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建设频爆争议 学者连署要求建立公开审议机制
https://udn.com/news/story/7266/4184796
2019-11-24 16:09联合报 记者吴姿贤/即时报导
轨道建设频爆程序争议,针议委员张胜雄日前辞职表达不满,交通部长林佳龙对此指“国
家重要建设不应被少数人否决”,引发交通学界反弹。张胜雄今发起连署,要求建立公开
且制度化的审议机制,并重新检讨台铁立体化、捷运化政策。
连署发起人、淡江大学运输管理学系教授张胜雄表示,近日专业界与交通部激烈对话,呼
吁决策者倾听专业界建议,尊重专业,建立合理公开的政治决策与审议制度。
连署提出三大要求,第一是建立公开且制度化的审议机制,重大交通建设决策应仿效环境
影响评估、都市计画审议精神,建立公开且制度化的审议机制。包括委员人数、多元专长
、聘任方式,审议程序、审议决定等。
其次是公开所有重大交通建设的报告与审议过程资讯,重大交通建设计画启动前,应有公
民参与机制确认交通问题。主办机关提交审议可行性、综合规画报告、审议过程会议记录
等应全数上网公开,供利害关系人参阅公评。
第三是重新检讨台铁捷运化、立体化政策,连署指出,台铁捷运化、立体化政策实施迄今
,诸多缺失一一显现。面对2050年台湾人口减少300万,65岁以上的高龄者比例超过35%的
社会环境,理应重新检讨因应对策。
张胜雄表示,重大交通建设事涉交通运输、都市建设、经济发展、环境生态、土木机电营
建等众多不同专业领域,短期财政支出动辄数百亿、甚至上千亿,影响层面、时间、空间
、对象既广且深。重大建设决策后果,与劳基法修订、年金改革等制度性决策不同,完全
没有改正机会,错误决策只能成为“蚊子建设”。建设决策过程应有周延机制,避免决策
者一己之见造成社会资源损失。
张胜雄说,有些决策者认为是为了民众百年福祉,但众多争议计画往往源于选举前缺乏详
细评估,当选后“这些计画立即变成无情的政治承诺枷锁”。有人说不满意可用选票教训
,然而影响选举投票因素众多,“单一政策决策并非影响投票的唯一因素”,且错误已造
成又如何弥补?
针对公开重大建设审议过程的要求,张胜雄解释,政府审查委员会常有外聘委员设置,外
聘委员除提供决策咨询,更要以客观立场作为公民监督政府的第一道防线。若缺乏此认知
,只期望外聘委员擦脂抹粉、歌功颂德,不仅缺乏民主素养,更误解制度本意。
至于重新检讨台铁立体化、捷运化政策,张胜雄说,为满足地方要求捷运的需求,交通部
硬将台铁部分路段解释成“捷运”,台铁被迫增辟运量低的通勤站,或高架或地下,不仅
增加营运成本,更严重限缩路线容量,冲击台铁所应担负的运输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