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来源:http://www.chinapress.com.my/node/539061
(吉隆坡29日讯)全长32公里,快捷巴士系统(BRT)吉隆坡中环至巴生市区干线于年尾
动工,以加强莎阿南、巴生一带公共交通系统,纾解联邦大道的交通阻塞问题。
除了吉隆坡中环至巴生市区的快捷巴士系统,从梳邦区的斯迪亚再也电动火车站衔接往
位于格华芝班路的USJ第6区的快捷巴士系统─双威干线(Bus Rapid Transit-Sunway
Line),正如火如荼施工中。
快捷巴士系统(BRT)双威干线,是首个快捷巴士系统,由国家基建公司与双威集团联合
斥资5亿4900万令吉打造,穿梭双威市中心与USJ地区,预计6月投入使用,惠及当地近50
万居民。
负责快捷巴士系统技术委员会的雪州高级行政议员拿督邓章钦接受《中国报》记者专访
时说,快捷巴士系统的吉隆坡往巴生市区干线年尾动工,估计需耗时两年。
他说,该干线从吉隆坡中环开始,沿着联邦大道,经过八打灵再也、莎阿南等区,最后
进入巴生市区。当局已鉴定路线图和车站地点,在巴生市区一带,是拥有足够的空间开设
快捷巴士干线。他指出,该系统位于雪州路线中,将建11个车站,分别是八打灵再也(2个
)、梳邦再也(1个)、莎阿南(3个)及巴生(5个)。当快捷巴士进入巴生市区时,快捷
巴士会在巴生市区中绕一圈。至于在莎阿南范围时,除了其中两个车站,在通往巴生方向
的路线,会有一条分线通往莎阿南室内体育馆,其余一个车站将位于该体育馆附近。吉隆
坡中环至巴生市区干线将扮演衔接其他公共交通的角色,包括电动火车站、
轻快铁等,届时将可疏缓联邦大道交通拥挤情况。
邓章钦:仅缩小车道宽度
不占用联邦大道
邓章钦说,吉隆坡中环巴生干线将使用联邦大道的中间部分的空间,但不会占用联邦大道
车道。
他说,目前,联邦大道车道相当宽,来回方向各3条车道。一旦快捷巴士系统占用中间的空间,联邦大道仍保持现有来回各3条车道,只
是车道宽度将缩小。“吉隆坡中环巴生干线的快捷巴士,是在路面上行驶,是属于巴生专
行道,一般车辆是不能驶入。”
邓章钦说,吉隆坡中环巴生的快捷巴士计划,是由中央政府出资,雪州政府和地方政府
将负责征用土地和路线协调。雪州政府欢迎快捷巴士计划,雪州政府和地方政府将全面进
行调工作。
未来拟定12个干线
陆路公共交通委员会(SPAD)将快捷巴士系统列入综合交通系统,未来将在巴生谷一带,
拟定12个快捷巴士系统干线。
根据《中国报》了解,除了陆路公共交通委员会,部分地方政府包括梳邦再也市议会,
也把快捷巴士系统列入交通发展蓝图之中。
首个阶段快速巴士计划,是从斯迪亚再也电动火车站开始,直抵位于格华芝班路前的
USJ第6区轻快铁站。
从斯迪亚再也电动火车站往USJ6的轻快铁站的快捷士系统干线,是被视区域性干线,主
要是提供较小区域性的公共交通综合系统。
紧接的是从吉隆坡中环往巴生市区的干线,主要是沿着联邦大道而行。
在计划中,快捷巴士与一般普通巴士并不一样,除了在巴士专行道行驶之外,所停泊的
车站也比一般巴士候车亭还要少。
吴木炎:带动莎阿南发展
城市土地运用及交通规划专家吴木炎说,一旦快捷巴士系统在联邦大道进行,除了能提供
快捷巴士川行服务,也会带动联邦大道两旁的发展。
他说,在雪州境内,尤其是从八打灵再也区到梳邦再也区,在联邦大道两旁的发展已饱
和。
他指出,可是从梳邦再也到莎阿南至巴生之间,联邦大道两旁还有相当多空间,尤其是
莎阿南的发展与联邦大道有一段距离。
他说,一旦快捷巴士吉隆坡中环巴生干线启用,将能改变梳邦至巴生之间的联邦大道两
旁的发展。
“快捷巴士系统将会把发展重新拉回联邦大道两旁,也将改变联邦大道两旁未来的发展
趋势。”
吉隆坡—巴生 BRT构想图:
http://ppt.cc/euer
http://ppt.cc/qxsy
++++++++++++++++++++++++++++++++++++++++++++++++++
顺便分享当地的工程图:
MRT
http://ppt.cc/jHcN
http://ppt.cc/ddFr
http://ppt.cc/yohB
http://ppt.cc/ozVi
http://ppt.cc/g6m~
http://ppt.cc/uOyX
http://ppt.cc/kU7c
http://ppt.cc/91lY
http://ppt.cc/eRfR
http://ppt.cc/nPfI
http://ppt.cc/jjWX
车厢送抵
http://ppt.cc/7rbw
http://ppt.cc/LUyB
http://ppt.cc/qsfa
LRT
http://ppt.cc/In9Z
http://ppt.cc/IO~F
http://ppt.cc/PJ8F
http://ppt.cc/Vyum
http://ppt.cc/CvD9
BRT
http://ppt.cc/o067
http://ppt.cc/OIo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