取一笔商业税,再以军用之余来向民间购买,这样算搜刮民间?
: : 凉州本来就有外患,如果政府逼民间做生意再抢过来,把人逼走那生意也不用作了吧
: 收敛民闲私仗
: 是要民间不要再大量走私,不是聚敛无度的意思
: 不是搜括民间,而是把商业行为尽量纳入政府控管
: 你误会收敛之意了
: 这里的收敛是指:行为较为检点严肃,而不再放纵。
文言文本来就有很多种解读,要看上下文 & 考虑当时的时空背景来推论
以下理由让我觉得没啥必要针对走私,来大书特书:
1.早在曹丕时代就"设禁重税,非所以便民;其除池御之禁,轻关津之税,皆复什一"
既已减轻关税,我想走私的情况多少会有所改善
2.放宽刑罚的〈魏律〉,直到229年才颁布,而徐邈稍早在228年就
"应死者乃斩以徇,是以信服畏威"...走私这等不轻的罪,亦无轻饶的必要
3.太和年间仓慈在凉州时,"一岁决刑曾不满十人",显示有可能严刑峻法下
被抓到走私而处极刑的情况,并不多见
4.牵强一点的讲,徐邈治下的当时,"家家丰足,仓库盈溢",这样的情况下
为了牟取暴利而铤而走险的,应该不多吧
: 曹魏也有高级纺织品
: 所以这些不一定是蜀锦,可能有不少是曹魏的高级纺织品
: 曹魏几次赏赐外交使节就有不少高级纺织品
: 曹魏有很多高级纺织品基地,只是受到战争破坏而已
我只说"蜀锦的可能性最高",没说"一定是蜀锦"
贴那一堆东西,是为了说明蜀锦借由海上丝绸之路,而与外国贸易的可信度如何罢了
: 三国只有吴国没有足够高档次的纺织品
: 所以你的认知很有可能是错的
没有吗?
孙吴并未忽视纺织业,例如陆逊就曾"劝督农桑"
浙江一带,隐居不愿意出来做官的杨泉,其《蚕赋》对蚕宝宝的叙述:
"逍遥偃仰,进止自如"、"在庭之东,东爱日景,西望余阳"
让我们来看三国当代的人,有没有提到高档次的纺织品吧!
左思的《吴都赋》,明载了"乡贡八蚕之绵皆言绵而不言丝"
陆凯的《奏事》:"诸暨、永安出御丝"(太平御览.布帛布一)
更晚一点的南朝手工业,亦有豫章的"鸡鸣布",当作南朝纺织业兴隆的具体例证
或许孙吴时,已开始有其雏型,也说不定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