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经] 华严经普贤第十大愿:普皆回向

楼主: EVA010200 (新世纪福音战士EVA)   2022-03-31 23:30:44
三世诸佛所称赞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实践了前面的九大愿之后,普贤菩萨的第十个大愿,要将所有的愿力、功德全部集合起来
,回向给法界一切众生,使大家都能善根成熟,一起来实践普贤菩萨的十个大愿,同时获
得其中无尽的功德法财,由此而能圆满普贤十大愿的殊胜修行。
回向的思想就是生命的延续与扩大。回向含有“给人”、“布施”、“分享”、“寄存”
、“播种”等意思;也就是把自己所作的功德,回施给有缘、无缘之人,让他们也能同获
功德利益。“普皆回向”是“法界的圆满”;“普”是普遍、不分别、不拣择,尽虚空、
遍法界,于一切有情,无量无边的布施、奉献,不求回报。就如《金刚经》所云:“如是
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换句话说,菩萨度众,要以“无我相、无
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来度众生,这是“三轮体空”的圆满实践,也是这十大愿最
圆满的总回向。
(一) 回向的种类
回向的“回”是回转,“向”是趣向。就是将自己所修的善根功德,回转给众生,并使自
己能可以趣入菩提涅槃;或以自己所修的善根,施予众生,或为亡者追悼,希望亡者能往
生净土等。根据各家的说法,回向有种种的不同。譬如《华严经疏》中有十大回向:
1.回自向他:将自己所修的善根功德,回向一切众生都能离苦得乐。
2.回少向多:将所修微量的的功德,普愿一切众生都能同霑法益。
3.回小向大:将小我的发心,转化为大我的发心,能利益更多人。
4.回因向果:将因地里所修的一切,回向给无上菩提,以便早日成就佛道。
5.回劣向胜:所修之行虽不究竟,希望能升华成无限的功德,成就一切众生。
6.回此向证:将此岸所修诸多善根,回向法界一切众生,能同证圣果。
7.回事向理:将所修的事相功德,回向于永恒存在的真如理体。
8.回差别行向圆融行:将一切的千差万别,回向于圆融无碍的平等法性。
9.回世间向出世:将世间所有善根功德,回向众生,能出离世间,获得解脱。
10.回顺理事行向理所成事:将一切顺理顺事之功德,回向众生,都能成就理事无碍及事
事无碍法界。
如上十种回向,又可总括为以下三种:
1.菩提回向:将所修的一切,回向无上菩提,能早日成佛度众。
2.实际回向:将所修的一切,回向法界真如,能早日契入般若智海中。
3.众生回向:将所修的一切,回向无量无边的众生,能离苦得乐,永证解脱。
另外,在《安乐集》中有六种回向:
1.回向弥陀:将所修的一切善根,回向阿弥陀佛,能早日蒙其接引。
2.回因向果:将种种念佛法门之修持功德,回向西方净土,能早日成就。
3.回下向上:将下品下生的功德,回向升华为上品上生。
4.回迟向速:普愿一切修行上的缓慢,能加速扩大,以便早登极乐。
5.回施众生悲念向善:普愿一切善念,回向众生,念念向善,时时行善。
6.回入去却分别之心:一切功德,回向众生,心无妄想,恳切修行。
净土宗也有二种回向:
1.往相回向:将自己过去及今生所修的一切功德,回向众生,同往西方。
