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经] 《五戒相经笺要》第九集

楼主: nmamtb (南无阿弥陀佛)   2022-04-12 19:25:46
五戒相经笺要  悟道法师主讲  (第九集)  2009/6/3  中国山东省海岛金山寺
  档名:WD11-003-0009
  《五戒相经笺要》。佛陀教育网络学院的同学,大家好,阿弥陀佛!请放掌。上一集
简单跟大家报告本经的经题,《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经题简单跟大家讲了一遍,《笺
要》是蕅益祖师他写的,以及弘一律师他的《补释》,补充解释,《笺要》、《补释》的
人题也简单跟大家介绍过了,今天这集我们就正式的进入本经的经文。
  我们这次讲解的方式,采用的注解是蕅益祖师的《笺要》,以及弘一律师的《补释》
。在《笺要》里面,它每段经文都有重要的提示,就是把这段经文它的重点、它精要的地
方给我们点出来。所以《笺要》注释并不是很多,可以说大部分都是重要的提示;因此弘
一律师再作一点补充解释。我们讲本经,特别对于刚刚学佛的同学,也有必要在每一段经
文做个简单的消文释义,这样大家对于这段经文主要的义理比较容易明了。因此我们这次
讲解的方式,就是根据《笺要》分的段落;蕅益祖师把本经经文分成一段一段的,我们先
把每个段落的经文念一遍,念完之后,就把祖师的《笺要》跟大家讲解一下。如果有《补
释》的地方,我们再增加《补释》,就是弘一律师补充解释的。
  《笺要》里面经文有分段,有的地方《笺要》也没注解,就是经文分个段落,像这些
地方我们也是简单的把这段经文做个消文释义,让大家听了之后比较容易理解。我们在消
文释意当中会采取部分广化老法师的注解,以及引用一些古今中外的公案,穿插在里面。
所以我们这次讲解,我们就用这样的一个方式,先念经文,然后简单解释《笺要》、解释
《补释》,然后再把这段经文我们做个消文释义,有些经文的地方,我们再补充广化老法
师的注解,或者引用一些古代、现代的公案穿插在里面,这样使大家听了更方便,更容易
明了。现在我们就来念这段经文,请大家看经文:
  经【闻如是。一时佛在迦维罗卫国。尔时净饭王来诣佛所。头面礼足。合掌恭敬。而
白佛言。欲所请求。以自济度。惟愿世尊。哀酬我志。佛言。可得之愿。随王所求。王白
佛言。世尊已为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制戒轻重。唯愿如来。亦为我等优婆塞。
分别五戒可悔。不可悔者。令识戒相。使无疑惑。】
  经文到这里是一段,这一段是序分,就是每一部经它开头的一段经文。每一部经根据
古时候道安法师的分判,就是判作三分: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最前面这段经文都是属
于序分,序分又分为证信序跟发起序。证信序就是六种成就,发起序就是发起这部经的因
缘。我们现在先来看《笺》:
  笺【迦维罗卫。中天竺国之名。即世尊生处也。净饭王。即世尊之父。以父王为当机
。而请五戒法相。正表此五戒法。乃是三世诸佛之父。依于五戒。出生十方三世一切诸佛
。讵可忽哉。】
  这段是《笺要》,《笺要》就是把序分这段经文它的重要的宗旨给我们提示出来。‘
迦维罗卫,中天竺国之名’,这是讲这个国家是在中天竺,这个中天竺就是中印度,现在
叫印度,古时候印度这个国家称为天竺国。印度也分东西南北中,就是分区域,迦维罗卫
这个国家是在中印度,是当时一个国家的名称。‘即世尊生处也’,世尊生处就是我们本
师释迦牟尼佛他出生的地方。‘净饭王,即世尊之父’,净饭王是世尊的父亲。‘以父王
为当机,而请五戒法相’,这部经是佛的父亲做为当机者,当机就是讲这部经主要的一个
对象,就是针对他讲的,这个叫当机。这部经是他的父王启请的,请佛来讲五戒法相。
