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俄乌战争的“核冷漠”与“核学习”:大

楼主: typhoonghi (小康)   2022-06-15 11:42:46
俄乌战争的“核冷漠”与“核学习”:大国自扫门前雪,小国瓦上霜更厚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67486
文:赖顗任(国防大学中共军事事务研究所硕士,现役陆军上尉)
俄乌战争以来,国际局势尤其是欧洲地缘政治格局出现了几个值得关注的变化,这些变化促使欧洲各国开始调整长久以来固有的安全政策与军事战略,考验著欧洲政军格局的稳定性,并可能影响未来各国权衡安全事务的优先级。
更凶险的欧洲:永久中立国的动摇&军备竞赛的激化
第一个变化,是永久中立国“与世无争”的立场渐有动摇,必须警觉的是,此变化连两次世界大战都不曾发生。
世界公认的永久中立国有瑞典、瑞士、爱尔兰、芬兰及奥地利等5国。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后第8天,瑞士率先发难,加入欧盟制裁俄罗斯的行列,即便其已宣称绝不向交战国实施军援,但经济制裁在现代战争中,对削弱一国战力的效果绝不亚于军事对抗。
此外,瑞典及芬兰外交部则陆续公开宣布加入北约的意愿,且两国正如火如荼地与北约进行联合海军训练。至于爱尔兰近期国内民调则显示,有49%国民认为“中立是过时的想法”、66%同意提高军费,且37%同意“应加入北约”。
第二个问题,是欧洲各国正积极提高军费,区域军备竞赛态势将进一步恶化。统计2021年北约盟国军费支出,约占全球国防开支的70%,不过各国仍消极回应会员国国防预算须达GDP的2%规定,甚至30个盟约国中,仅8个国家达到此要求。战争使各国对危机的认识越发清晰,具体表现在国防预算变化上。
如德国2022年军费开支将一举增加100%。其余如比利时、丹麦、挪威、波兰、意大利及罗马尼亚等国,亦相继宣布国防预算将达到北约标准。这样的变化不但意味欧洲大陆不再单赖美国协防,决定重拾战略自主,也浮现出硬实力(hard power)正重返国际关系舞台正中央的情境与事实。
上述两问题使世人意识到一个“更加凶险的欧洲”正在浮现,不过其所影响的,或许止于欧洲大陆的安全体系,第三个问题——核扩散问题,却深刻影响全球战略稳定结构。
俄乌战争带来的核扩散问题是:核武国家间不直接动武的历史经验,是否激发了小国思考拥核而激化核扩散风险?这个问题或可从两个方面深入推敲:
其一,是核大国安全保证的可信度是否遭到另一核大国的战争意图所削弱?
其二,非核国从核大国间的互动观察到,核武器竟能有效遏制全面战争后,是否重新考虑持有的可能?
大国自扫门前雪,小国瓦上霜更厚
俄乌战争无疑刺破了核大国安全保证的梦幻泡泡。
苏联瓦解后,乌克兰核武库内的5000多枚核弹头,使其一度成为世界第三大核武国。不过在《布达佩斯备忘录》(Budapest Memorandum)中,美国及英国——两大核武国亦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承诺提供“领土完整和政治独立”保证下,乌国不卑不亢地解除了核武装,顿时世界朝“无核理想”又迈进了一步。
直到俄国开战,《备忘录》无疑已成“历史文件”,美、英一系列的政治保证被埋葬在时间的洪流中。探究根本原因,在于《备忘录》对“安全保证”含糊其词,事实上,协议各国是以最模糊的方式处理最重要的定义。像是协议指出,若有国家违犯备忘录,“美、英两国将做出回应”,但对“回应”的定义却模棱两可,这实际上也早在克里米亚危机中原形毕露。
会有这样的“高级失误”,源于一个令理想主义者灰心的事实:《核武禁扩条约》(NPT)中,承认“合法持有核武器”的五个国家:美、英、法、中、俄,同时也是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
在拥核国身兼世界大国的双重身份下,反对战争的责任正与毁灭世界的实力相互拉扯。迄今,美国及北约仍只愿以口头谴责代替驻军协防。在面对俄罗斯非理性运用核飞弹的可能风险下,可想而知,其余的核大国冷战时不曾、冷战后不会、未来也绝不愿冒着遭到核打击的风险“以身试约”。
大国间博弈的谋算,除衍生各方“拥核自重”的绥靖思维,还可能削弱安全保证的可信度,使各国失去参与国际建制的信心,对多方协议机制抱持不信任感,进一步形塑出“安全困境全球化”的恶劣态势。
核大国间的绥靖政策是否激发小国核扩散的危险?
