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saltlake (SaltLake)》之铭言:
: 请问法学理论关于"不告不理"的来源是哪里? 还有就释怎样解释
: 它的"正当性"呢?
: 一般比较朴素的想法 恐怕会更倾向让司法系统的人主动"谓民除害"
: "不告不理"的感觉就是比较消极的
长久以来,国人都深信司法是正义的代表,法官的审判即是社会正义的最后防线,
而将正义、法官,乃至国家政治,认为是“三位一体”。在此种思维下,将法官地
位提升至几近于神格,把法官视为正义的化身。
然此种思维究竟是否能够符合国人需求?
若能符合,为何数千年来,此种对法官深切的期待,一直不能获得实现?
国人此种将法官与正义画上等号的思维,存在着本质上的瑕疵,反而使法官以外之
人置身于正义之外。
正义、法官、国家政治,三者间虽有关连,但绝非三位一体。放眼现代刑事诉讼之
发展,着重于“真实发现”与“程序正义”之要求,法官虽占有重要地位,但并非
唯一且绝对的角色。而在法治国的思维下,“法治国”与“法官国”是有差距的。
若按照传统“包青天”的观念,认为法官必须无所不知,且须具备敏锐的观察力,
则现今社会上将仅有极少数之人能够符合这个标准,而不利于法治国制度的改革。
国内各界对司法改革的殷切期望,应尽早跳脱“法官国”的思考窠臼,方能有所突
破。
然而,我国包青天的办案模式,与欧陆中古时期(1215~1789 法国大革命)盛行的纠
问主义刑事制度足堪比拟。此种纠问制度,深受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