  祖师在此地给我们提示很重要的一个意义,‘正表此五戒法,乃是三世诸佛之父’。
这句话我们就要特别注意。“正表”就是正是表法,也可以说是代表。表法的意思是什么
?“此五戒法”,就是修五戒法“乃是三世诸佛之父”。这个意思就是告诉我们,三世诸
佛要成佛都要守五戒的,因为它是佛的父亲。所以祖师在此地给我们讲,“五戒法是三世
诸佛之父”。所以下面接着讲,‘依于五戒,出生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依这个五戒法,
才能出生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讵可忽哉’,讵就是岂,怎么可以疏忽掉五戒?这个意思
就是提醒我们。
  一般我们听到五戒,这好像在家居士在修的,一般学佛的四众弟子对五戒并不是太重
视。也常常听说人家去受五戒,但是戒受了之后,有没有进一步先去了解戒的内容、理论
、修持的方法?大部分受戒受个形式的,后续的也都没有了。因此现在受五戒,也都是受
个形式的。为什么?讲五戒的这部《五戒相经》都没有人去读了,连读都没有读,甚至连
听说都没听说过,他怎么能够理解,怎么去受持五戒?大家从这个地方去思考,你就明了
了。所以现在学佛的人多,真正得到佛法利益的人非常少,为什么?因为他没有按照正规
的方法来学习。所以祖师在此地特别给我们提醒,我们怎么可以疏忽?这个事情如果我们
疏忽了,我们学佛,目的就是要作佛,如果把这个疏忽了,你就作不了佛。过去我们总是
觉得说,受五戒将来可以再到人间来作人,修十善可以生到天道,总是认为五戒十善是得
人天果报的。大家一学佛,总是想要作佛,因此也就把五戒疏忽了。
  我们读到这段经文,在这个经上佛给我们讲,祖师给我们提示出来的,修五戒不是只
有得人天福报,而是“出生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是依于五戒而出生
的,这句话我们要特别特别的留意了。换句话说,如果我们疏忽掉五戒,佛也作不成。所
以现在学佛的人多,成就的人少,他就是没有这个基础,因此我们不可轻视。五戒,大家
都不太重视,我们没有读这个经,我们都不知道。大家为什么会疏忽掉五戒?就是没有读
《五戒相经》,我们没有读这个经,所以我们不知道,这是很自然的。这是《笺》给我们
提示出来,这段经文重要表法的意义。
  下面我们做个这段经文的消文释义。‘闻如是,一时佛在迦维罗卫国’,一直到‘尔
时净饭王来诣佛所’,这一段就是我们平常讲的六种成就。一般比较晚期翻译的经典都是
翻作“如是我闻”;比较早期的,特别在阿含部小乘经,我们都会看到“闻如是”,这个
翻译。“闻如是”跟“如是我闻”,它意思是同样的,都是一样的,只是翻经他用的字多
少,还有顺序不一样。比如“如是我闻”四个字,“闻如是”就三个字,少了一个字。“
如是我闻”,如是在上面,我闻在下面;“闻如是”,闻提到上面,如是在下面,顺序不
一样,但是意思是一样的。“闻如是”就是“如是我闻”,这个是闻成就。
  “一时”是时成就。佛经没有明确的说明某年某月某日,说一时,它的含义也非常深
广,简单的讲就是师资道合这个时候。这个时候因缘成熟了,佛要讲这部《五戒相经》,
就是这个时候。这个时候就超越时间,也超越了空间,就是任何一个时候、任何一个地区
,只要有人来学习这部经,就叫一时。比如说诸位同学在网络上来学习《五戒相经》,今
天是礼拜三,下午一点到二点是我们播出的时间,大家在这个时候来学习这部经,这个时
候也叫一时。所以一时是很活泼的。
  “佛”是主成就,就是这部经的说法主,我们现在讲主讲人。你办一个讲座,海报都
会写主讲人某某法师。这部经的主讲人就是佛,这是主成就,主成就就是主讲这部经的人
。“在迦维罗卫国”,就是他讲这部经的地点;后面也是对比丘众讲的,就是众成就。所
以一般六种成就在每部经前面都有,这个叫证信序,就是证明这部经它的可靠性,确实是