2.还相回向:往生净土之后,再兴大悲,能回入娑婆,度化众生,共成佛道。
往相回向是上求菩提,还相回向是下化众生;前者是完成自我的上回向,后者是利益大众
的下回向。为了能下化,所以要上求;唯有能圆满上求,才能不舍一众。因此往相与还相
,二而一、一而二,相辅相成。
回向,是佛教里一个既殊胜又讨巧的法门,而普贤菩萨的回向,不仅仅是回向而已,还是
“普皆回向”,普遍的、无私的、不管有缘没缘的、广大而没有局限的,全部分享众生。
就等于我们拿钱存到银行里面,钱不但不会少了、被偷了、或遗失了,反而会积少成多,
成就另一笔财富。又如我们手持蜡烛去引燃其他蜡烛,不但原来的蜡烛本身的光明不会减
弱,反而其他蜡烛的光光相照,而使得室内更加光明。回向也好比播种,种子在各种因缘
的滋润中,发芽、开花,最后结成累累的果实。
功德回向就像存钱、像引燃蜡烛、也像播撒种子,自身的功德不会减少,反而可以将我们
的心量扩大开展,将我们所做的功德增多增益,能利益更多的人,功德也就愈形殊胜。而
且,回向的对象也可以扩及法界一切众生,甚至可以回向给冤亲债主,以化解恶缘为善缘
,化阻力为助力。
(二) 如何回向
在生活中,如何来回向呢?现在试举出二十种的回向,简单叙述如下:
1.回事向理
何谓回事向理?就是将所修的事相上的功德,回向不生不灭的真如理体。
例如:一件事、两件事、三件事,乃至生活上许许多多的事,都是数字、都是有限的,如
果把这些事说成道理,理就能普遍,就能让人举一反三,随处运用,所以说“一理通,万
理彻”。
比方说我有一位好朋友,我有一颗好吃的糖,很想分享给他,但是他不在我身边。于是我
在吃的时候想着,真心希望他也能品尝到这样好吃的糖;因为我吃了这颗糖,心情很快乐
,希望他也能跟我一起分享,拥有好心情。
他吃到了吗?事相上是没有,但是如果他知道我吃这颗糖时,一直想着希望与他分享,他
心里会觉得很欢喜:“很感谢你,对我这么好,吃到好吃的东西还想着我、关心我、祝福
我。”我的希望回向给他,他就会跟我有所相应。
同样的,我有一块钱,这一块钱,希望天下的人都能应用到,不至于受贫穷之苦,那这一
块钱的意义就不一样了。一碗饭,我一个人吃,但吃饭时,祝祷所有饥饿的人都能有一碗
热饭可以享用。虽然只是小小的一碗饭,但普世饥饿的人都能得到我们的祝愿,因缘就不
一样了。如果我今年农作物的收成很好,我也愿天下风调雨顺,大家都能有很好的收成;
好的磁场传播四方,必然互相感染、互相成就。
回事向理,能使我们从生活的事相中得到升华,使我们心里能拥有大众;心中有大众,处
处就会与人为善,和人结缘,生活上就能欢喜祥和。回事向理,世上的理很多,但理必须
是大众的、平等的、慈悲的,给人欢喜、给人接受的,才是真正的、普世的理,也才有回
向的价值存在。
2.回自向他
回自向他,就是将自己所修的功德,回向饶益一切众生。譬如:我把参与修桥铺路的功德
,回向给父母长命百岁;我把诵经拜佛的功德,回向给子女聪明智慧。所谓“自他两利”
,就是“回自向他”的意义。
一九七〇年,佛光山举办大专佛学夏令营。开营那一天,三百位学员都已经来了,偏偏那
一晚抽水马达突然故障,打不出水来,赶紧找人来修。在等待维修中,时间一秒秒过去,
水塔的水一滴滴减少。焦急中,使我情不自禁的发愿:“假使再没有水来,就将我全身的
血液化成清水,从我的指间、毛孔流出,让这里所有的大众都可以盥洗饮用、自在享用吧
。”后来工人告诉我修好了,我抱着水塔、隔着墙听见了水声,又爬到塔上再确认了一次
,心中的欢喜清凉,真如那清水一般!
