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经] 《五戒相经笺要》第五集

楼主: nmamtb (南无阿弥陀佛)   2022-04-08 19:11:43
五戒相经笺要  悟道法师主讲  (第五集)  2009/5/6  中国山东省海岛金山寺
  档名:WD11-003-0005
  佛陀教育网络学院的同学,大家好,阿弥陀佛。今天我们接着继续跟大家一起来学习
《弘一大师演讲录.律学大意》。
  我们上一集讲到八关斋戒。《五戒相经笺要》讲经因缘我们已经讲了四、五集,最近
有同学在网站上问到了一个问题,就是在《演讲录》里面弘一大师讲的,五戒当中,盗戒
最难持。这位同学听到弘一大师这段话,提出了这么一个疑问,为什么五戒当中偷盗这条
戒最不好受持?大师在《演讲录》中也给我们建议,如果没有把这条戒的戒相了解得很清
楚,暂时先不要受这条戒,可以稍缓,就是慢一点,等到我们把这条戒的开遮持犯,它的
戒相(戒相就是这条戒在生活当中一切的事相)真正的明白了,再来受持这条戒,这样是
比较妥当,这是弘一大师给我们建议的。这条戒很难受持,当然有很多方面,等到我们进
入经文,学习到这条戒的时候,我们再进一步跟大家报告。
  在此地简单讲,就是依本经,照《五戒相经》讲,偷五钱就破了这条戒,而且是犯了
不可悔罪。这部经是在我们中国刘宋时代翻译的,距离我们现在也有一千五百多年,当时
的五钱折合现在的钱多少,各家的说法不一样。过去广化老法师也做了一番考证,他在注
解里面讲,大概我们现在买一件袈裟的钱,就像我现在身上披的衣的钱。这个衣的质料也
有好的跟比较差的,价钱又不一样,但是一件衣再好,钱也不是很多。现在人民币大概是
一、二百块,质量就算不错了;在台湾,新台币大概七八百块、一千多块的,质量就不错
了。这个钱在我们现代来讲,数字是很小,并不大,也就是说偷盗,财物的价值是很轻微
的就犯了根本戒,就不通忏悔。根据经上讲的五钱,每一个朝代,每一个国家地区,当然
有一些不相同。但是从经文上来看,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理解到,这个价钱是很小的,并不
是很多的,并不是我们偷了几百亿、几千个亿才算犯了根本戒,偷了五钱就犯根本戒。这
是说明盗这条戒,你偷的东西不是很多,但是就犯不可悔罪。弘一大师讲难持,可能这是
其中因素之一。所以大师要我们深入去研究、学习这条戒,真正明白了再来受。
  我们今天接着看《演讲录》里面讲的,上一次我们讲到八关斋戒,三皈、五戒、八关
斋戒、菩萨戒都通在家出家的,在家人可以受,出家人也可以受,这是相通的。下面讲的
沙弥戒、沙弥尼戒、式叉摩那戒、比丘戒、比丘尼戒,这些戒法只限定于出家人,这个戒
法就是专属于出家人受的戒法。我们先看:“沙弥戒—此乃正戒,共十条。其中九条同八
戒,另加手不捉钱宝一条,合而为十。但手不捉钱宝一条,平常人听了不明白,皆怕,不
知此不捉钱宝是易持之戒。律中有方便办法,叫做说净,经过说净仪式后,亦可照常自己
捉持。最为繁难者,是正戒十条外,于比丘戒亦应学习,犯者结罪。我初出家时不晓得,
后来学律才知道。这样看起来,持沙弥戒亦是不容易的事。”这段是给我们介绍沙弥戒。
  这是正戒,就是正式的,出家人要受持的。一共十条,其中有九条戒跟八关斋戒是一
样的,另外加一条“手不捉钱宝”,就是我们不能拿钱;宝就是凡是有价值的东西,除了
金银珠宝之外很多也不能抓持,就像我现在戴的手表也是宝,严格讲也不能戴;再挂上玉
的念珠,这也是宝,也不可以。我们一般人看到不捉持钱宝戒,很多人就害怕,不敢去受
了。但是《演讲录》给我们讲,不知此戒容易受持,就是不捉持钱宝这条戒是很容易持的
,并不是我们想像中那么困难的。为什么?“律中有方便办法,叫做说净”。什么叫说净
?就是跟大众说明,我拿这个钱是做什么用的。比如说你要出门去办事,你要身上带钱去