阿难亲自听闻的,佛讲的,有地点,当时在场有什么听众。每一部经前面安上六种成就,
主要要取信于后人。如果佛经没有这六种成就,经典流传到后世,难免有人会生起疑惑,
这个经到底是不是佛讲的?就会产生这样的疑惑。因此,佛在灭度之前,阿难尊者请问佛
陀,佛灭度之后,弟子结集经典,经典头一句话要安什么字眼,才能取信于后人?佛就给
阿难讲,就用“如是我闻”,就是这六种成就。所以六种成就这段经文叫做证信序,证就
是证明,让大家能够相信,这部经的的确确是本师释迦牟尼佛所宣讲的,不会让人有怀疑

  下面这段就是发起序。‘尔时净饭王来诣佛所,头面礼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欲
所请求,以自济度,惟愿世尊,哀酬我志。’这段是启请。佛的父亲来到佛住的处所,他
也是请法,见到佛也是“头面礼足,合掌恭敬”,跟一般人请法没有两样。“而白佛言:
欲所请求,以自济度”,这是他有所请求,自己要求济度。济就是我们现在讲的慈济,慈
悲救济;度就是帮助。怎么样来帮助自己,帮助自己什么?帮助自己提升,在道业上能够
提升。“惟愿世尊,哀酬我志”,一个恳切的愿望,请求世尊哀酬我志,就是说能够满我
的愿望,志就是志愿,我的志向,能够满我的愿,就是这个意思。
  下面是佛的回应,‘佛言,可得之愿,随王所求’。这一段佛讲,“可得之愿”,这
句话的意思就是如理如法应该可以得到的,这样的愿望“随王所求”,就是随他的父王有
什么请求,佛都能够满足他的愿望。这句话我们也要做一个简单说明,世间每个人都有愿
望,但是正当的、正确的、好的、善的愿望,我们去求佛,佛会允许,他会答应,会帮助
我们;如果我们是求恶愿、做坏事,佛就不允许。因此这两句经文的意思就是给我们说明
,只要求的是善愿,对自己、对众生有利益的,都可以求的,佛都可以满我们愿。
  下面我们接着再把它念下去。‘王白佛言:世尊已为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
制戒轻重。唯愿如来,亦为我等优婆塞,分别五戒可悔、不可悔者,令识戒相,使无疑惑
。’这一段就是讲出净饭王白佛言,就是他给佛讲出他的愿望说,世尊已经“为比丘、比
丘尼、沙弥、沙弥尼,制戒轻重”,这就是出家四众,已经为他们制订戒律的轻重。“唯
愿如来,亦为我等优婆塞,分别五戒可悔、不可悔者,令识戒相,使无疑惑”。净饭王请
求佛,唯愿如来也为我等,我等就是他做一个代表,我等优婆塞,优婆塞翻成近事男,就
是亲近、奉事佛法的男众,我们一般讲在家居士。这个等,当然包括女众优婆夷,乃至还
没有皈依佛门,想要来学佛的,所以这个等是包含的。“分别五戒可悔、不可悔者”,分
别五戒可悔不可悔,受持五戒,犯了戒,什么样的情况可以接受忏悔,什么样的情况是不
可以接受忏悔的。“令识戒相”,让大家认识五戒的戒相,“使无疑惑”,这句话非常重
要。
  我们现在很多在家、出家的同学,有的也受了戒,但是受戒之后疑惑很多。为什么?
自己受了戒,到底有没有持戒也不知道,有没有犯戒也不知道。有时候好像觉得自己犯了
错误,犯了戒,到底犯戒严重不严重,可悔不可悔,也搞不清楚,心里始终很多疑惑在。
现在学佛的同学,有这些疑惑的人实在讲不在少数,因此净饭王也是大慈大悲,为我们佛
门弟子启请,请佛来为我们说明五戒的戒相。这是第一段的经文,这段经文叫序分,叙启
分就是序分,我们就简单学习到此地。接下来我们再看下面一段经文:
  经【佛言。善哉善哉。憍昙我本心念。久欲与优婆塞分别五戒。若有善男子受持不犯
者。以是因缘。当成佛道。若有犯而不悔。常在三涂故。】
  接着我们看《笺要》:
  笺【上契佛意。下契群机。故再叹善哉也。憍昙即瞿昙是王之姓。西国以称姓为敬故
。受持不犯。则当成佛。犯而不悔。则堕三涂。五戒为法界。十法界皆趣五戒。皆趣不过
也。】
  我们先看到这一段,这一段是给我们解释这段经文。‘上契佛意,下契群机,故再叹
