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线格差:为何日本轨道交通网络,与社会阶级一样两极化?
文:张正衡(台湾大学人类学系助理教授)
在台湾的都会地带,特别是轨道运输路网相对完备的双北地区,房地产价格与居住正义
议题经常与轨道基础设施的建立高度相关。不仅捷运沿线的房价保值,在要实践居住正
义时,也往往依赖轨道运输路网,来实现郊区或社会住宅的居民的通勤需求。
不过,由于台湾目前的通勤轨道系统大多受到政府管制,因此不同捷运沿线地带的房价
或都市发展,只是反映原有的区位条件或历史结构,相对日本来说,台湾较少出现那种
因为家住某条捷运路线衍生而来的社会阶级地位。
可是,在民营轨道运输业高度发达的日本社会,不同的轨道交通网络,会发展出风格殊
异、甚或有阶级差异的都市生活。
2016 年,《沿线格差》一书在日本上市,搭上了近年来日本社会中关于阶级差异(亦
即日文中所说的“格差”)的热门话题。本书主张,在东京首都圈的18条主要通勤铁道
路线中,每条路线的沿线区域生活品质,其实与日本社会阶级一样两极化,可分为赢家
和输家两个类别。
这种以区域、而非以人群为单位的分析,从社会学的眼光来看,有趣的事情在于:要能
成立这样的讨论,就表示在日本,不同的铁道路线的沿线区域,其都市发展(包括商业
、房地产、空间特质)的确会因为所经过的轨道路线而有明显不同,并且已经是公认的
共识。
不过,这种沿线格差是如何产生的呢?为什么会如此呢?在日本的都会区,轨道运输服
务的提供往往不只来自于国营公司或公共事业,而同时有着为数众多的民间业者参与其
中。对于台湾民众而言,因为缺乏搭乘私营铁路的相关体验(即便民营化的台湾高铁也
有着官股的介入与层层监控),可能也难以想像私营铁路业者,如何可以在都会通勤运
输服务,乃至于都市区域发展中扮演关键角色。
在日本,私营铁路(以下简称私铁)早已在与公营铁路事业的竞争中发展出一系列的经
营与获利策略。其中的一种经典操作,叫做“沿线开发”。而沿线格差,便是由各家不
同的沿线开发策略与差异化造成的结果。
沿线开发的文化
阪急电铁的创始人小林一三,是日本铁道沿线开发策略的公认典范。
小林当时规划了一系列主动创造乘车需求的空间策略:首先,他在郊区终点站设置休闲
娱乐场所(例如宝冢剧场),又在市区终点站则设置购物中心(例如阪急百货店);接
著,他在阪急沿线打造出坐拥自然美景的居住空间及观光区,吸引中上阶层家庭入住或
造访,企图吸引更多人更频繁、更长距离地搭乘火车。
小林先生成功地以沿线开发的经营模式,让阪急电车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步,业绩蒸
蒸日上。其秘诀在于,他不只是坐等在地人改搭阪急电车,而是积极创造搭乘阪急的人
口与需求。
小林的手法之所以成为典范,在于他并不只是想着卖车票赚钱,而是透过建立一套属于
现代日本中产阶级的生活价值与社区文化,来支撑他的轨道事业。换句话说,小林一三
作的不只是运输生意,他还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阪急“沿线文化”与阪神地域认同,沿着
铁道路线开创出一种属于那个时代与特定阶级的美好生活空间。
而这种沿线开发的想法是怎么来的呢?小林一三的擘划蓝图,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他到
欧美考察的经验。其中,他以英国田园都市(garden city)的构想为基础,衍生出的“
田园郊外”概念,启发了他的阪急电车沿线开发规划。他本人曾经到美国梅西百货参访
的经验,也成为其集团开设日本阪急百货店的范本。随之而来的,是这些外来与本土文
化的融合,从日本关西扩散到了关东都会地区,影响了当时的实业家涉泽荣一。
涉泽荣一在面对东京人口急速成长的问题时,便期待透过东京郊区与轨道运输路网的开
发来解决,因而成立了田园都市会社。而在东京铁路圈里能成功继承上述这些轨道交通
网络遗产的关键人物,就是在1920年代创建了东京横滨急行电铁(东急)的五岛庆太。
东急王国的崛起:百货、大学与沿线开发
五岛庆太主理下的东急电铁,虽然仿效小林的成功经验,却改用一种更加激烈的手段来
进行沿线开发。一方面,五岛透过企业并购的手法,迅速地将百货零售行业纳入东急的
事业版图,并且以在沿线重要站点连锁经营的方式,进一步扩展其影响力。
另一方面,五岛则借由捐赠校地与资金援助等方式,鼓励高等教育学校在东急沿线各站
建立校园(例如东京学艺大学、庆応大学、东京医科大学、东京都立大学等),提升东
急电铁的日常搭乘率。这样的空间纹理,直到今天都还能够在东急沿线区域被清楚地指
认出来。
五岛这种颇具侵略性的经营手法,让他在日本业界得到了“强盗庆太”的名声,但也为
其财团带来了巨大的资本积累优势。借由积极地操作并购与土地重划,东急铁道沿线的
发展,便从点(车站)与线(路线)拓展,转变成面(市镇街区)的整体开发,毋宁是
一种更具有经济效率的开发策略,借此建立起东急电铁巨大的商业版图。
相较于小林一三,日本铁道研究者指出,五岛庆太打造东急王国的主要手段,较为忽略
沿线文化的培养以及社区互助的基本价值,而更加着眼于不动产投资中所能撷取的商业
