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录] 为何日本人不觉得唸人文没前途?

楼主: kuopohung ((风之过客)在场的缺席)   2016-05-12 00:13:45
【转录来源】
关键评论
【文章标题】
为何日本人不觉得唸人文没前途?“学会批判思考,远比只拥有技术更重要”
【完整内文】
前一阵子,友人写信给我,向我分享他登上报纸的散文作品。
友人在分享作品的同时,也在信中感叹:现在台湾愿意刊登文艺创作的媒体非常少,而且
一般民众也不关心人文创作。
友人从学生时代就利用课余时间从事写作。出了社会后依然维持习惯,在工作之余投稿散
文。友人感叹人文创作在台湾不受关心,是他长期接触这个领域的实际体验。
其实我自己的感受也和友人差不多。我以前在台湾从小到大很少遇到关心人文的人。不关
心人文的人,当然也不会去读人文方面的文章。
有些人以为欣赏人文创作是自命清高的人的娱乐,其实欣赏人文创作的本质是让人透过作
品来理解世界的深层部分,这种深入理解复杂多变的人、事的能力就是人文素养。
我本身是理组出身,我很少遇到关心人文的人,但这并不是因为我是理组。就算我高中时
代选择文组,结果大概也不会差太多。因为我过去在台湾接受的教育当中,人文的成分非
常稀薄。
举例来说,国文教育没有教大家怎么清楚简洁地使用自己的语言,也没有教怎么从文脉推
论作者可能的意图,而是要学生去背一大堆现代语言用不到的古代虚词。作文教育则是丢
一个不明所以的题目给学生,因为题目没头没尾,所以学生只能设法把文章硬拗成人生论
,然后用古人的名言把自己空泛的人生论硬掰成对的,实质上只是诡辩训练而已。历史教
育提到了很多伟人和昏君的事情,但是却没有谈重要的因果背景,不知道这些伟人和昏君
的故事能对适应时代有什么实质帮助,甚至会让后人误解时代。
由于大家不觉得学这些东西对出社会有帮助,所以大家就只是在死背课本的内容而已,结
果很多人还没有理解人文,就先排斥了人文。当年和我接受同样教育的人,现在已经是台
湾社会的中坚层。这些中坚层在学校没有受过适切的人文训练,如果出了社会依然不关心
人文的话,就可能无法正确判断事理,也可能做出不得体的决策或行动。现在台湾社会种
种怪现象,就是源自人文环境的失调。这些怪现象并不是偶然的错乱,而是几十年间扎实
累积的成果。
日本的“废止人文科系”争议
其实最近两年,日本社会也有关于人文知识实用性的议论。
2014年9月,日本的文部科学省向各国立大学提案,要国立大学废止或改制教师培训和人
文社会科系,去发展符合社会需要的课程。翌年6月,文部科学大臣正式向各国立大学发
出通知。正式发出通知后,日本各个媒体开始大肆报导这件事,把这件事指为“政府觉得
人文科系无法满足社会需求,所以想废止国立大学的人文科系”。之后,华尔街日报也开
始批判文部科学省,日本的经团连也发表声明指出,企业需要的是视野宽广的人,也希望
社会新鲜人有人文社会方面的教养。
其实文部科学省只是想废止一部分教师培训科系来因应教师过剩和少子化问题,并不是想
废止人文社会科系,只是通知文书的用词不周延,所以遭到误解和批判。
虽然文部科学省并没有想废止人文科系,不过日本的国立大学人文社会科系遭到冷落是事
实。
日本的国立大学在法人化之后,政府的政策是每年递减补助金,让大学自行设法筹募营运
费用,如果研究成果不错的话,政府会另外拨款来支援。由于自然科学领域的科系可以立
即做出明确的成果,所以有办法筹募营运费用;而研究学问事理本质的人文社会科系因为
无法做出明确的成果,所以很难争取经费,营运非常艰苦。
这个问题的本质就是文部科学省的文官们想不出评价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方法,人文
社会科学的学者们自己也想不出办法。其实这不只是日本特有的问题,欧美国家也有类似
的问题,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新自由主义的自由竞争方法论无法完全适用在学问的领域,这
