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录] 谷仓效应:为什么团体超过一百五十人就会

楼主: deepdish (Keep The Faith)   2016-05-15 20:02:15
【转录来源】故事
【文章标题】谷仓效应:为什么团体超过一百五十人就会分裂?
【完整内文】March 22, 2016
作者:吉莲.邰蒂(Gillian Tett)
二○○八年夏季,脸书悄悄跨过一个小里程碑,
脸书高层发觉公司的规模扩张得非常迅速,如今已雇用超过一百五十名电脑工程师。
2012年Facebook股票在纳斯达克开盘时祖克柏与员工合照。 (来源:Facebook)

外头没人知道脸书的工程师人数突破这个数目,大概也没人在乎,
毕竟所有成功的硅谷新创公司都会迅速扩大规模。
比方说,高德菲在云端技术公司VMware 工作的短短七年之间,
公司人数就从几百人暴增为一万人。
迅速成长是荣誉的象征。
然而,脸书高层对工程师人数突破一百五十名一事感到不安。
原因出在“邓巴数字”(Dunbar’s number),
提出者是英国演化心理学家暨人类学家罗宾.邓巴(Robin Dunbar),
他在一九九○年代以灵长类为研究对象,
发觉社群的合理大小跟人类和猿猴的大脑尺寸有关。
如果大脑较小(例如:猿猴),则有意义的社会关系数目有限(约为数十个);
如果大脑较大(例如:人类),则能建立更庞大的社群网络。
Robin Dunbar
罗宾.邓巴(Robin Dunbar) (来源:维基百科)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Robin_Dunbar_(6293027302).jpg
邓巴指出,人类是靠“社交梳理常规”(social grooming),建立紧密关系。
猿猴靠互相帮忙梳理毛发与挑掉蝨卵来建立关系,人类则在一起工作或生活时,
靠笑容、音乐、闲聊、舞蹈与其他日常仪式性互动来建立情谊。
邓巴表示,人类团体的适宜人数上限为一百五十人,
因为人类靠社交梳理常规互相建立密切关系时,大脑最多只能处理这个数目。
当团体人数超过这个上限,成员就无法靠面对面接触与社交梳理常规来维系关系,
开始需要各类阶级制度或管理结构。
由于这个缘故,
举凡狩猎采集部落、罗马军部队、新石器村落或哈特教派信徒聚落
都多半少于一百五十人,一旦超过则往往陷入分裂。
在现代社会,一百五十人以下的团体往往更有效率,
而我们似乎凭直觉就知道是这样,例如:
大学兄弟会往往低于这个人数,多数公司部门也低于这个上限。
邓巴还研究英国人在一九九○年代初期如何交换圣诞卡,他认为那时还没有脸书等平台,
而圣诞卡是界定朋友圈的理想方法。
根据研究结果,如果计算一个人寄出的卡片,
所有收到卡片的家庭的人数总和平均为一百五十三人。
邓巴写道:
“这个(一百五十)上限跟大脑新皮质的大小有直接关连,团体大小也取决于此。
这个新皮质处理能力的处理上限,正是维持稳定人际关系的人数上限。”
学界对邓巴的论点莫衷一是。
自从他提出这项突破性研究以后,其他人类学家、神经科学家与生物学家也投入研究,
有些研究结果指出团体人数的适宜上限应为三百人。
不过祖克柏与其他脸书元老仍认同邓巴的论点,最后还请他提供咨询建议。
Facebook的创办人—祖柏克
Facebook的创办人—祖克柏。 (来源:Flickr/Robert Scoble)
https://www.flickr.com/photos/scobleizer/5179395448/
起初他们着重商业角度,想知道每位脸书用户可能有多少位朋友,以便设计相应的系统,
但他们跟邓巴谈过之后,发现邓巴数字的原理不只能用来设计适合外部用户的系统,
还能用来促进内部人员的交流。
在祖克柏草创脸书公司的初期,大家是一起工作,有些甚至一起住,彼此知之甚详,
还培养出共同喜好,例如:
一起叫当地某间中国餐厅的外送餐点。
然而,公司规模扩大以后,这种团队精神就难以为继了。
脸书不是面临这个问题的唯一公司,所有成功的新创科技公司都同病相怜。
放眼硅谷的历史,迅速扩张的公司大多碰到这个严重问题。
一开始是灵活自由的小公司,后来大获成功,企业组织变得庞大,逐渐充斥内斗与谷仓。
索尼是一例,全录公司也是一例,至于脸书技术人员格外关注的例子则是微软,
这家总部位于西雅图的科技巨擘起初充满活力与创意,
却从二十一世纪开始饱受谷仓所累,虽然不像索尼那么严重,仍不免丧失部分竞争力。
那么有办法避免这种命运吗?
脸书高层决心试一试。
某位脸书资深主管表示:
“我们不想沦为索尼第二或微软第二,我们旁观那类企业,并且引以为鉴。”
他们开始脑力激荡,设法对抗谷仓桎梏。
二○○八年夏季,安德鲁.博斯沃斯(Andrew Bosworth)提出一个创新点子。
博斯沃斯是脸书创始元老,壮硕魁梧,头顶光秃,身上有刺青,工程背景出身,
在同事间的外号是“小博”(脸书人员爱互取绰号,这是他们社交梳理常规的一部分)。
Andrew Bosworth
安德鲁.博斯沃斯(Andrew Bosworth )