善哉也’。我们在经文看到,佛连续讲‘善哉善哉’,这个我们在其他经典也常看到过。
“善哉”这两个字,连续的赞叹善哉善哉,这个是“上契佛意”,契是契合佛的本意;“
下契群机”,下面契合众生的根机。所以再叹善哉,善哉是讲了两次,叫再叹善哉,主要
表这个意思。‘憍昙即瞿昙是王之姓’,在西国就是印度,这个国家以称姓为敬,称他的
姓是对他最尊敬的,这是他们国家地区的一个礼节,所以称姓。‘受持不犯,则当成佛。
犯而不悔,则堕三涂’,这个是经文讲的。我们这里经文看得非常清楚,你受持五戒不犯
,“则当成佛”,不是则当成人,或者则当成天,或者则当成阿罗汉,或者则当成菩萨,
是则当成佛。所以这个关键的经文字眼,我们要特别留意,我们看到这段经文就不敢轻视
五戒。从这段经文我们就知道,受五戒不只是得人天福报,而且是成佛的正因,你能够受
持不犯,你就成佛。如果“犯而不悔,则堕三涂”,受了五戒常常犯戒,犯戒又不忏悔,
不忏悔就是不改过来,就要堕落三涂,堕三恶道去了。
  ‘五戒为法界,十法界皆趣五戒,皆趣不过也。’这段话的意思,我们以《华严经》
的道理来说明,大家可能更容易理解。所谓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就是任一,任何一法
它都包含一切,一切法都可以归到任何一法,《华严》讲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华严》这个理论我们明了,我们看到祖师在此地讲的就很容易理解。以五戒为法界,十法
界统统趣向五戒,以五戒为主,十法界都含摄在五戒当中。“皆趣不过”,不过就是说不
会超过这个范围。所以一切法可以归到任何一法,它都圆满的含摄,没有遗漏的。现在佛
讲《五戒相经》,五戒讲到成佛,所有的法界都趣向五戒,以五戒这一法就圆圆满满的含
摄所有一切法。下面是祖师假设一个问答。
  笺【问。受持不犯。当成佛道。受而犯者。亦当成佛否。犯而不悔。常在三涂。犯而
悔者。亦堕三涂否。】
  这是提出一个问题,如果有人读到经文,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受持不犯,当成佛道
’。“受持不犯,当成佛道”,一般我们大部分比较不会有怀疑,因为你受了戒,持戒又
持得很好,都没有破戒,应当可以成佛道,这个没问题。主要的问题是在下面这句,‘受
而犯者,亦当成佛否?’如果去受戒又犯戒,这样还能成佛吗?主要是问这个问题。下面
又是一个问题,‘犯而不悔,常在三涂’,犯了他不忏悔,常常堕在三涂,这个也没有什
么疑问。因为你不忏悔,你不改过,当然你要堕三涂。主要的问题是下面这句,‘犯而悔
者,亦堕三涂否?’如果犯了,他有忏悔、有改过,这样还要再堕三涂吗?主要是这个问
题。所以这个问主要是两个重点。下面就是祖师的答复:
  笺【答。受而犯者。亦当成佛。惟不受戒。则永无成佛因缘。】
  我们先看这段,这是回答受了戒而犯戒,能不能成佛呢?祖师在这里回答:‘亦当成
佛’,也应当会成佛。惟有不受戒,他永远没有成佛的因缘。读到这段,不知道诸位同学
要不要受五戒?还是要受。因为学了佛,目标就是想要成佛,如果你不受戒,永远没有成
佛的因缘,就达不到我们的目标,因此我们还是要发心来受五戒。
  笺【犯而悔者。不堕三涂。】
  ‘犯而悔者’,就是犯了戒他有忏悔,这样不会堕三恶道。
  笺【但犯分上中下三种差别。悔亦有作法。取相。无生。三种不同。理须各就当戒委
明。未可一言尽也。】
  犯了戒忏悔不堕三涂,但是犯戒也分上品、中品、下品三种差别,也就是说你犯了一
条戒,比如说你犯了杀生这条戒,你这条戒是最严重的,还是严重的,还是比较轻的,大
致上分这三品,每一品当中还是有分别的。比如说杀生,杀人是最严重的,这个是很严重
,但严重当中还有区别。杀人,你这个人,你杀的对像是什么样的人?是杀你的冤家对头
,还是杀你的父母亲,结罪不一样。杀父母是逆罪,杀一般的人是不可悔罪,这个有分上
