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y91yi39 (九死未悔)
2016-03-13 10:26:25http://www.biosmonthly.com/contactd.php?id=7224
台北捷运上的中国(三):新店线上的南方园林
台北捷运绿线的南段通往新店,简称新店线,1999 年通车。这条线以罗斯福路、北新路
为路径,途中经过许多重要的文教机关,如中正纪念堂、台湾师范大学、台湾大学、世新
大学。因为罗斯福路沿线大专院校众多,大学生、研究生们每天往来这条路,两侧街区散
布著许多书店、咖啡馆、茶馆、酒吧,提供思考、发呆、谈天说地的空间。古典情调却散
发青春风华,悠闲而活力充沛,是这条道路的主要气氛。
这样的空间氛围,要如何呈现在捷运站的建筑上呢?台北捷运第一期路网的硬件设计,以
现代主义的极简风格,以及中国传统建筑融合现代主义,这两大类为主。罗斯福路下的新
店线,沿线车站便以中国的南方园林为其主要的设计概念。园林是中国文人的精神象征,
其中传达人与自然的关系定位,人在园中审美、读书、栖居,暂时隔绝现实的劳动、流离
和烦恼。因此,园林不仅讲求视觉的美感以及空间形式的趣味,更要让人在小小空间内感
受天和人冥合的过程,在这里,人的身与心都可以获得自由和超越。
新店线车站的园林语汇可以公馆站、台电大楼站为代表。这两站的设计相同,车站配色以
绿和白为主,配色单纯简洁,虽然视觉上白色占较大比例,但绿色作为重要标示牌的底色
,在意义重要性上却不下于白色。传统园林以墙面的变化和植栽的配置为空间的基本元素
,绿色为植物的主要颜色,搭配白色墙面,基本上已为车站带进园林的视觉印象。二站穿
堂层又特别摆置了盆栽,点缀真实的绿意。
二站出入口的设计以长方体为主,横排银色钢柱配上长方格玻璃窗,创造出园林中常见的
回廊意象,淡绿色梯形屋顶则应是简化自传统建筑中的马背式屋顶。回廊在园林不算独立
的建物,但重要性并不因此稍减,它将园中各建物连结起来,人们得以在回廊中欣赏美景
,不怕日晒和雨淋。捷运出入口营造回廊的意象,恰好对应捷运的运输功能,人们搭乘捷
运通往城市各处,就像透过回廊穿梭于园林中的亭、台、楼、阁、水榭一般。
公馆与台电大楼二站最重要的园林语汇,莫过于出入口墙面上的八角形花窗(也称漏窗)
,这些花窗有园林建筑“框景”的功效。恰好二站旁有古亭国小、台大傅园,乘客搭乘电
扶梯上来路面时,看见这些花窗与窗外花木扶疏的景致,就仿佛在看一幅画一样。不仅公
馆两站有此设计,景美、万隆、大坪林站出入口都设有框景花窗,采用月洞(圆形窗)、
四半圆花形窗等形式。大坪林 1 号入口特别突显园林意象,在八角形花窗外有一个小巧
精致的植栽景,从植物的选择和石材的排列,都可见中国意象的呈现。
此二站还有一个少人注意的细致设计,天花板是由白色底板配上成排黑色八角形图案。新
店线车站的内部装潢大多没有刻意营造传统建筑的空间意象,而且内装墙面使用珐瑯板这
样现代的建材,但因为八角形是传统中国建筑频繁使用的建筑图式,八角形矩阵排列的天
花板还是传达了某种特定的意象。因此,整体来说,公馆与台电大楼二站融合不少园林建
筑的语汇,但不至于过于突显它的中国性,通车十多年后,恐怕大部分每天出入此空间的
民众压根不知道这些建筑的设计概念是什么。
由于建筑语汇转换得宜、意象型塑成功、建材选取恰当,公馆站、台电大楼站堪称是台北
捷运第一期通车路网中较富于美感的车站,车站风格简洁、轻盈、明亮,配合园林意象的
出入口,成功搭配沿线的文教气息。相反地,万隆站到新店站,虽然也融入中国园林的设
计,但是以米黄色为主要配色,出入口以花岗石材、低透度玻璃砖、磁砖为主要外墙材料
,空间意象相较公馆、台电大楼两站,看起来老旧昏暗、沉重而阻滞,缺乏园林可望带来
的灵动流畅,就美感的营造上来说,就不如这两站了。
此外,万隆站的 1、4 号出入口设计相当特殊,由于空间狭小,屋顶不足以作成一般的双
斜背的山状,而只能作成单斜的半山状,但这样的空间意象,却反而与台湾市区常见的畸
零地铁皮屋重叠。下次经过万隆站注意一下这两个小出口,如果没有捷运站立牌,你会不
会也误以为它是铁皮屋呢?
前往南方的新店线以南方园林为主意象,走向北方的淡水线以北方宫殿为主意象,这样的
对比不仅是一种差异,还传达多重的文化意义。国民党的古典中国想像和台北的人文地理
混合在一起,台北城被形塑成微小但具体的中国。有趣的是,这个“中国”显于外的古典
意象,其实也象征著近代东亚诸国波迭动荡的命运,若国民党没有来台湾,它怎需要想像
一个富丽堂皇且包山包海的古中国呢?因此,台北捷运既是古典的,却又非常现代。
文字、摄影:庄祐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