买车票,或者去更远的地方,买船票、买飞机票,或者买东西、采购,你没有带钱就不行
。比如说常住有一些东西要买,你要带钱,带了钱,你要跟大家说净。就是我们一个僧团
、一个团体,四个人以上就是一众,在道场就好像开会羯磨一样,就是跟大家讲我现在要
拿多少钱去办什么事情,或者你要出远门,带一些钱在旅途当中备用,拿多少钱,跟大家
说明之后,你拿钱财就不算犯戒,就叫开戒,不是犯戒,它有这个方便法。所以这条戒也
不是我们想像中那么困难,你只要透过说净跟大家说明,就可以拿钱。佛制这条戒主要怕
我们起贪心,你钱拿多了、钱存多了,积财丧道,你就没有心情修道,一天到晚为了钱财
操心,妨碍你的清净心,障碍你修道,所以才制这条戒。所以制这条戒有好处,帮助我们
修清净心的。比如说人家送你一些宝物,我们出家人,念珠送好一点,你就会去罣碍这个
东西。如果送菩提子的,一串五毛钱的,我们就很自在,丢了你也心不痛,那不是很快乐
吗?所以居士都要送我很好的念珠给我很大的压力,我还是喜欢那种树子的,反正那丢了
你也无所谓。所以我们一定要知道佛制这条戒的精神、意义、作用在哪里,我们要明白。
明白之后,我们就很乐意来受持这条戒,对我们修行有帮助。
  大师在此地讲,这条戒并不难,“最繁难”,繁就是很繁杂、很困难的“是正戒十条
之外,于比丘戒亦应学习,犯者结罪”。就是你正式受了沙弥戒,得到沙弥戒,除了这十
条戒之外,你同时还要学习比丘戒,你犯了比丘戒的戒条同样要结罪,这条就比较难。所
以我们受了沙弥戒,不是说只要守住沙弥十戒、二十四门威仪就可以。根据大师在这里讲
的,你除了这十条戒、二十四门威仪,还要同时学比丘戒,你犯了比丘戒的戒条同样要结
罪。所以弘一大师讲,“我初出家时不晓得”,他说他刚出家的时候也不知道,以为出家
先受沙弥戒,只要学沙弥戒就可以,不知道除了学沙弥戒,同时要学比丘戒,不学一样结
罪。“后来学律才知道”,后来他学了戒律才知道。“这样看起来,持沙弥戒亦是不容易
的事。”我们现在应该会比较死心塌地,还是听弘一大师的话,三皈五戒、八关斋戒,我
们能做到就不错了。
  我们接着看下面:“沙弥尼戒—即女众,法戒与沙弥同。”戒法就是十戒、二十四门
威仪,跟沙弥戒是完全相同的。
  下面我们看:“式叉摩那戒—梵语式叉摩那,此云学法女。那一种人可受式叉摩那戒
呢?要已受沙弥尼戒的人,于十八岁时,受式叉摩那法,学习二年,然后再受比丘尼戒。
因佛制二十岁乃可受戒,于十八岁再学二年,正当二十岁。于二年学习时,僧作羯磨,与
学戒法,才可受比丘尼戒。但式叉摩那要学三法:一、学根本法,即四重戒;二、学六法
—染心相触,盗减五钱,断畜命,小妄语,非时食,饮酒;三、学行法,大尼诸戒及诸威
仪。此仅是受学戒法,非另外得戒,与他戒不同。”
  这是讲式叉摩那戒,女众已经受过沙弥尼戒的人,年纪到了十八岁,要先受式叉摩那
法,学习两年,才能去受比丘尼戒。这是比较特别,与他戒不同,等于是在受比丘尼戒之
前的预科,预备学习的。
  下面我们看比丘戒:“我们生此末法时代,沙弥与比丘戒皆是不能得的。原因甚多,
今举一种来说,就是没有能授沙弥戒、比丘戒的人。若受沙弥戒,须二比丘授;比丘戒至
少要五比丘授。若找不到比丘的话,不单比丘戒受不成,沙弥戒亦受不成。”这段是给我
们讲比丘戒。
  我们现在生长在末法时代,虽然出家,但是沙弥戒跟比丘戒都是得不到的。得不到的
原因很多,这里给我们举出一种来说,当然这一种也是最主要的,就是没有能授沙弥戒、
比丘戒的人。因为沙弥戒跟比丘戒要有真正持清净比丘戒的人来传授、来教你,你才能够
得戒。若受沙弥戒,如果你要受个沙弥戒,你要有两位清净比丘,这两位持清净比丘戒来
传授、来教你,你来学习,这样你才能得到沙弥戒。你受比丘戒,至少要有五个清净比丘
,这五个比丘真正持比丘戒的,他来给你传授,你才能得到比丘戒,是要有这样的人来传
授才能得戒。“若找不到比丘的话,不单比丘戒受不成,沙弥戒亦受不成”,不要说比丘
戒受不成,沙弥戒你也受不成。