利益。
东急铁道公司连结东京和横滨的主要路线“东急东横线”在东京市区的终点站是涉谷,
因此东急集团也高度地影响与涉入涉谷站周边的开发计画之中。虽然如此,东急所拥有
的铁道路线却止步于涉谷,未再更深入东京都核心地区。
这其实是因为,在当初开始发展东京轨道路网时,东京都政府采取的是“交通市营主义
”,认为市区内部的公共轨道运输应该要由公共部门来营运。因此,几乎所有来自市郊
的私营铁路路线都只能以山手线上的站点,作为转运的终点,而不允许私铁车辆直接开
入东京都市中心。
一直要到经济迈入高速成长的1950年代,为了解决当时“通勤地狱”的交通壅塞问题,
才开放“直通运转”的调度运作方式,让私铁列车能够直接开进指定的东京地下铁路线
,以求更有效率地纾解每日庞大的通勤人潮。但也正是透过直通运转的操作,东急公司
的营运路线在战后陆续接上了繁忙的东京地下铁路线,增加了交通上的便利性与效率,
并使得东急沿线的房地产大幅增值。
时至今日,东急集团不仅已经建立了关东地区首屈一指的轨道运输服务系统,其周边产
业如百货公司、饭店等更是遍布全国。在这样的企业形象加持之下,东急铁道公司的几
条主要路线(如东急东横线与东急田园都市线)的沿线区域,已经成为东京居民在置产
或定居时的首选,达成了“被指名路线”(选ばれる沿线)的目标。
东急集团旗下的事业更是大幅扩张,横跨食衣住行育乐,几乎涵盖沿线居民大部分的民
生需求。东京的中产阶级居民,甚至可以终其一生都仰赖东急集团所建构的商业世界度
日。这样的反乌托邦幻想,似乎真的可能在日本私铁行业中存在。
不是人人都成功:沿线格差
但是,住在东急沿线上,真的就显得比较风光吗?要具体回答这个问题,或许可以藉与
另一家同样位于东京首都圈的“相模铁道公司”对比,会比较容易理解不同的沿线生活
圈之间,所可能存在的高低阶级印象差异。
相模铁道(以下简称“相铁”)的运输服务范围集中在神奈川县境内(相模是这一带的
古地名),其主要路网连结了位于神奈川县中北部的横滨市郊区与市中心。相铁虽然算
得上东京私营铁路业者中的大公司(大手私鉄),但却经常被认为是其中地位最低、名
气最小,甚至最显得“土(地味)”的。
首先,相铁的总营运路线短,其关连集团事业的规模、数量与多样性相对其他铁路财团
而言也较低。若与东急这种顶级的铁路“名门”集团相较,显得像家不起眼的中小企业
(但其实相铁亦跨足饭店、不动产等行业)。
其次,相铁原有的营运路线无法跨过神奈川县边界,直抵东京都的主要车站。这对于在
东京就职的通勤人口而言,不仅不够方便快捷,更坐实了相铁只不过是一家乡下公司的
偏见。最后,相铁的车辆设备的品质与外观,与其他铁路公司相较并不特别突出,因此
也无助于树立其口碑与品牌形象。
若进一步比较相铁的泉野线与东急的田园都市线,就会发现:不论从房地产价格、居民
社经地位、母企业规模乃至于在东京都会区一般民众心目中的形象来看,这两条看似规
划模式相近的路线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位阶差异。
虽然两者同样是以郊区不动产开发作为财务基础来进行规划,不过泉野线沿线居民的平
均收入却显著较低。例如,根据宫田道一和広冈友纪的经验,在泉野线沿线的居住人口
中,一千万日圆的年收入已经算是名列前茅者;不过,这样的年收入水准若是放到田园
都市线沿线来看,却是相对常见的收入水准。
一言以蔽之,这种因为沿线发展而产生的阶级隔离,就是“沿线格差”的典型比较案例。
不过,沿线格差也有改变的可能。比如说,在2019年相铁本线实行直通运转后,相铁的
形象及其沿线房价似乎也开始有所改变。当相铁的电车可以直达涉谷而无需在横滨车站
转车,且新车改换上具有在地特色的海军蓝涂装外观后,相铁线原本被嫌弃的俗气低阶
,似乎被巧妙地转换成一种小而美的高雅形象。
伴随这样的印象经营逆转策略,相铁沿线的房地产市场是否也会开始水涨船高,甚至出
现缙绅化的现象,值得在未来作进一步的观察。
成长机器与都市文化
像五岛庆太这样的资本家所推动的区域开发事业,很接近都市社会学家Harvey Molotch
所提出的“成长机器” 之概念。Molotch 指出战后美国掌握都市治理权力与发展方针
的,乃是由地方菁英、房地产开发商与政界人士等组成的“成长联盟(growth
coalition)”。
这些在规划城市发展时,施政的焦点不是放在居民福祉与教育品质,而是城市的产业与
房地产所能创造出的经济利益。换言之,是将城市当做一部可以操作资本主义发展的“
成长机器(growth machine)”。
像日本五岛庆太这样的铁道资本家,他们所运作的区域开发事业,乍看起来似乎很接近
这种概念的实践:将地方商品化,从不动产买卖中汲取最大经济利益,重视土地的交换
价值而非使用价值。
不过,从日本私铁沿线开发的历史来说,他们从中获利的机制与手段比起美国的案例或
许更为复杂。在各都会区均将陆续建置轨道运输路网的台湾,过往美日的这些都市开发
手法与比较,或许能够为我们带来一些值得借镜的经验。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39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