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我现在是在一家GIS公司上班
公司主要都是接台南高雄的政府专案
还有一些台北的政府专案GIS(地理资讯系统)
通常切成两块来看
1.图资
2.系统
图资的话,就是需要现场测量,然后数化(统一坐标系然后在系统上展现)
系统的话通常负责整合各来源图资,让人家查找、定位、管理、分析等然后定期更新
照理来说最理想的状况就是每个地方你站的位置坐标下几公尺有什么管线用来干嘛
他的深度、他的方位、孔径啥的属性资料如果都有建置的话
然后统一所有单位都用这一套图资,
不管做啥事或是灾害应变都可以迅速的确认问题出在哪
=============以下是管线乱象说明=================================
全台湾的地下都不知道有没有哪边是真的齐全的,齐全还要包含除了建置之外,
历次更动的图资都会跟着更新
以台北市为例,河滨公园是最大量被借道穿过管线的地方,我负责的水利处GIS系统
里面,河滨公园的管线目前资料是0
真的要调查或是落实管理的话只能整个挖开来看然后把图画出来再填回去,
然后后续的每次更动都更新图资
实际上台湾不管是道路,公园,建管,都计,都不一定有这么完整的资料维护了
道路常常都要乡道重新调查,人行道在一些荒凉的地方常常破损好几年
或消失了都没人知道,公园里随便一个里长就可把写上自己名字的石椅放进去
里面的设施除非要全部照册定期巡逻养护,不然就是乱管
建管方面,纸图一定是都有的(但是建筑施工验收的测量却是不一定有专人验收精度)
都计更不用说了,桩位从头到尾都是参考用的,最能依据的还是那些万年地籍资料
地面上的东西尚且如此,更何况是地下的东西
如果要清查就是全部挖开来看,不太可能不用挖开来,
因为你以为他们都有走地下管路,或是水沟下水道,实际上更多是直接把地挖开用埋的
除非埋的人有做测量绘图但是更多埋的人是ㄧ些外包的小包,XXX水电行之类的
然后他们也不一定会测量,精准的x,y坐标然后每年偏移几公分之类的
或是原来的测量是照67坐标系统,但是过了十年后大家都用97坐标系统了,
没有重测过,直接用公式转过去,整条一起平移都有可能
就算政府要下去做也很难,这种不是洒人洒钱就做得起来的
资料建置也是需要专业去建置,再来就是负责单位差更多,
每一条都是不同单位负责的然后都塞在同一个位置,跨单位的业务
在台湾的公务系统里根本是噩梦
一堆历史累积下来狗屁倒灶的事情都会在我们的脚下发生....
以上是测量和图资的乱象
以下是系统的乱象
================================================================
很多公务体系,有分有钱的和没钱的,还有分有脑的和没脑的
有钱的就是一个科就可以自己独立外包开发几百万一套的GIS
没钱的就是弄多一点空间塞纸图在那边屯资料
有脑的单位就是测绘中心、地政单位等第一级的使用和产制图资单位
会固定维护,也有标准的SOP制图更新
没脑的就是部分的养护单位,有的有钱就拼命开需求系统里要啥功能
但是不考量图资维护更新,导致一堆开发完隔几个月就永远放置的几百万系统
如果不是图资高度需求单位,只是一些管理单位,例如工程类的,公园管理类的
他门对开发的要求就只会是"相对准确" "开发时程掌控" "系统跑的快" "图资越多越好"
但是近几年的资讯发展日新月异...
几乎两年就是一套系统的寿命周期...几百万的GIS系统就这样打水漂了...
这都还是从系统端和建置过程看的缺点...
每一个公家机关单位承办在执行上问题更大,一个业务一年换好几个承办
那些管线天天都在变化,道路天天都在挖....
大部分的承办只会审书面资料,收收代办费就放给他挖了
少部分比较尽责,然后有固定更新机制的单位才会要求开挖单位补图资
但是资料都很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