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 Jul 24, 2014
http://www.thinkingtaiwan.com/articles/view/2270
目前开始吹起的“青年入政”风,主要仍侷限在最基层的里长层级,太阳花世代并选择投
入“县市议员”的年轻政治素人,依旧寥寥可数。当然,县市议员的“入政”挑战门槛,
以及当选难度,“直观”看来,似乎较高;尽管,此种“直观”跟以台湾基层社会的运作
逻辑,可能不相吻合。不论如何,挑战“议员”层级的太阳花世代,除了零星个案之外,
便是一组名为“基进侧翼”的青年团体,据说在全台将推出5-6名年轻候选人,“入政”
挑战县市议员。
因此,从旁观察此群年轻政治素人的“入政”过程,便是一种特别的“选战田野”视角,
“入政”过程中可预期或不可预期的种种困难,反应出的不只是政治素人的个别问题或困
扰,而更可能是整体社会结构背后的问题征候。为了参政,有志投入议员选战的年轻政治
素人,再参考了竞争对手的政见之后,突然抛出一个问题:为何其它议员的政见,几乎是
一堆具体到“打通某条路”、“兴建哪条桥”、“在哪增加停车场”......此种很low的政
见呢?于是,想要“入政”的青年人也就不断自问,“政治”真得如此low,才会有票吗
?于是,此种台湾地方政治的常态,就成了值得细思的疑情。
如果疑情是初发心之所在,不妨就从荷兰的政治禅,开始参起。
荷兰的地方政治:市长不民选,市府内阁制
多年前,漫游至荷兰北边小镇恩克赫森(Enkhuizen),突见镇上一栋古意盎然的建筑后
,信步趋前,一观究竟。见门口站立一人,惬意地抽著菸,在抖落手上烟灰之后遂往大门
口进入。好奇心驱使,便出言询问此栋建筑来历用途,方知此乃恩克赫森市政府。带着促
狭的口吻脱口一问:“那你是市长囉?!”讵料,开玩笑的话,竟“一语中的”。然后,
在恩克赫森Jan Bass市长的带领下,进行一趟意外的市府微导览,以及上了一课关于荷兰
市长的诞生知识。
事实上,荷兰“市长”通常叫作burgomaster(荷兰文:burgemeester),不叫做mayor。
此种翻译强调荷兰的市长实际上是“指派任命的”(appointed)而非直接选举出线──
实际上(de facto)是经由国会内阁,法理上(de jury)则委由皇室君主(Monarch)指
派。亦即,荷兰市长是由既有的党派中开出推举名单,再由君王从中指派。虽然,2005年
荷兰国会尝试提出市长直选的提案,但最终还是被国会给否决。荷兰市长指派的案例,说
明的不是荷兰社会的不民主,反倒是荷兰的民主表现,以及台湾社会把选举等同民主的肤
浅认知。
换言之,荷兰的市长只是行政执行长官,面向议会问责,人民按照不同政党主张的城市想
像与价值,进行投票,选出属意的议员,并从中组成市政府的执行团队,让市府执政团队
就如同地区性的小内阁一般。事实上,荷兰市长通常也是被选出的议员,隶属于某党派,
是市府执行团队的头儿,虽经由皇室指派,也不减损市府团队是人民将选票以“选党不选
人”的方式,彰显出人民对城市愿景的想像与期待。
荷兰选举,认党不认人?
然而,现实上的台湾地方政治,则远非此种地景图像。台湾的地方议员深陷于地方服务业
的逻辑与游戏中(注一),打从水沟濬通、道路建设、公园开辟、停车场设置......等等
。每项具体政见的背后,对应的即是受益地区的选票,甚至一项可供绑桩的工程。具体的
政见,宛如一笔笔政治利益的精算,让台湾地方政治进一步零碎化为缺乏中心思想,但看
来琳瑯满目的杂烩拼盘。于是,台湾地方议员越是卖力实现零碎化的政见,城市的面目也
就愈加破碎与支离。
反观荷兰,国会层级的选举,政党之间的竞争,亦即政党意识形态的较劲,以及透由此意
识形态所对应的政策,是竞选过程中最常被提及的;虽然,台湾常常把意识形态当成骂人
或扣帽子的脏字。事实上,从荷兰有限度的竞选张贴看板墙看来,通常聚焦凸显的主要不
是个人,而是政党及其政党营造出的形象。纵使,荷兰的地方议会跟选举,地方性的政党
抑或独立参选人脱颖而出的机会较大,但是选民的投票行为,主要仍是以政党所承载体现
的价值跟意识形态逻辑,以为选择。
更有甚者,由于荷兰是一个小党林立的国家,务实度第一的荷兰人,为了方便选民选择,
早在1989年便有非营利组织设计出一款“速配投票”(Voting Match)的程式,让选民回
答30道左右的问题陈述之后,将清楚得知哪个政党的政治观点与立场,跟自身政治立场较
为“速配”,引导选民轻易地选出自身属意的党派。
当年的“速配投票”是用光盘片发放,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版的“速配投票”也应
运而生。迨至2006年,一款号称弥补“速配投票”缺点的“选举罗盘”(Electoral
Compass),也开始面世,并提供选民更好的选举指引。此外,根据各国的政治环境、政
党政治主张,此套指引选民投票的程式,也被引进至2011年的埃及与突尼斯大选、2012
年摩洛哥、塞内加尔与肯尼亚等国家。事实上,这个程式的逻辑相当简单,即是透由问题提
问来测试哪一个政党的意识形态跟主张,跟受测的选民最接近。换言之,这套科学性的选
举指南系统,若要有效发挥指引的功效,则选民的投票惯性与思维,必定是将政党当成价
值载体,并化成期待的政策的社会中,方可奏效。
小结
台湾的地方政治,以“个人”而非价值或以政党所体现的价值为引领之时,不只让城市只
能沦为非常地区性或社区性,但欠缺统整性的凌乱建设或一堆杂烩工程的拼凑。同时,此
种地方政治实情,也让市民只能水沟、道路、公园......的选择中打转,忘却自身才是城
市的主体。本该是市民,而非议员、市府官员或公务员自以为是地以“发展”跟“服务”
为名,替我们独断地决定了自身城市的长相。
然而,令人狐疑的是,当准备“议员入政”的年轻政治素人,他们不跟风地提出具体的沟
渠、道路、公园、停车场......此类low政见之时,而改邀市民一起来讨论想像“我们的城
市”的另类可能,以及以将价值结晶成我们所居城市的愿景时,这样还会获得市民的选票
青睐吗?
那天,“议员入政”的青年们,这样地质问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