  下面再给我们讲:“从南宋迄今七百年来,僧种断绝了。平常人以为中国僧众很多,
要找一个真正比丘也是不容易,如此怎能受沙弥、比丘戒呢?没有能授戒的人,如何会得
戒呢?”弘一祖师劝我们,“应受沙弥、比丘戒才是”,这是对当时戒场讲的一个安慰的
话,说“虽不得戒,亦能种植善根,兼学种种威仪,岂不是好。又若想学律,必先挂名受
沙弥、比丘戒,否则以白衣学律,必受他人讥评”。大师也安慰当时在戒坛受戒的这些出
家人,大家抱了一个希望的心来受戒,希望能够得戒(得比丘戒、比丘尼戒),现在听到
弘一大师这么讲,当然大家难免心里会很失望,会产生一个想法,这样来受这个戒有什么
用?不如就不要受了。大师还是鼓励大家要继续受,什么理由?虽然不能得戒,也种善根
;受了戒,挂个名,也方便我们去看律藏的经典。因为佛规定,你没有受戒不能看比丘戒
本,这个是不可以看的,你受了戒才能看。如果你没有受戒,就去看戒律的经典,一定会
被别人讥笑、批评,所以弘一大师在当时还是勉励大家去受戒,挂个名。
  下面他就再给我们讲出这些道理,他说“这次讲律学大意,有种种困难。什么缘故?
若不依佛说的道理讲,一味的随顺人情、敷衍了事,岂不害了你们?若依实在话讲,又怕
引起你们怀疑,因此不得已分两种说法。一、须先说明真相,恐出戒堂后,妄自称为沙弥
或比丘,致招重罪,那是不得了的事。譬如泉州这地方有司令官等,不识相的老百姓亦称
我是司令官,如司令官听到,定遭不良结果,说不定有枪毙的危险。未得沙弥、比丘戒者
,妄自称为沙弥或比丘,必遭恶报,亦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要对大家说实话。”
  弘一大师说,戒坛请他去讲律学大意,“有种种困难”,如果不依照佛说的道理讲,
“一味的随顺人情、敷衍了事”,岂不是害了大家吗?如果要讲实在话,又怕大家怀疑,
所以他不得已就分两种说法。第一种就是必须说明真相,为什么?恐怕大家受了戒,出了
戒堂,自称我是沙弥,我是比丘,这样会招来重罪,那是不得了的事情。为什么不得了?
冒充的,冒牌的沙弥,冒牌的比丘,这个罪很重,是不得了的事。大师举出世间法,当时
他是在福建泉州讲的,就举出这个地区“有司令官等”,就是做官的。不识相的老百姓,
也说他是司令官,如果被真的司令官听到,恐怕就有不良的后果,说不定命就送掉了。这
是举出一个比喻,就是我们去受戒,没有得到比丘戒、沙弥戒,妄自称为沙弥、比丘,必
定遭到恶报,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弘一大师讲,要跟大家说实话,免得大家造了很重的罪
业,自己不知道。
  第二个,“以现在人情习惯,我总劝诸位受戒,挂个虚名,受后俾可学律,不然,定
招他人诽谤。若有人真欲绍隆僧种,必须求得沙弥、比丘戒者,亦有一种特别的方法,即
是蕅益大师礼占察忏仪,求得清净轮相,即可得沙弥比丘戒,除此之外,无有办法。故蕅
祖云:末世欲得净戒,舍此占察轮相之法,更无他途。因为得清净轮相之后,即可自誓总
受菩萨戒,而沙弥、比丘戒皆包括在内,以后即可称为菩萨比丘。礼占察忏虽极不容易,
倘真有发大心者,亦可奋力进行,这是弘祖最大之愿望。”
  这是弘一祖师最大的愿望。这也是随顺人情习惯,所以弘一大师也是劝诸位受戒,挂
个虚名,受了以后俾可学律,你受了戒之后再来学戒律,比较名正言顺,“不然,定招他
人诽谤”。这是他劝我们出家人去受戒,虽然得不到戒,他还是鼓励我们去受戒,挂个虚
名。但是受了之后一定要知道,我们实质上是没有得到戒,只是挂个名,是一个虚名,不
是真的,不能自以为自己真正得到沙弥戒、比丘戒,这个罪过就重了。所以他先给我们说
明白,让我们不要误会。主要是为了学习戒律的方便,所以去受个形式上的戒,受了之后
再来学习,学会一条就去做一条,这也是很实在。
  沙弥、比丘戒是不是就不能得到?还是可以得到,虽然现在没有清净比丘,但是还有