大国间“核冷漠”的绥靖态度,虽然可能破坏国际建制的可信度,但比起“核冷漠”更加危险的是,小国们是否因此认为,唯有坐拥核武器,才能拥有主权与领土的绝对安全保障,进而启发了“核学习”?
事实上,全世界目前一共有九个国家拥有核武,除了五个常任国外,还有印度、巴基斯坦、以色列及北韩,这些国家开发核武的原因不尽相同。
印度因中国在1964年完成核试爆后备感威胁,进而加速发展核武器,并在苏联的协助下完成部署。视印度为最大威胁的巴基斯坦,总统布托甚至扬言“宁愿吃草也要核弹”,成为第一个拥核的伊斯兰国家。长年在阿拉伯世界中求生存的以色列,虽从未对外公布核武计画,但普遍认为以国在法国的协助下已部署成熟的核武系统。至于北韩,则是为保卫其脆弱且贫瘠的独裁共产政权,利用核武器与美国叫板。
大致而言,冷战结束后,美国即分别在亚洲及欧洲提供“核保护伞”的安全保证,即是以本身拥有的核武向盟国提供保户承诺,游劝各国解除核武装或终止发展计画,核武器的多极化发展方告休止,即便各国的核武现代化从未停息。
对无核国家而言,眼见解除核武装的乌克兰惨遭俄罗斯侵略后,正在激起各国危机感,并重新审视拥核的利弊。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就建议,日本是否可比照北约模式,向美国“借一些核武器来放”,然碍于宪法限制本土不得存在核武,故目前仅是公众讨论阶段,但也引起了社会广泛回响。
此外,根据芝加哥全球事务协会的民调,高达七成的韩国民众支持自己发展核武,五成六的民众支持美国在韩国部署核武器。更值得注意的是,美国民调显示,有七成五的美国民众担心俄国对美国本土实施核打击,意即有七成五的人不愿卷入对俄战争中。种种迹象表明,目前倚靠美军提供安全保证的国家,考量到国际政治的现实本质,正在重新检视自己保卫国家的实力。
固然无核国仍有与他国签订安全协议,以及加入区域军事同盟的选择,渐进式提高敌人进犯成本,但国际政治的现实对那些正面临立即性、当面性威胁的国家而言,可能会认为寻求绝对安全(absolute secure)才是不二解方。
前述所提日、韩两国,除了面对北韩挑衅仍束手无策外,还受到中、俄两国的“核包围”,不幸的是,中、俄、朝三国在国际事务上经常持同一种立场。欧洲局势会不会带给亚洲新的启发,值予省思。
核大国既沈重又脆弱的安全保证
综上所述,我们几可合理推定,核大国在冲突中的不作为,将导致安全保证的破产并使国际建制难以为继,进而刺激小国考虑拥有核武器,故而提高核扩散风险。这也就使得核大国的安全保证既沈重又脆弱:沈重在其必须以本国安全担负履约责任,脆弱于大国的承诺体系孤掌难鸣,甚至三掌仍难以成事。
迄今为止,我们观察到法国在开战前积极穿梭调停,意在展现法国领导“欧洲一体”的大国风范;英国不但给予乌克兰军援,更宣告“支持乌国攻击俄国本土”;美国则以数百亿美元的军援,以及贯穿战争全程的情报支援,持续肩挑超级大国的地位。即便以上这些援助远远低于乌国人民对安全保障认知的阈值,但终究有所具体作为。
唯一在这次战事中缺席的核大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则持续悖离其“负责任大国”的宣示。
截至本文写作期间,中国始终抱持着不犯战略错误的侥幸心态,一面拒绝谴责俄国侵略行为,另一面也不愿加入对俄制裁行列;中国在这次事件中既逆世界之潮流,也不履行中俄两国情谊“上不封顶、不断攀高”的兄弟盟约。从前述观点而言,中国完全符合因“拥核自重”所导致“核冷漠”,故而有“自扫门前雪”的态度。
毛泽东曾言“原子弹是纸老虎,并不可怕。但是,人家有,你没有,它就是真老虎”。俄乌战争后,伴随着西方核大国实际履行安全保证的困境,以及东方核大国以核武作为“核冷漠”的底气,将会有更多国家体会到毛泽东“人家有,你没有,它就是真老虎”的精髓。中国“负责任”的态度与方式,正提醒全世界,切勿低估核武器的重要性,也不要高估中国的责任感。
本文经《思想坦克》授权转载
作者: fantasyhorse (水多多)   2022-06-15 14:02:00
北韩可是号称能投射核武到美国啊.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