年轻时弘法的条件还不是很具足,面对许多前来学佛的信众们,不禁感到抱歉,于是我在
佛菩萨像前暗自发愿:
我愿做一根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我愿做一支画笔,彩绘世间、增添美丽。
我愿做一盏路灯,照破黑暗、指引光明。
我愿做一棵大树,枝繁叶茂、庇荫路人。
我愿做一本书籍,展现真理、给人智慧。
我愿做一方大地,普载众生、生长万物。
如果能利益众生,能成为大家信仰上的增上助缘,不管做什么,我都乐意。
一个人如果成天只想着自己,只想要自己拥有,不管别人有没有,就是一个自私自利的人
。这种人,充其量只为自己而活,别人如何都和他没有关系。假如自己的知识、发心、善
行,都愿意和别人共享,他的人生就和别人产生了连结,形成了“同体共生”、“共生共
荣”的存在,生命的意义就不一样了。
3.回己向众
回己向众,就是我一个人所获得的欢喜和利益,愿意回向给大众,让大家都能同样获得欢
喜与利益。比方佛光山开山之初,我把自己的稿费、版税所得,悉数拿来购置常住的弘法
设备,希望有了完善的设施,更能推展各种弘法工作,以期利益更多的社会大众。甚至我
提倡“三好”、“四给”,而我自己是如此实践,我愿将我所说的好话,回向给大家,让
大家都能得到欢喜;我愿自己所做的一点慈善,回向给大众,让所有人都能得到利益;举
凡点滴功德,我都愿意无私的普及一切有情,愿他们离苦得乐,同霑法喜。
回己向众就如同打篮球,球赛会胜利,不是光靠一个人的投球,而是身边有前锋、中锋、
后卫的分工合作、冲锋陷阵,才能获胜。因此心中有众,将功德回向给团队,未来的胜利
仍会是你的团队所有。尤其现代不是一个“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时代,而是一个荣耀福缘
共用共享的时代,因此更要有回己向众的心量与智慧。
4.回小向大
我们布施一块小小的面包,回向天下苍生都能得到温饱;我们乐捐一百元参加大学建校基
金,回向天下莘莘学子都能完成学业,贡献社会。甚至一场的功德佛事,我们一点金钱上
的随喜,集万人虔诚之心意,就能超度法界一切无祀有情,早生净土。本来只是一块小小
的面包、一百元、一个随喜的心意,经过回向,普天之下所有众生都能获得我们的祝福。
好心会放光,功德必不唐捐。
有一首偈语说:“三宝门中福好修,一文施舍万文收;不信但看梁武帝,曾施一笠管山河
。”梁武帝过去世是一个樵夫,有一天他砍完柴,挑柴下山的途中,遇到了一场雨。他看
到路边有一尊石头塑造的菩萨像,不忍心菩萨淋雨,就解下自己头上的斗笠,给菩萨戴上
。由于这么一点善心,成就了他来世做皇帝的因缘。所以,平日只要我们能多留意自己的
举心动念、言行举止的话,即使只是一句小小的好话、一件小小的好事,都能“回小向大
”,都会有不可思议的功德。
5.回苦向喜
释迦牟尼佛在尘沙劫前就已成就佛道,为了示教利喜,再入娑婆,教化众生;玄奘大师孤
身涉险,横渡流沙,西行取经,为的也是希望众生能够早日离苦得乐。《华严经》有句话
说的好,“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能自己承受苦难,而希望天下苍生欢喜
自在,不为苦所逼,那是要具有大菩萨性格的人,才能如此心甘情愿的发心奉献。
即便如此,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回苦向乐。譬如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的立场,体会别人的感
受,知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转换立场感受别人的需要,知道要给人一点因缘,不