中下,杀畜生这些也有分的。在莲池大师的《自知录》,比如说你杀死一只蚂蚁,跟杀一
只牛,罪也不一样。所以此地给我们讲,‘但犯分上、中、下三种差别’,这个也就是说
为什么要讲五戒戒相的原因。戒相就是它的事相,它的状况,没有给我们说明,我们就不
知道我们到底有无犯戒,犯戒的程度严重不严重,大还是小。所以要说明戒相,有三种差
别。
  那么忏悔,‘悔亦有作法、取相、无生,三种不同’,忏悔法也分三种不同。忏悔法
有事忏、理忏,事忏第一个是作法忏。一般如果犯了戒,在戒经上讲可悔,是指的作法忏
。作法忏就是“身礼拜,口称唱,意思惟,三业依法批陈罪过,求哀忏悔。”或者在佛前
,或者在三师面前,或者长者前面发露忏悔、改过,这属于作法忏。
  第二个是取相忏,“谓定心运想,于道场中,或见佛来摩顶,或见光现,或见花飞,
或梦见诸瑞相,或闻空中声。于此诸相,随获一种,罪即消灭。凡《法华》、《大悲》、
《占察》等一切行法,皆属取相忏摄,能灭根本重罪,令净戒复生。”这是取相忏。取相
忏在大乘经典才有,在小乘经典就没有取相忏,只有作法忏。因此在戒经上讲的不可悔,
就是不可以以作法忏悔来忏除这个业障。严重的罪,作法忏忏不掉,必定要取相忏。取相
忏一定要忏悔到有感应,见到佛,或者见光,或者看到莲花,或者你作梦梦到很多瑞相,
或者闻到异香,听到空中佛讲话的声音,有这些现象,你随便获得一种,你重罪就消灭了
。所以在《妙法莲华经》、《大悲忏》、《占察善恶业报经》,大乘经典这些忏非常多,
都属于取相忏,此地只有举出三部经典。根本重罪灭除了,你净戒可以再生了,可以再受
戒。这两种,作法忏、取相忏,是属于事忏,属于助行。
  第三个是“理忏,又叫无生忏。一切罪业皆从一念不了心性所生,若了心性本空,罪
福无相,则一切法皆悉空寂,罪亦消灭。”这个是理忏,这个是正行,这个是最根本、最
彻底的忏悔。理忏要深入大乘经教,因此我们现在听《华严经》,也帮助我们修无生忏,
就是理忏,这是正行。
  下面注解讲,“所犯罪较轻时用作法忏”,就是说你犯的戒比较轻的,作法忏就可以
忏除。比较严重的,什么是严重,比如说杀盗婬妄这四重罪,作法忏就忏不掉,必须用取
相忏。但是取相忏,当然有相当的难度。所以这个忏就比较困难一点,因为犯的这个罪是
比较严重的。理忏必须通达教理才能做到,这要深入大乘的教理,真正明了通达,修理忏
才有效果。修理忏的同时,也需要有作法忏,这个可以同步的。比如说我们现在做三时系
念,也是属于这三种忏都有。第一时念的忏悔偈是作法忏,就是“今对佛前求忏悔”,这
个是作法忏;第二时“一切罪障皆忏悔”,这是属于取相忏;第三时“一切罪根皆忏悔”
,第三时是忏除一切罪根,这个根你要理忏、要无生忏。所以我们作法忏、取相忏、无生
忏也可以同步的进行。像我们做三时系念,就是这三种忏,事忏、理忏,作法、取相、无
生,同步在进行。看看我们每一个人做法会,契入的境界浅深,他忏除业障的效果大小,
也各有不同。这个我们也必须明白。
  所以我们要怎么样来测验,我们做三时系念效果如何?如果我们做得很欢喜的时候,
这一天忏除业障效果就比较好。有时候我们做得非常痛苦,三时系念做下来,不但不生欢
喜心,生烦恼,这就没效果;不但没有效果,反而增长烦恼,罪没有减轻。也有人做法会
,他入了境界,开悟了;也有人做法会,他往生西方了,每一个人的效果不一样。从这个
效果来讲,就知道我们有没有灭罪,这不需要去问任何人,问谁呢?问自己最清楚。你看
你今天做得欢喜不欢喜,这个还要问人吗?如果做下来一肚子气,肯定罪没消,那还要问
别人吗?做下来法喜充满,心胸开朗,罪消了不少。所以三时系念,三种忏都有,这也是
它的一个特色。
  好,今天时间到了,这段经文我们就跟大家学习到此地。下面的经文,我们下一次再
继续跟诸位同学来学习。谢谢大家收看,祝大家法喜充满,阿弥陀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