一种方法。如果“有人真欲绍隆僧种”,僧种是非常尊贵的,皈依僧,众中尊。僧种必定
要有沙弥戒跟比丘戒,真正得到这个戒、受持这个戒,僧种就不断绝了。绍隆僧种是依这
个戒来绍隆僧种,不是说庙盖得很大,盖得很富丽堂皇,出家众很多,这个叫绍隆僧种,
不是的,绍隆僧种是真正出家人能够受持沙弥、比丘戒。在末法时期,你发心要绍隆僧种
,要求得沙弥、比丘戒,也有一个特别的方法,就是蕅益大师礼占察忏仪,依《占察善恶
业报经》求得清净轮相,你只要业障忏除,清净轮相现前,你在佛前受沙弥、比丘戒,可
以得戒。在我们末法时期,除了依照《占察善恶业报经》这种方式来占,其他没有更好的
办法,这是我们现在唯一能够得戒的方法。
  如果真正有人要发心绍隆僧种,再来找我,我那边有轮相,也有经本,可以供养大家
,也希望我们年轻的出家众来发心。那么这桩事情是不是能做到?有一句俗话讲,“天下
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你只要真正有心,难事也就变成不难了。如果没有发这个心,就
算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也会变成很困难的,为什么?因为没有那个心,因此发心就很重
要。你发了这个心,天下就没有难事;如果不发心,难事就太多,关键在我们的发心。所
以我们还是有机会可以得到戒,就是说你想要学习的意愿真不真、切不切,关键在这个地
方。如果我们真心想要学,佛菩萨会有感应的;如果我们不是真心要学,当然就没有感应
。你得到清净轮相,受了菩萨戒,沙弥、比丘戒都包括在内,就可以称为菩萨比丘。“礼
占察忏虽极不容易,倘真有发大心者,亦可奋力进行”,这是弘一祖师给予后代出家众最
大的愿望。虽然不是很容易,但是如果你真正发大心,奋力进行,还是可以得到的。
  “比丘尼戒,不能详说。依佛制,比丘尼戒要重复受两次,先依尼僧授本法,后请大
僧正授。但正得戒时,是在大僧正授时。此法在南宋以后已不能实行。”这是受比丘尼戒
的顺序,它的程序要受两次。比丘尼戒依照佛的制度要重复受两次,“先依尼僧授本法”
,要有比丘尼这样的僧人来给你授,先在比丘尼僧这里受了本法,后面还要再请大僧正授
,大僧就是男众的比丘,再正式的传授。但是比丘尼戒正得戒的时候,不是尼僧授的时候
得戒,是在大僧正授的时候才得戒。在戒坛都要分班的,一班有三个人,登坛受戒。我以
前去受戒就是分班的,然后给你受三坛,三个人一班,戒师要跟你问很多话。“此法在南
宋以后已不能实行”,这个方法从中国南宋之后就不能实行,因为没有清净比丘。以上是
讲比丘尼戒、比丘戒。
  下面讲菩萨戒:“菩萨戒—亦不能详说,现略举三事。一、要有菩萨种性,又能发菩
提心,然后可受菩萨戒。什么是种性呢?简单来说,就是多生以来所成就的资格。所以当
受戒时,戒师问:汝是菩萨否?应答曰:我是菩萨。这就是菩萨种性。戒师又问:既是菩
萨,已发菩提心否?应答曰:已发菩提心。这就是发菩提心,这样才能受菩萨戒。”
  这是讲受菩萨戒,也不能详细说。这里给我们举出三件事,第一个,要有菩萨种性,
又能够发菩提心,然后才可以受菩萨戒。什么是菩萨种性?简单讲,就是多生多劫以来所
成就的善根、福德、因缘。这个我们要直下承当,往往有很多人他不敢当,我是个凡夫,
怎么能当得起菩萨呢?但是此地给我们讲,你就是要直下承当,承认你是菩萨,是菩萨一
定发菩提心。这个你要承认,你要直下承当,这样才能受菩萨戒;如果不敢当,就不能受
菩萨戒。所以要直下承当。为什么要我们直下承当?这是多生多劫以来成就的资格。
  一般人或许不能明了,我们读了《无量寿经》之后,对这桩事情就明白了。佛给我们
讲,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在六道轮回得到人身的机会很难,机会很少;得到人身又能闻
到佛法,那就更难了。所以我们看看,现在整个地球有六十几亿的人口,现在可能有超过