要断人后路,所谓“为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能用体谅的心,角色互换,不给别人添
麻烦,不让别人为我起烦恼,就是在回苦向喜。
6.回冤向亲
佛陀常教诫我们,对众生要有平等心,看世间一切万物都很平等,心量才能放大如虚空。
如果连一个不喜欢的人都不能包容,又如何能面对人生中所有障碍难关的考验呢?一切恶
人、坏人,都是我们的逆增上缘,都可以成为我们的善知识。像佛陀的堂弟提婆达多,三
番两次设计陷害佛陀,但佛陀总是告诉弟子:“提婆达多是我的善知识,是我的增上缘。
”是的,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都要能发挥人道关怀,互相帮助,因为结缘总比结怨
好,唯有慈悲,才能摄受人心。因此,若是人人都能实践“回冤向亲”,世界就有和平的
一天。
7.回劣向胜
有一位七里禅师,正在屋里禅坐时,忽然有强盗闯入,凶恶的问:“钱放在哪里?”禅师
说:“在左侧柜子上。”强盗拿了钱财正要离去,禅师又说:“留一点饭钱吧!”强盗一
时心软,就丢了几个铜板下来。“走前,至少说声谢谢吧。”强盗赶着离开,随口说句“
谢谢”,随即仓皇逃走。
过些时日,强盗因为失风被抓,也招供出曾经在七里禅师那里行窃。官府要禅师前往指证
。这时七里禅师说:“他没有偷我的钱,是我让他拿的,他还跟我说谢谢呢。”就这样,
强盗不仅刑责减轻,出狱后还真心忏悔,改过自新,重新做人。
现在许多人性格叛逆,在家里想反抗父母,在学校里想反抗老师,在职场里想反抗主管;
这个也不满,那个也不满。其实,到处不满、到处叛逆的结果,不仅不为人所接受,苦的
永远是自己。如果能转念想想,看见父母师长的辛苦,感念父母师长的教养,就能回劣向
胜,挽救人生的颓势,创造自己更好的未来。
8.回秽向净
《维摩经》里提到,舍利弗疑惑的问佛陀:“为什么诸佛净土皆是殊严净妙,只有您的娑
婆世界充满秽恶呢?”佛陀听了,以脚趾按地,刹那间,所有秽恶转染成净。原来,娑婆
世界是佛为了度化秽土众生,让他们回秽向净,才故意示现的。心地清净的人,即能在秽
土中看见净土世界的万德庄严。
佛经里说,我们的烦恼有八万四千种之多,这使得我们终日居住在秽土中,成天与烦恼为
伍。要想消灭这许多烦恼,先要斩草除根,譬如转贪心为喜舍、转瞋心为慈悲、转愚痴为
慧心、转假我为真我、转小我为大我;能可以自己做自己的工程师、医生、雕刻师,自然
能转秽向净,在无烦无恼中安住身心。
9.回恶向善
南北朝时期,有一位周处,力大无穷又凶悍无比,乡里村民总是把他和危害当地的水底蛟
龙、山中白虎摆在一起,称为“三害”。三害中,又属周处最常伤人,危害最大。村民于
是想了一计,要周处去为民除害,证明自己是世界上最强大的人,希望借此除去周处之害
。周处不服输的性格,果真使他成功的斩龙除虎,他以为自己因此博得了好名声,不料了
解村民的用心之后,才发现自己原来是三害之一而不自知。
他难过的离开村庄,在消沉的旅行途中,遇到一位法师,法师告诉他:“你可以回恶向善
,忏悔过去所做的一切,同时将自己与生俱来的大力、勇气,用来回馈乡里。”从此,周
处改过向善,变成了村里重要的护法。人在无形之中,往往不自知的一直在犯错,知错能
改,而能积极行善,正是回向的力量所致。
10.回邪向正
明朝正德年间,一位叫赵永贞的优秀青年,大家都看好他必定前途无量,可是乡试时,尽
管成绩再好,却总是落榜,因而闷闷不乐,常常藉酒醉时,向文昌帝君抱怨。文昌帝君说
:“因为你曾经戏弄婢女,还引诱邻家少女,常有淫念缠绕心头,所以你的科名统统被取
消了啦。”赵永贞明白原因之后,流泪忏悔,从此改过自新,努力行善,并刻印戒淫书,
劝醒世人,如此回邪向正之后,中了科举,最后做到县官。由此可知,只要我们一念生起
,便惊动了诸天护法神灵,善神与邪神也因这一念的善恶而相随,我们怎能不时时检视自
己的念头,让自己回邪向正呢!