新兵训练营能建立谷仓也能破除谷仓
前几个月里,小博在构思新进员工训练计画,
目标是确保新进人员跟既有人员对程式码有相同认知,
并分派到最能发挥所长的合适团队,因此他想出一套训练课程,
借此让新进人员了解脸书公司并吸收程式相关重点。
不过小博随后发现这个课程不仅能灌输技术知识,还能促进人员情谊,
毕竟如果你让所有新进人员分成小组并接受一套共同训练,
就能促进他们之间的社交梳理与人际连系,虽然他们之后必然打散进不同团队,
彼此的情谊仍能持续下去,那是一种互以绰号相称的密切情谊。
那年夏季,脸书宣布所有新进人员无论资深或资浅都得上六周的训练课程,
小博则担任“魔鬼教官”。
小博在脸书发文向员工解释说:
“新兵训练营的主要目标是让新进人员不仅迅速了解我们的程式系统,
还能建立长远有益的好习惯,像是大胆处理程式错误,不要留给别人来弄。
少数资深工程师轮流担任导师,定期跟新进人员会面,教他们如何工作得更有效率,
检视他们写的程式码,甚至订立辅导讨论时间,供他们提出原本不好意思问的基本问题。
“ 资深工程师也负责技术讲座, 主题涵盖我们在用的各类技术,
包括MySQL、Memcached、CSS与JavaScript。”
小博还指出训练过程有个重要部分,那就是让新进人员在不同部门轮调,
借此了解整间公司。
他说:
“我们不是凭面试时的少许互动骤下判断,直接把新进人员分进特定团队。
新进人员是在新兵训练营那六周结束以后,再选择想加入的团队。”
然而,新进人员不只需要学习MySQL 等技术。
小博说:
“在新兵训练营里,新进人员会跟约莫同期加入的其他人员建立起感情,
即使之后隶属不同团队,这份情谊依然会在。”
或者换个方式讲,脸书高层想透过新兵训练营达成的不是一件事,而是两件事。
第一,他们把公司人员分为不同的专案团队,各自专门负责特定任务。
这种安排实属必要,毕竟编写程式需要针对特定专案进行密切的团队合作。
谷仓是脸书这类公司的必要之恶,如果没有专业部门和团队,根本无法完成工作,
也难以集中火力与区分权责。
不过新兵训练营还有另一个目标,
那就是让不同专案团队的成员之间私底下有第二套人际关系,
不受正式的部门区分所限,高层希望借此避免专案团队变得僵化与封闭,
让人员不只对所属团队有感情,也对整个公司有向心力。
小博说:
“新兵训练营(能促进)跨团队交流,避免谷仓的形成,
让我们免于许多科技公司在扩张阶段的弊病。”
脸书既建立谷仓,也设法从制度面破除谷仓。
本文选自三采文化出版之
《谷仓效应:为什么分工反而造成个人失去竞争力、企业崩坏、政府无能、经济失控?》
金融风暴、911恐攻事件、SONY衰退、Facebook崛起……这些看似无关,
却都有一个被严重忽视的共通点──谷仓效应!
政府、企业、团队、个人,都是一座座谷仓
虽然谷仓让世界井然有序,
但当大家活在自己的小圈圈,就会造成不知变通,
看不见危机,犯下严重错误
8大案例 x 6大原则,教你破除谷仓,驾驭谷仓!
学会像人类学家一样看世界,换你主宰谷仓,从中得利!
【转录连结】http://gushi.tw/archives/22618
【转录心得】文章写了很长,不过我想大家都有看政论节目,
应该听过名嘴讲的这句:铁达尼号都要沉了,还在研究怎么摆家俱?
已进入危机中却不自知,仿佛还在平行世界的另一端,以为可以不受干扰。
很多人觉得团结才好,但其实人数过多的团结可能是假象,滥竽充数反而降低竞争力,
分裂是很合理的,可以看到更多元观点,才能减少盲从现象,勇于怀疑、质疑权威。
作者: chx64 (雪人)   2016-05-15 21:35:00
华人圈肯定小于150这个数字
作者: goenitzx   2016-05-15 22:22:00
有意思
作者: FJHS (wander in an open field)   2016-05-15 22:38:00
一楼XD
作者: Sinreigensou (神灵幻想)   2016-05-16 09:33:00
感觉空白推很烦躁 ...
作者: nolag (达文喵)   2016-05-16 10:25:00
智人可以用组织来超过这个数字,所以尼安德塔人输了
作者: aimify ( 愛米飛)   2016-05-16 10:36:00
很有趣耶!想找这本书来看看~
作者: pizzafan (七情三想)   2016-05-16 17:25:00
有采访线西某家族好像8x人 ㄚ祖或ㄚ骂都不记得孙d名字了
作者: pipiayin (box)   2016-05-16 19:03:00
很类似日本公司的研修制度 同期的感情会很好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