七十亿,有多少个人他遇到佛法,他学了佛?是不是有七分之一就有待调查。学佛的人这
么多,遇到大乘佛法的又有几个人?佛法也有大乘、小乘,像南传的,那是小乘佛法,不
是大乘。所以南传佛教国家,最高的果位就是阿罗汉,没有什么叫菩萨的,他也不相信大
乘佛法。闻到佛法,他只闻到小乘,不能接受大乘的。那么闻到大乘佛法,佛法也有真的
,也有假的,有几个人遇到真的佛法?这又更少了。那么遇到真的佛法,又有几个人遇到
善知识来给他说明讲解?那又更少了。你一层一层去比较就发现,你今天能够闻到佛法,
能够接触正法道场,能够来受菩萨戒,你不是多生多劫成就的善根福德因缘,你怎么可能
遇到?纵然遇到了,你也不会接受。
  所以佛在《无量寿经》给我们讲,你能够遇到这个法门,遇到这个经典,是在无量诸
佛那边就种了善根。只是我们在六道轮回,每一生都有隔阴之迷,过去生的事情都忘得干
干净净了。这一生又有缘遇到佛法,你前生的事情忘记了,所以你会觉得不敢当。但是佛
菩萨对这个事情很清楚,叫你要直下承当,你不要怀疑。你过去生如果没有这么深厚的善
根,你肯定遇不到的;纵然遇到,你也肯定不会接受。所以要你发心,要你承认你是菩萨
种性,要发菩提心,这样就可以受菩萨戒,这个就是菩萨种性。所谓菩萨种性就是说,你
是大乘佛法这种根器,你可以接受大乘佛法,这个就叫菩萨种性。
  我们接着再看下面:“二,平常人受菩萨戒者,皆是全受。但依《璎珞本业经》,可
以随身分受或一或多,与前所说的受五戒法相同。”这是再给我们讲,平常人受菩萨戒都
是全部受,出家众受菩萨戒十条重戒,四十八条轻戒,所谓十重四十八轻;在家众受的菩
萨戒是六条重戒,二十八条轻戒,一次都全部受。但是依照《璎珞本业经》,依照这部经
菩萨戒也可以随身分受或一或多,依照《璎珞本业经》可以随你个人本身现在能做到的先
受,还做不到先不要受,可以分开来受,不一定要一次完全都受。或者受一条,或者两条
,或者更多一点,与前面所说五戒法相同,跟前面讲的五戒法是一样的。五戒可以分开受
,不一定一次要全部都受,自己有把握做到的先受,还没把握先不要受,有这个依据。这
是讲菩萨戒也跟五戒同样的。
  第三,“犯相轻重,依《旧疏》、《新疏》有种种差别,应随各人力量而行。现以例
说,如妄语戒,《旧疏》说大妄语乃犯波罗夷罪,《新疏》说小妄语即犯波罗夷罪。至于
起杀、盗、婬、妄之心,即犯波罗夷罪,乃是为地上菩萨所制,我等凡夫是做不到的。所
谓菩萨戒虽不易得,但如有真诚之心,亦非难事;且可自誓受,不比沙弥、比丘戒必须请
他人受。因为菩萨戒、五戒、八戒皆可自誓受,所以我们颇有得菩萨戒之望。”
  这是《律学大意》最后一段的开示。犯相的轻重,就是犯戒的事相有轻有重,“《新
疏》、《旧疏》有种种差别”,说法都不尽相同,我们可以随各人力量而行,随我们自己
的力量来做,能做到的先做。这里举出判定犯戒轻重的例子,波罗夷罪就是最重的。在《
旧疏》讲,打大妄语才算犯波罗夷罪,新的注疏说小妄语就犯波罗夷罪。至于起心动念就
犯波罗夷罪,祖师给我们讲,这是为地上菩萨所制,我们凡夫是做不到,现在是基于我们
凡夫能做到这个方面来讲。高层次的,在《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讲,菩萨有初业菩萨,
有慧行菩萨,那个境界层次是不一样的,所以戒的层次也不一样。戒的条文是一样,但是
境界层次不一样,这点我们必须要明白。不但菩萨戒,所有的戒,包括五戒,从人道到成
佛都是这五条戒,条文都一样,但是境界层次不一样,这是我们必须要明白的。现在是就
我们现在在人道,人的身分,我们现前的程度来受持这个戒。我们还没有达到高层次,这
个以后再说,以后到那个程度你才能做到,还没有达到那个程度你做不到,做不到说了也
是白说。所以我们受戒,就是我们现前能做的这部分。
  过去有些人也提出很多疑难的问题,比如说不杀生,吃素这桩事情。有些人他就讲,