11.回欲向慧
娑婆世界里种种的忧悲苦恼,怨憎会苦、爱别离等,主要都来自我们的欲望。想拥有却得
不到时,就开始烦恼、痛苦。事实上,欲望的种类很多,不全不好。例如,人人希求财富
,狭义的财富如金钱、房屋、土地、股票等,广义的财富如健康、智慧、人缘、信用等;
有价的财富如声望、名誉、成就、历史等,无价的财富如人格、道德、真心、本性等。狭
义的、有价的财富欲望,烦恼多,要节制;广义的、无价的财富欲望,最究竟,要增长。
如果能将狭义、有限的欲望,转为追求广义、无价的欲望,学习用替代的方式来处理事情
,以广义的来替代狭义的,以无价的来替代有价的,再譬如以享有代替拥有、以智慧代替
金钱、以满足代替贪欲、以思想代替物质等。回转有限的欲望、趣向无限的智慧,才是明
智之举。
12.回外向内
我们的心常常向外奔驰,眼睛想看外面的红男绿女,耳朵想听外面的靡靡之音,鼻子想闻
一切芬芳气息,舌头想尝所有佳肴美食,身体想穿一切柔软衣裳,遇事不如意时,怪这怪
那,花招奇多……其实,五欲六尘的享受极其短暂、不究竟,所有对人世间的责怪也于事
无补,无法解决任何问题。
因此,我们不能总在外境上求,要求内心信仰的增长、道德的增强、慈悲的增上。有了慈
悲、信仰、道德这许多的能量,内心自然会有主张、有力量。佛教说,心外求法是外道、
是枝末,内心才是知识的根本,义理的泉源,智慧的宝藏;只要心里一悟,就能无所不通
,无所不达。因此,一个有智慧的人,要懂得“回外向内”,内心的富贵,才是真富贵。
13.回下向上
许多人做了一点小善、做了一点小事,就满足这一点小小的成就,这样的人生是不够的。
我们要不断向上,不断的自我突破。佛教里有所谓的十法界,从人、天向上,能可以提升
成声闻、缘觉、菩萨,向下就到地狱、饿鬼、畜生。“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行”,没有
人愿意堕落三恶道,而即便不做坏事,仅是满足于一点点小小的善行,在十法界的层次上
也不够好。
因此,小善之外还要大善,小悲之余还要大悲,好之外还要更好。所以,要回下向上,让
自己的知识不断的成长进步,品德不断的健全厚实,习性不断的净化善良,言行不断的慈
颜爱语,生活不断的清素简朴。能朝着诚信、正直、慈悲、正见的方向去提升自己,何患
不能达到人生最终的目标呢?
14.回私向公
政治上,历代皇帝传位给后人,总讲求私人的利害关系,忽略了百姓需要的是什么。一个
国家的长治久安,往往因为少了“回私向公”之心,使得民不聊生,战争四起。我们翻开
历史,朝代的更迭,总是以战争来结束或开启,很少再现古时尧舜禅让天下的和平转移,
这都是私心作祟所致。政治家们如果能将自己努力付出而有的成果,不归功于自己,而回
向给天下百姓,就是一个“大同世界”的实现。
佛光人工作信条中的“光荣归于佛陀,成就归于大众”,就是一种“回私向公”的广大心
量,是很有意义的。因为所有事情的成就,都是仰赖众缘和合而成,什么事做得很好、很
成功,也都是集体创作的成果,绝非靠一己之力所能完成。因此,成就要归于大众,而不
是归于个人。“老二哲学”的提倡,也是这种回私向公的理念所成就的。
15.回俗向道
一个人在世间上,应该要有两种生活,一是属于世间的俗事,一是属于内心的信仰、道德
。俗世里,要吃喝玩乐,要有荣华富贵,这些都还比较容易;但是,要往内在求得内心的
清静、安宁、平和,就不是很容易了。如果希望求得自己内心的平和,必须要能转身回头
,能够回俗向道,把世俗的虚荣慢慢淡化,让坚毅的道念不断增加,人生才会获得真正的
平静安乐。
有首偈子说:“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退步的人生,很少有人能体会;退步就是回头,回头的世界,也许少了名和利,少了权
势与光环,但是品德、学问却能在回头中增长升华。就像农夫一边倒退一边插秧,退到后
来,一田的禾苗就播种完了;能可以回俗向道,世界也会变得更宽、更广、更大、更多。
16.回因向果
有个沙弥,在山里跟着师父一起修行。有神通的师父,发现沙弥活不过七天了,就让他回
家去拜别父母。沙弥回家的路上遇到大雨,看见一群蚂蚁困在水洼里,就随手拿起树叶,
让蚂蚁得以脱困。七天后,沙弥还活着回来,师父很惊讶,问他:这几天是否做了什么?
他想了想,就把救蚂蚁的事告诉了师父。师父高兴的说:“你的寿命原本已尽,因为救了
蚂蚁,寿命又延长了!”