就是新自由主义的缺陷。
日本的媒体大肆报导这件事,是因为媒体担心废止人文科系会对日本造成伤害,而经团连
发表声明,是因为日本的主要企业知道人文社会教养的重要性;也就是说,日本的社会并
没有轻视人文。人文社会科系的经费不多,学习环境不见得理想,但是读人文科系还是可
以找得到工作。日本的常识人不会觉得读人文科系没有未来,也不会觉得人文科系的毕业
生求职比较不利。
对日本的主要企业而言,学生是否在大学里学到了先进的专业知识,并不重要,因为越先
进的知识越容易过时。如果企业要靠刚毕业的学生的知识才能存活的话,这种企业的体质
本身就有问题。企业比较在意学生是否关心自己科系以外的知识,如果文科学生平时有充
实自己的自然科学素养,理科学生平时有充实自己的社会人文素养,求职就会比较有利。
企业期待的是社会新鲜人肯积极吸收多方面的知识、能自己思考事理、懂得适切判断问题
,因为这样的人比较能适应多变的世界。
人文知识的用途就是让人怀疑自己心中觉得理所当然的固有观念,这个怀疑过程就是“批
判”。世界上很多新观念、新价值,就是从“批判”思考当中诞生。
我接触过的日本人当中的有常识的人,不见得受过人文科学训练,不过这些常识人的共通
特征是不会轻视人文,而且有读书的习惯。他们读书并不限于读人文类的书,不过他们的
人文知识是来自日常的阅读习惯,他们的阅读习惯就是他们的人文素养的表现之一。这些
人在日本的各行各业工作,他们大多是普通人,他们并没有特别优秀,不过他们不轻视人
文的态度,可以充实他们的生活,让他们适应多变的社会。
人文教育失败的结果,就是与社会分离
回想自己以前的学生时代,高中的时候,班上有些同学是因为不想背东西,或是觉得学文
科没有前途,所以选理组。这些同学从一开始就拒绝了人文。
我上了大学之后,大一的某个共同科目的第一堂课,老师询问全班同学为什么选这门课,
结果几乎所有的人的回答是“因为学长姐说这门课不错,所以就选这门课”。大一的共同
科目对理科学生而言是人文素养的基础训练课程,不过大部分的同学的选课的第一动机是
“学长姐推荐”,而不是“这门课有自己想学的知识”,人云亦云的要素超越了兴趣要素
,而且母群体不是单一科系的学生,而是同一个学院的学生。这些同学都是在国中高中时
代通过激烈的竞争才考进大学,不过上了大学之后,大家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知识,也没
有自己的想法,这就是台湾人文教育的成果。
我自己的学长姐没有告诉我选课的资讯,所以我是自己看学校发给新生的共同科目内容概
要来选课。当时我只觉得自己运气差,被学长姐冷落,不过现在仔细想想,我的学长姐也
可能是人云亦云的人。就结果来看,我有学到我自己想学的东西,所以没有留下任何遗憾

我上了大二之后,系上的同学大多不关心专业以外的知识,甚至连时事也不太关心。写散
文的友人算是极少数的特例。
大部分的同学写报告时内容充斥着“‘做为一个’什么什么”、“什么什么‘被称之为’
什么什么”、“什么什么‘被认为是’什么什么”的不自然的句型。同学们在高中时代的
国文成绩应该不差,但是却写不出自然简洁易读的句子,这代表大家接受的国文教育内容
对基本语言表达能力没有帮助,这也是台湾的人文教育的成果。
本来现代大学的角色是探求普遍性、对应多元多变时代的教育研究机构。不过我在读大学
的期间,除了共同科目和少数通识科目以外,我感觉不到自己学的东西能和世间接轨。专
业科目的老师上课非常热心,不过大部分的老师并没有思考自己为什么要教这门课,也没
有思考自己教的课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由于教课的人对知识的本质缺
乏全盘性的思考,所以系上提供的专业知识各自封闭,无法彼此衔接。
毕业之后,同学们再度见面时,大家聊的话题离不开业界。严格来说是大家也不知道除了
业界的事以外,还能聊什么,因为大家在大学时代就已经渐渐和世间分离。
