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goo.gl/83icqy (图文版本)
=================================
如果一年前有人跟我说年底要跑一场马拉松, 我会认为他疯了...
2016年底那时体重接近90kg, 连跑个3km都气喘吁吁. 那时后工作刚好有个空档,就决心开始恢复运动习惯, 最爱的篮球因为医生告诫我阿基里斯腱发炎以后还想走路的话就不要再打了, 所以只好去跑步, 再加上接收老婆的二手gps手表,一整个新奇玩具, 就会想测试自己能跑多远, 每每记录一个新的路径/纪录都会觉得开心而开始规画下一个目标, 就这样逐渐的歪掉, 朝向马拉松42.195km前进.
底下文长, 先讲结论- 练习不足,
2017台北马初马, 芯片时间 3:44:46, 大会时间 3:46:53.
** 起跑时自我感觉非常良好(过头), 配速乱七八糟, 还可以左右超车, 欣赏风景.
** 10km左脚膝盖突然无力, 只能免强用右脚支撑前进, 大会规定要随身携带身分证明,然后阿我这时候的健保卡就掉了下来!! 造成后面跑者紧急闪避, 真不好意思.
** 12km~19km进入河滨之前左脚开始恢复正常, 17km趁人少先上厕所.
** 20km终于追到了先出发的3:45配速员, 就躲在人群中遮风取暖.
** 30km快到河滨折返点, 这时候强烈疲劳感袭来, 我超级后悔报名马拉松,似乎永远也跑不到尽头的感觉. 但我还有一个万金石马拉松... Orz...想到眼泪都快掉出来了, 干嘛自虐阿!!!
** 38km两脚大腿四头肌开始微微抽蓄, “Shut up, legs”, 心理想着只剩下4km,不就是平常跑操场或者跑步机上的20分钟而已吗?! 不断地用力拍击左右腿,声音之大, 我想旁边的跑者应该会觉得很困扰吧. (这家伙在自虐阿~)
** 41km右大腿开始先发难, 真的抽筋了, 只好停下来稍微伸展一下, 立刻出发.这两公里的路程感觉有一世纪这么遥远, 跑着跑着右手也抽筋了, 还好比赛不是用手跑步, 稍微伸直放松就可以恢复, 只是跑姿就这样歪掉惹~
** 距离终点500m, 101大楼前, 左大腿也抽筋了, “Shit” 我心里想,“不会要走着到终点吧?!”, 再度停下来走一走, 踢几下伸展左腿, 马上又起跑.
** 最后300m看到终点大门, 超兴奋的, 内心戏不断上演, “天啊, 终于快解脱了”,“不能暴冲阿, 要忍住, 终点前抽筋超难看的!!”
** 最后80m用尽最后的力气抬起双脚大跨步的往前冲阿, 什么都不管了!!
** 踩到终点线前的那一刻还是有不真实的感觉, 转身向赛道鞠躬, 工作人员送上大披巾以及奖牌, 才意会到我真的已经完赛了, 真的辛苦, 好辛苦,眼泪都快掉出来了.带着疲惫的身躯, 向水站出发直接占据一个水桶狂喝,一跛一跛的往前进领行李/换装(就铁腿拉~), 找到台北市政府室内的一个角落,就坐着休息, 按摩著受苦受难的双脚, 时不时的抽筋, 让我一点都不想站起来,回程捷运上下楼梯简直是一种折磨~~ QQ
好啦, 看到这边算你有毅力, 你可以左键离开, 或者继续看下去我这一年的变化...
近一年的跑量累积1200km对于有在慢跑的人来说, 简直少的不可思议,但对于慢跑门外汉的我来说, 算是一个全新的开始, 从研究跑步姿势,训练方法, 配速/补给策略, 受伤恢复, 还要分清楚肌肉疲劳和受伤的区别,才发现原来跑步不只是两只脚交换前进而已, 这中间的学问非常多, 既深且广,一踏进去简直无法自拔. 研究了理论, 就会想要急着实践, 这不像是写程式一样,写完马上compile就可以执行得到结果, 跑步得要花上一段时间, 才会知道当初的方法是否有误, 分析跑步的数据再找出改进策略, 一步步的加强自己.
从2017年初开始就加入公司健身房会员, 规划一周两次的飞轮课程, 一次皮拉提斯核心课程, 然后跟着肌肉猛男同事练重训. 慢跑则是无心插柳的结果, 也因为跑步带来体重减轻的副作用, 越跑越有兴趣. 体重也从90kg减轻到81kg. 有时候爆汗后去量甚至不到80kg呢~(自我满足中...)
报名这次的台北马真的是纯粹运气, 因为大家说 “台北马很难抽中”, “台北马是指标赛事, 一定要参加”, 很多坏朋友就这样推坑, 反正我闲来无事试试手气也好, 没想到一抽就中, 跟大家讲的都不一样, 万金石马拉松也是一模一样, 有没有这么巧阿, 两个这么难报名的赛事都被我抽到 QQ 只好硬著头皮上了.
这一年很感谢公司长跑社以及林口跑团. 长跑社建立我很重要的暖身操以及训练后收操的观念, 林口跑团像是个温暖的大家庭, 能参与他们的LSD练习真的是欢乐多多, 也非常照顾我这样的新人, 练了106/北77的LSD感觉功力大增, 我也因此变得比较有信心能跑超过20km的长距离. 但是要对付马拉松, 我心里知道还是远远不够, 30km之后的世界是我无法想像的, 就在这初马即将见识到不一样的人生.
"If you want to run, run a mile. If you want to experience a different life, run a marathon."
半马21km我知道我的配速如何, 所以可以游刃有余的规划并完赛, 配速区间也可以精准分出上下坡的不同. 但是全马, 我则完全没有把握, 比赛前一个星期我一直在研究台北马赛道, 试图找出最佳的配速策略, 可是阿, 我完全没体验过30km之后的距离, 也不知道身体会出现什么样的变化, 所以最佳的配速就是用体感加上心跳控制. 从结果来看心率控制的还可以, 前期控制在160bpm以下, 后期控制在175bpm, 平均心率164bpm. 看起来还蛮像那么一回事的, 可惜两只脚不给力, 肌耐力完全不足以应付42km. 最后4km配速完全走样,眼看着3:45配速员带着他的气球渐渐地飘远了.
对我来说30~38km是心理上的折磨, 38~42km则是双脚折磨. 练习不够是我唯一的感想, 平平都是市民跑者, 怎么大家都跑起来轻松写意, 我却哀声叹气. 所以这次休息足够后, 得要开始重新吃课表, 以Hanson’s训练法为主轴, 稍微依照自己生活型态修改课表, 目标就是放在明年3/18的万金石, 期望能维持目前完赛时间, 不要再发生抽筋的问题. 这算是新年新希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