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是否可提供台大同学转作其他非营利用途?(须保留原作者 ID)
(是/否/其他条件):是
哪一学年度修课:109-2
ψ 授课教师 (若为多人合授请写开课教师,以方便收录)
邓敦民
λ 开课系所与授课对象 (是否为必修或通识课 / 内容是否与某些背景相关)
哲学系选修(哲学专题群组)
δ 课程大概内容
0、概说:非古典逻辑,看课名就知道是要讲大一基本逻辑课程以外的逻辑系统们。它们
往往是对古典逻辑系统的设定有所不满,比如认为真假值不一定只有真假两种,非矛盾律
、排中律、笛摩根定律不一定正确等。接下来,我会把课程讲到的逻辑系统分成八大类说
明,每个系统大致都是依循着语意学、树枝系统运算规则、哲学意义的顺序讲授,而我只
会把重心放在语意学的部分。
1、古典逻辑:复习基本逻辑(哲学系大一必修)的语句逻辑部分,好处是树枝运算不用
再额外注明是用哪个规则!
2、模态逻辑:重点在引入可能世界语意学,加上box/diamond两个模态算子,以代表必
然性/可能性。可能世界之间可能存在accessibility,使得某个世界能“看见”某个世
界,如w0Rw1,代表w0看得到w1。此外,accessibility可以加上一些限制,让系统变更强
,可以证明出更多东西,比如reflexive是指每个世界都看得到自己,symmetric是指如果
w0看得到w1,w1就看得到w0。最后,可能世界还可以再加上正规世界与非正规世界的区分
。在非正规世界,所有事情都是可能的,并且所有事情都不是必然的,所以对于任何的A
,box A会是假的,而diamond A则会是真的。
3、条件逻辑:重点在于修正古典逻辑系统中material conditional的意义,并加入隐藏
前提(在前件中,应该也要包含其他条件的一致才合理)的概念,与strict conditional
的应用。章节最后的S和C1、C2系统,是首次出现没有树枝运算规则的系统,所以学习上
较困难。
4、直觉逻辑:最大的特色在于,逻辑算子的语意学是建立在证明之上。比如notA为真,
是代表我们有一个关于notA的证明,也就是有一个“我们没有关于A的证明”的证明。直
觉逻辑系统不会遵守排中律,“若not notp则p”也不是有效的推论。在树枝运算时,会
在右边加注+i或-i,代表有证明或没有证明。
5、多值逻辑:开始出现第三值i,而非仅有0或1的假跟真而已。若第三值代表既非真也非
假,会形成K3系统,若第三值代表既是真也是假,则形成LP系统。后面继续发展出FDE系
统,真假值转换成跟真有关,跟真无关,跟假有关,跟假无关,前两者跟后两者各取其一
,因此会形成一个四值逻辑系统。最后还可以加上Routely Star来处理negation。
6、相关逻辑:最困难的一章,就连老师也难以理解其运作背后的意义。特色在于可能世
界的关系变成三角的,rxyz的意义是,对于所有A、B,如果A→B在x为真,A在y为真,则B
在z为真。更复杂的相关逻辑系统(最重要的是R系统),无法再用树枝规则运算,而是用
公设跟推论规则来证明推论是否有效。
7、模糊逻辑:真假值被推广到可以有无限多,也就是介于0到1的任何数,x和y的真假值
是x跟y中较小的值,x或y的真假值是x跟y中较大的值,至于x→y的真假值运算较复杂,如
果x>=y,真假值就是1,反之,则是1-(x-y)。这个逻辑系统的最大特色是modus ponens(
A、A→B可以推论出B)不会成立。
8、量化逻辑:是大一基本逻辑课程关于述词逻辑部分的推广,后续有对于存在量词的意
义做出修正,改称作特称量词,区分outer跟inner domain,将量词的指涉范围侷限到inn
er domain,因此形成了自由逻辑系统。最后进一步与模态逻辑结合,形成量化模态逻辑
系统。在该系统中,又可以再根据不同可能世界的domain是否要一样(CK/VK),还有id
entity是否在不同世界都要一样(CI/VI),排列组合成四种系统。
Ω 私心推荐指数(以五分计)
修完基本逻辑觉得非常有趣 ★★★★★
喜欢定义和符号游戏的东西 ★★★★★
想知道系统背后的哲学意义 ★★★
希望修完之后逻辑变得更好 ★★
想要学习对生活有用的东西 ★
之前没有修过任何逻辑课程 ★
η 上课用书(影印讲义或是指定教科书)
Graham Priest在2008年所出版,第二版的An Introduction to Non-Classical Logic,
老师上课几乎全以这本教科书为上课内容。只有在模态逻辑补充证明系统时,有讲比较多
教科书外的东西。
μ 上课方式(投影片、团体讨论、老师教学风格)
老师是用白板搭配课本上课。不会有团体讨论,也没什么好团体讨论啦。老师的个性很温
和,讲起话来时不时会有种可爱的幽默感。可以在课堂上提问或下课时跑去找老师,老师
也会非常友善地回答。另外,这门课很大的特色是,老师只会上前两节课,最后一节课是
助教会带,叫同学上来写上一周的作业。助教会请同学在白板上写完之后说一下自己怎么
想或怎么做的,助教也会检查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或没有人愿意上来写的时候),助
教就会自己写一次正确的,亲自讲解给我们听。到后期越来越难的时候,同学上去解的意
愿也越来越低,所以常变成是助教直接下课放我们走,然后寄解答的电子档给我们。总之
,助教在这门课最大的任务,是确保同学知道每一个习题应该要怎么做。
σ 评分方式(给分甜吗?是扎实分?)