有时候,只是随手功德、随口功德、随心功德而已,却能换来不可思议的果报,这都是回
因向果的力量所致。如同春天播种,秋天就会收成;今年播种,来年也会收成。今生种了
善因善缘,善的力量不断循环,未来就一定会有丰富的果实。我们做好事、说好话、存好
心,用“三好”来去除“三毒”,未来的社会就能化暴戾为祥和,化嫉妒为赞美,化贪欲
为喜舍,化浊恶为清净,这就是回因向果。
17.回迷向悟
迷和悟只在一念之间。一念迷,就是凡夫;一念觉,就是佛祖。所以说:“佛是已觉悟的
众生,众生是未觉悟的佛。”迷的时候,无论走到哪里,都觉得不好;悟的时候,只要自
觉心安,东西南北都好。迷惑的人,常常轻易拒绝因缘、拒绝机会,久而久之,当然失去
一切;悟道的人,懂得随顺缘起、尊重因缘,自然拥有一切好因好缘。所以要回迷向悟,
用所悟的道来升华自己。
所谓的悟,就是要明白自他关系,明白因缘条件,明白时空未来,明白万有同源。大彻大
悟虽然需要时间,但是生活中的小疑小悟不能没有;如果不疑不悟,没有问题,是不会进
步的。因此要从平常的小疑小悟开始,努力将每一次的疑,提升成为一种悟,期望一切众
生都能在“悟”的带领下,圆满自己的人生。
18.回有向空
回向都有一个目标,有目标,就是有限;能将有限变为无限,就是“回有向空”。“空”
不是没有,空才能建设有,例如虚空能包容万有;我们能照见五蕴皆空,就能度一切苦厄
,究竟利益一切众生。空是什么呢?空是一种正见,能破除迷思、去除障碍;空是一种般
若智慧,可以了悟宇宙人生的真理;空还是一种因缘,能成就一切,让一切和谐存在、彼
此无碍;空又像一句弥陀圣号,能代表一切言语,让一切意义尽摄其中。
回有向空,就像一个聚宝盆,能使我们的功德不但不会流失,反而会愈来愈大、愈聚愈多
,利益更多的人,甚至可以广及法界一切情与无情,一起同圆种智。因为回有向空,所以
“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因为成就了无限,所以“郁郁黄花无非妙谛,青
青翠竹总是般若”。回向中的奥妙,是不可说尽的。
19.回偏向中
佛陀成道前,曾在苦行林,以麻麦充饥、鹊巢冠顶,过著非人的生活。最后感到极端的修
行,只是徒增烦恼,身心疲累,就舍弃了苦行的修行,渡过尼连禅河,接受牧羊女的供养
,在菩提树下,金刚座上,悟道成佛。如果没有舍弃苦行的偏执,回到中道的修行,佛陀
还依然能够成佛吗?答案应该是否定的。
佛陀有一个弟子,名叫“二十亿耳”,向佛陀请示如何修行?佛陀问他过去从事什么行业
?他说担任琴师的工作。佛陀问:“弹琴时,如果弦太紧或太松,结果会如何?”二十亿
耳说:“太紧会断,太松不响。”佛陀说:“修行也是一样的,绷得太紧会有压力,太过
松懈则会懈怠,求其适中,才能有所成就。”不仅修行,人生也是,太过消极或积极,都
非中道,因此需要回偏向中,放下偏执的一边,提起中道的生活准则,以平常心来做人处
事,自然一切圆满。
20.回人向佛
我常在大众聚会时,鼓励大家练习说“我是佛”。很多人就疑惑:“我怎么会是佛呢?佛
都是在殿堂上让人礼拜的,这样对佛太不尊重了吧?”其实,佛怎么会需要我们去拜他呢
?佛是人成的,所谓“人成即佛成”,佛的用意,无非是要我们明白:他做得到的,我们
每个人一样也能够做到;人人都有佛性,只要直下承担,就能顶天立地,与佛同在。
所以,“回人向佛”就是要信仰“我是佛”,去除掉人的“贪瞋痴”等一切陋习,承认自
己有佛心,改用佛的能量、佛的发心来做每一件事情,那么一切所作,就都是慈悲的佛事
;一切所说,就都是柔软的佛语;一切所思,也都能与清净的佛性相应了。
(三) 回向偈的种类
回向是一种“光荣归于佛陀,成就归于大众,利益归于常住,功德归于檀那”无私无我的
广大心量。
我们参加寺院道场共修、法会,或往生助念,或是各种功德佛事最后都会有一个回向,将
今天所修持的一切善业,回向给自己的家人或法界一切众生;透过回向和所有大家结缘,
也提醒自己要放大心量,发菩提心,在回向中,不断的增上。以下列举几个共修时,可以
用到的回向。
1.往生净土回向偈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2.往生净土回向偈
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3.普贤菩萨发愿偈
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
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