你吃蔬菜,蔬菜也有生命,它是植物,它也有生命,他都提出这个问题。当然动植物都有
灵性,但是动物的灵性比植物要高,反应要快,要明显、敏锐,植物比动物要弱,矿物就
更弱。现在透过日本江本胜博士水结晶的实验也告诉我们,矿物都有见闻觉知。所以过去
有很多人说,你要吃到很清净,蔬菜也不能吃,连水都不能喝,提出这些问难的问题。这
个问题我们应该从层次上来讲,统统不能吃,有没有人能做到?有,得禅定的人就不需要
,他也不用吃饭,也不用喝水,也不要睡觉,他可以。你看虚云老和尚一打坐,一入定,
一个月也没睡、也没吃、也没喝,他出了定精神好得不得了。但是凡夫就不行,不吃不喝
,你会饿死,你会渴死,不行。
  所以这个戒是合情、合理、合法,它是就我们现前的程度你能做到的,就像这个戒可
以分开受一样,你能做到你先做。我们现在要修慈悲心,我们先不要吃动物的肉。五戒讲
的又更进一步,它制重戒是杀人才犯不可悔,你总是要从不杀人开始做起,比较容易做到
的先做。所以这里也给我们说明这点,有些戒的层次是对菩萨境界讲的。所以我们看了菩
萨戒,看到起心动念就犯戒,吓得都不敢去受。所以我们对于戒律学没有深入的去学习,
往往一知半解,因此就不敢去学习,对戒律总是敬而远之,这样我们在学佛的过程就得不
到殊胜的功德利益。所以大师在此地给我们讲的都很平实,我们平常普普通通的一个人都
可以做到。佛出现在这个世间,就是为我们人类讲经说法,主要的对像是人类,所以他讲
的就是我们地球上的人类都能够理解、可以接受、可以做得到的。如果佛讲的那些,我们
地球上的人类根本就做不到,那不是在跟我们开玩笑吗?佛肯定不会做这样的事情。我们
做不到,他肯定不会讲,讲了就没有意义。讲出来的都是你能做到的,问题是你肯不肯做
而已,这一点我们首先要明白。所以佛法这些戒,我们也不要想像得太难,想得太难,我
们就没有心学习,这是我们第一个要先突破的。
  学戒的基础,我们根据净业三福来讲,第一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
修十善业”,实在讲所有戒都是以《十善业道经》为最基本、最基础;第二福,“受持三
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第三福,“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我们有了第一福的基础,再来学戒也就不难了。我们没有第一福的基础,先受了戒,再来
学行不行?也可以,就是像我们净老和尚现在讲的补习,补习前面的功课,像现在学的《
弟子规》、《太上感应篇》、《佛说十善业道经》来补习。所以佛法也是很活泼,它有次
第的,也有圆融的,圆融当中有次第,次第当中有圆融,很有弹性的,让我们学起来感觉
上一点都不困难,所以不要给它想像得太遥远。所以我们接触到很多刚刚接触佛法的同修
,他就会觉得说,哎呀!这个佛法,我现在恐怕没办法,距离我还相当的遥远。我要跟大
家说明,佛法就在你的身边,非常近的,不是很遥远,只要你肯接受,就跟你很亲近。
  最后,弘一大师给我们讲,菩萨戒虽然不容易得到,但是如果你有真诚之心,也不是
难事。而且可以在佛前自己发誓来受,不像沙弥戒、比丘戒必须要请别人来给你受才能得
戒。因为菩萨戒、五戒、八关斋戒,你都可以自己在佛前发愿来受这个戒,这就方便了。
“所以我们颇有得菩萨戒之望”,我们很有得到菩萨戒这个希望,这是鼓励、勉励我们的
话。《律学大意》我们作为这次讲经因缘,就跟大家报告到此地圆满,下一集我们就正式
的跟大家来介绍《五戒相经笺要》。我们学戒,就是佛在戒经讲的四句偈:诸恶莫作,众
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好,今天我们时间到了,就跟同学报告到此地。祝大家法喜充满,阿弥陀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