期中期末各50趴,期中满分100,期末满分加码到110。至于老师的给分风格应该是跟基本
逻辑一样,按人数比例去给分。我修基本逻辑的时候,A+比例有来到约两成,应该还算甜
吧。不过,期中期末要拿到高分,相较于基本逻辑的课,对认真读书的人来说其实不难,
这牵涉到下面我要说的考题形式问题。
ρ 考题型式、作业方式
期初时有说,期中期末都是从作业里面出一模一样的题目,而且开书考,也可以直接拿教
科书的电子档来读,但里面不能有习题的解答过程。作业就是刚刚有提到的勾选的习题。
每周勾选的习题大约都有十来题左右,所以累积下来期中和期末范围都各有七十几题。不
过,期末因为远距,不适合出一模一样的题目(不然直接把答案抄上去就好,限制大家不
开书也是期待不可能),所以改成出类似的题目。真的是非常类似,甚至在期中之后、远
距之前,解答是在课堂上公布的题目,还是有一模一样地出现在考题上,基本上没有要刁
难同学的意思。勾选的习题是以做树枝法的习题为大宗,也会有约两成是比较难的证明或
说明题,毕竟这就没有一个可以机械操作的方法可以依循,但期中期末都没有出现这类考
题,每一题用树枝法就可以解决了。至于考题形式,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就是树枝
题,期中有八题,一题十分,期末则是六题,一题十五分,如果推论是无效的,就要写出
一个完整的counter-model,可以用文字叙述,也可以用图示。第二部分是说明题,占二
十分,不过虽然表面上是说明题,其实都还是可以用树枝法说明。
ω 其它(是否注重出席率?如果为外系选修,需先有什么基础较好吗?老师个性?
加签习惯?严禁迟到等…)
(1)不注重出席率,不出席似乎也不是不能自己看懂,还是可以在考试时拿到分数,但
准备起来一定吃力许多。
(2)强烈建议必须修过大一哲学系必修的基本逻辑,或许修过通识逻辑也可以(我没有
修过通识逻辑并不清楚),但老师上课的时候常常会提到他以前在基本逻辑教的东西,感
觉是默认我们都已经修过基本逻辑,所以还是要修过会比较知道老师这部分在讲什么。至
于没有任何逻辑知识基础的人,切勿选修。这是逻辑的进阶课程,几年前甚至是研究所开
设的课程。虽然没有修过也不一定真的听不懂,但应该会学得非常累。
(3)行政事项:加签全签、可停修。
(4)助教:助教不会再像基本逻辑课一样帮同学改作业,毕竟第三节课都会解答,没有
的话也会上传到ceiba。助教依然非常乐意回答同学问题,但因为这门课的逻辑系统实在
太多太复杂了,突袭助教问题并不一定能马上在现场得到助教解答,所以可能写信问是较
好的方式,或是下课的时候直接问老师。
(5)作业:不强制写,也不用交,交了助教也不会改,但最好是养成平常就有在写作业
的习惯,毕竟考题就是从勾选的习题里面出,所以终究得写。如果完全没写过作业,虽然
考试是开书考,也很难当下就马上知道要如何解出来。
(6)哲学意义:毕竟这是哲学系的课程,所以老师还是会稍微提一下每个逻辑系统背后
所默认的哲学基础,与不同逻辑学家之间对此的争论。关于这部分的讨论,跟形上学有相
当密切的关系,其实还蛮好玩的。举例来说,在以前学述词逻辑的时候,UD里面可以放一
个哈利波特,然后我喜欢哈利波特,所以我们可以写出一个语句,那就是:存在一个x,
使得我喜欢x,这句话看似没有问题,但说哈利波特存在是适当的吗?这样的问题意识,
就发展成了自由逻辑系统。不过,可以很明显地感觉到,这些东西并不是这门课的重点,
老师常常都只是在课程一开头或最后简单带过而已,作业、考试也不曾出现关于要你论述
(支持或反对)哲学立场的题目,学习重点还是在各系统的树枝运算规则。
Ψ 总结
真的要对逻辑有浓厚兴趣再来修,不然应该会学得很痛苦。虽然课程方面有些困难,但在
考试方面,老师并不会太刁难各位,只要能熟悉各个逻辑系统的树枝运算规则,就可以拿
到不错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