不关心世间,并不是我的学院、我的科系特有的现象。我到日本留学后,我在语言学校遇
到的台湾留学生大半不太关心日本的事情,我在日本的大学遇到的台湾留学生大半也不太
关心日本的事情,即使是文科出身的留学生也不太关心日本当地的人文事情。日本的出版
品是知识的大宝库,可以发现很多台湾得不到的资讯,但是我遇过的台湾留学生大多都没
有读书习惯。来到知识的宝库,却没有好好充实自己,非常可惜。
几年前,我曾经带日本友人参观自己台湾的大学母校。母校开设了人类学博物馆让民众参
观,立意非常好,不过博物馆的人员(工读生?)的举动就像是监视员一样,从各种角度
露骨地监视我们的一举一动,好像在防贼一样。他们或许只是想随时提供协助而已,不过
露骨地盯着我们的行为,让我觉得非常不自在,当天我也对日本友人非常过意不去。当然
,这不是博物馆人员的错,因为没有人教他们该怎么做,他们大概平常也没有参观博物馆
的习惯,所以不知道别人怎么做,他们也无法想像自己的露骨的举动会让人觉得不安。没
有人教他们思考、做事的方法,恐怕是博物馆管理阶层从“本能”或“直觉”上认为这种
事没什么好教的,这就完全反映了管理阶层的人文素养。大学的人文教育研究机构不知道
怎么妥善整备人性化的展示环境,也不教基层人员思考、做事的方法,就是对人文的一大
讽刺。
从这些现象可以发现人文失调的问题不只是理组科系而已,人文领域的核心科系也一样有
这种问题。
我和写散文的友人从台湾的母校毕业后,都没有从事本科的行业。友人从事运输业,我则
是到日本读了我人生第二所大学。友人在工作之余继续写散文,我则是在第二所大学修了
很多跨领域的课,包括数理、情报、媒体、教育、人文等。我修的课的种类很杂,不过大
部分的老师都有思考过自己教的课的意义,也有思考过该让学生学什么东西,所以这些知
识最后可以彼此衔接。我在最后一年则把重心全部放在人文领域。
从结果来看,我把修课重点放在人文领域,并没有让我的人生变糟。现实世界的人际互动
和模糊地带的事理判断没有标准答案,无法用自然科学的理论处理。不过平时累积的人文
知识会指引我思考问题的本质部分,可以防止我用“本能”和“直觉”莽撞行事。也会让
别人觉得我是个可以用常识沟通的人。
如果我当初把最后的修课重点放在数理或情报领域的话,我对人生的思考可能会逃向狭隘
的技术领域,因为技术领域的路表面上看起来比较好走。不过现在仔细想想,就算我走向
技术领域,工作不见得好找,人生也不见得会变得特别好。由于走理科路线并不会特别有
利,所以我也渐渐理解为什么日本人不觉得学人文会比较不利。
我和写散文的友人的人生之路完全不同,不过我们的都对世间有好奇心,所以见面时,可
以聊生活、聊社会、聊世界,话题不受过去学生时代封闭的专业知识束缚。因为话题多,
所以可以聊得很快乐,而且在聊天的过程可以学到很多新的事情。这也算是亲近人文的意
外收获。
【转录连结】
http://www.thenewslens.com/post/319914/
【转录心得】
※转录文章建议附上简短心得 以利引起版友讨论 (请按CTRL+Y删除)
台湾的问题和日本不同
台湾的问题是国民党拿着中国文化核心(这是不是汉文化核心还有待讨论)
嫁接西方科学和民主,而对科学和民主的核心也不甚理解,只是取其表面而已
并拿这些东西殖民台湾
造成的结果是人文无法回应科学并且和台湾本土文化脱钩
这才是台湾的人文社科之所以弱势的主因
作者: aurior (auri)   2016-05-12 00:40:00
先推
作者: pizzafan (七情三想)   2016-05-12 01:47:00
wiki需要研究哪些现象? : (1)村八分 (2)倾奇者 (3).....
作者: KIWAMI (俺は京都へ行く!)   2016-05-14 00:34:00
工读生不是好像在防贼,是真的在防贼,SOP就是假定来的是贼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