4.文殊菩萨发愿偈
愿我命终时,尽除诸障碍,
面见阿弥陀,往生安乐刹。
5.大慈菩萨回向偈
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九品度众生,威德无穷极。
我今大皈依,忏悔三业罪;凡有诸福善,至心用回向。
愿同念佛人,感应随时现;临终西方境,分明在目前。
见闻皆精进,同生极乐国;见佛了生死,如佛度一切。
无边烦恼断,无量法门修;誓愿度众生,总愿成佛道。
虚空有尽,我愿无穷。
虚空有尽,我愿无穷。
6.法华经‧化城喻品
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
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7.观经玄义
愿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
同发菩提心,往生安乐国。
8.佛光三昧修持法
我今发心,不为自求,人天福报,声闻缘觉,
乃至权乘,诸位菩萨,唯依最上乘,发菩提心,
愿与法界众生,一时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9.佛光四句偈
慈悲喜舍遍法界,惜福结缘利人天;
禅净戒行平等忍,惭愧感恩大愿心。
以上,列举了各种回向的内容,将这些意义全部集合起来,就是普贤菩萨的“普皆回向”
了。从回向中,我们可以从人世间所有的千差万别中,超越自己、升华自己,扩及至法界
一切有情,使有限成为无限、有碍成为无碍、有差别成了无差别,这就是一种法界圆满的
境界。
回向是一种极易受持的法门,在各式各样的场合当中都可以奉行。譬如:为人消灾祈福,
我们会回向:“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普愿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萨道。
”有人往生了,我们也会回向:“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
不退菩萨为伴侣。”
即便只是早上醒来、起床前,都可以回向:“从朝寅旦直至暮,一切众生自回护,若于足
下丧身形,愿汝即时生净土。”过完堂,吃饱了,也可以回向:“所谓布施者,必获其利
益,若为乐故施,后必得安乐,饭食已讫,当愿众生,所做皆办,具诸佛法。”
国际佛光会提倡“人间佛教”的〈佛光四句偈〉回向文:“慈悲喜舍遍法界,惜福结缘利
人天,禅净戒行平等忍,惭愧感恩大愿心。”此即:四摄妙法的奉行、广大布施的实践、
诸佛密行的悟入及无量圣财的拥有。能在日常生活中,不管何时何地,言行举止,起心动
念,时时都能与四句偈中的各种善行相应,并将这些功德普皆回向给法界一切情与无情、
有缘无缘的众生,当下就是佛国净土了。
实践回向法门,能使行者深刻了解因缘法,而将一切成就归于大众,不敢独享。回向,能
使行者去除我执我贪,明白诸法法性本来平等,实无功德可得;因为离执去贪,故而心常
清净,远离诸毒。所以,修持回向不但成就自己的道业,并且能利益更多人,甚至广及法
界一切众生,可谓自他两利,怨亲平等。“回向”是佛教极为独特殊胜的法门,回向的涵
意丰富而深奥,凡是修福慧的人,不能不懂得回向。
《劝发菩提心文》说:“金刚非坚,愿力最坚;虚空非大,心王最大。”一个人的心量有
多大,成就就有多大;愿力有多坚,力量就有多强。所以学佛修行,首重发心立愿。
“普贤十大愿”是普贤菩萨在因地修行时所发下的十大愿行,以此作为圆满佛果的修行法
门,因此后来的佛教徒,也把“普贤十大愿”作为自己的修行目标。
只是一般人所发的愿心,常常是只有几分钟热度的“露水道心”,所以无法持久;也就是
所谓的“菩提心易发,恒常心难持”。因为凡夫众生求道的愿心不坚、力量不强,所以在
修行道上,只要稍微遭遇一些困难、挫折,就容易退失道心,如此怎么能冀望道业有成呢
?因此,现在我们效法普贤菩萨发下十大愿心,不只要了解每一愿的内容,并且如实去实
践,更重要的是,要像普贤菩萨一样,所发的是尽未来际永不休止的大愿;只要我们坚定
信念,不断的让自己的愿心升华,终有一天,必能圆满“自他成就”的无上佛果,这才是
普贤菩萨所以发下“十大愿”的初衷与目标所在!
《普贤十大愿.星云法师 讲》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